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浒》这部反映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其成书无疑是在元末明初;在建都临安后的南宋时代便是“水浒”故事的产生、丰富和传播、演变的重要时期。水浒的民间故事与杭州“水浒”故事的的形成,最早阶段自然是民间故事。据南宋遗民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上引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龚开与周密都是南宋时人;而《癸辛杂识》便是周密在南宋亡国之后,隐居在杭州的癸辛街时所著。周密还是一个熟谙杭  相似文献   

2.
《白蛇传》的故事,流传已久。这则故事的发生地,主要有“杭州西湖-镇江金山”说,也有“河南鹤壁”说。从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起,“杭州-镇江”的说法就基本上已经定型。冯作中的故事发生于南宋,杭州西湖为南宋都城内的游览胜地,镇江金山寺为江南名刹,大运河贯通南北,勾连杭州,这中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南渡初年烽火岁月后,理学思想再次占据了学术论坛的重要地位,其学术观点和文学创作主张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经典”化的晚唐诗风和“陶、韦”诗风被逐渐打造为最符合理学家审美理念的,直承《诗经》的诗歌经典范式,而诗歌创作中的含蓄蕴籍和萧散冲淡便成为理学影响下南宋诗坛的两大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4.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价值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挑战。南宋书院办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成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南宋书院办学具有“身心的修炼”“价值的认同”“学统的传承”三个主要特征,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凝聚向心力”“塑造新人”“顺应发展”等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回应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切,顺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之需,满足提高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实践之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抓手,其内容、价值导向和目标与思政课相互关联。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优化中国故事内容、丰富讲述形式是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育人实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南宋王朝定都杭州以后,受“浙西”文化的影响,南宋文化更具优雅、婉美而精细的形态,生成了追求诗意的审美品格。南宋文化为南宋文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从而为南宋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南宋陈亮《青玉案》词当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天作于浙江永康市芝英镇紫霄观。这一结论可以从此词的内容、情调和所反映的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心境,此词的构思手法与作者应和辛弃疾作于1188年的某词颇为一致,以及词中景物所反映的晚春时节这些方面得到印证。《青玉案》描绘了南宋时期永康市芝英镇的重要历史情境和地理环境,记录了陈亮自己在紫霄观读书、赋词、弹琴的学习情境,对追寻陈亮创立“农商一事”“农商相籍”学说的源泉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廉洁故事是丰富“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讲好中国廉洁故事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手段。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开放格局、育人导向梳理中国廉洁故事,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故事、红色廉洁故事、当代廉洁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在思政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中讲好中国廉洁故事,面向青年学生传播廉洁理念、廉洁规范、廉政经验,是以清正廉洁为底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立德树人与以廉润德相统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学角度来看,以前各家对“话本”的含义的界定——“故事底本”或者“故事”,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这种理解忽视了其含义的历时发展——“话本”之含义在历时的发展中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话本”早期作“话”,从唐代到明清文献中的“话”、“话本”、“话文”的用例来看,“话本”、“话文”均为偏正结构,其含义均指“故事”,并无“故事底本”之义,“本”指“(故事)本末”,“文”指故事内容。指“故事底本”的“话本”是现代才发展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间口承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俗学者研究的视野里,文本研究一直是口承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口承故事赖以生存的“讲述情境”——即民俗学者有关表演理论中的“表演空间”是缺乏关注的。事实上,民间口承故事在讲述中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还在讲述过程中附加了许多“情境”,只有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考察民间口承故事这一动态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时期的藏文文献中,有关江南地方的记载颇多。这些记载涉及藏传佛教、经济民生、丝绸贸易及交通线路等,成为西藏认识中原的一扇明窗。藏文的“Sman rtse”■一词源自汉文“蛮子”,但已经没有了贬义。实际上,在藏文史籍中“蛮子”一词的内涵,最初指代南宋和南宋治下的区域,明初以后又指代产自江南的丝绸,是元明清时期西藏形成中原观念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藏文文献中“蛮子”一词的梳理,呈现1.“蛮子”从指称南宋到指代地名的变迁;2.民间对Sman rtse与摩诃至那的关联;3.蛮子地方出产丝绸等前后相续的三个内容,以期呈现这一时期乌斯藏史家眼中的中原形象。Sman rtse一词内涵的变动,是元明时期汉藏物质文明频繁交往的例证,是汉藏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缩影。研究这一关键概念,对于我们今日理解历史上中原与西藏地方基于皇帝赏赉、宗教交往、丝绸贸易及交通线路等历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一“永嘉四灵”,是指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等四位永嘉诗人。不仅因为他们的名字都带一个“灵”字,而且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诗歌艺术风格也十分近似,成为南宋时一个有一定影响的诗派。文学流派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永嘉四灵”在南宋时期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俗学者研究的视野里,文本研究一直是口承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口承故事赖以生存的“讲述情境”——即民俗学者有关表演理论中的“表演空间”是缺乏关注的。事实上,民间口承故事在讲述中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还在讲述过程中附加了许多“情境”,只有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考察民间口承故事这一动态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施剑 《科技智囊》2021,(12):16-18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解码浙江文化基因,深入研究和挖掘南宋文化、南孔文化、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阳明心学、和合文化等丰富内涵.高水准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杭州是南宋国都所在地和南宋文化发祥地,是宋韵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拥有南宋皇城遗址、德寿宫遗址、南宋御街、南宋建筑、南宋市井、南宋小吃、南宋曲艺、南宋景区和吴山庙会等众多宋韵文化遗产.杭州作为宋韵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应肩负起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深入调研,就深度挖掘弘扬南宋文化丰富内涵,着力打造宋韵文化品牌,高水准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叶适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碑志文更是散文中的一大特色。叶适碑志文不止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记录人物“随事赋形”“纪大略小”的特点,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叶适对人物事件的拣择详略,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新变与南宋日趋深化的学术派别分野意识以及永嘉学派本身的思想特性有着莫大关系。而这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南宋文学与学术关系的新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两宋在山水画中北宋主要是层峦叠障,布置茂密的“以大观小”全景式,而南宋是去其繁章,采其大要的“以小显大”截取式,因而北宋山水画显得雄浑、博大、庄重,南宋秀丽、小巧、优雅。北宋山水画地域特点强,状物高于达意。南宋抒情气质强,创意高于状物。这样北宋以形象的深入刻画来丰富画面的构图变化,以景物的渐层、重复的节奏来形成画面的统一,南宋以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来构成画面视觉中心,以简洁空灵来加强画面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17.
南宋是杭州相扑民俗的繁盛时期,军中把相扑当作一种军事训练的体育活动;宫廷中举行大型的“内等子”相扑大赛;瓦子里流行着娱乐性很强的相扑表演。相扑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小相扑”、“女相扑”、“擂台相扑”等。南宋“小说”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杨温与李贵的相扑赛对后来《水浒》中燕青与任原相扑赛的写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故事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是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新闻改革探索和成果的反映。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业内人士在实践着怎样讲好“故事”,有的媒体还把“故事”作为品牌来经营。理论界也把新闻“故事化”的产生、发展、概念、方法、及价值取向等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我们怎样看待新闻“故事化”,都无法阻止它实实在在为广大媒体所采用,尽管媒体之间所表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区别,新闻“故事化”还存在诸多有待探讨和改进的问题,但它已受到很多观众的关注,这是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9.
南宋以来,温州地区经历了以闽籍徙温移民族群为主导的四次移民浪潮,分别是南宋时期因为“淳熙水患”而造成的补籍移民浪潮、明代初期卫所制度下的卫戍移民浪潮、明代中后期出于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移民浪潮以及清代初期动乱所导致的移民浪潮,这四次移民浪潮使温州南部的平阳、苍南等地至今仍保留丰富的闽文化遗存和完整的闽文化社会形态,这四个时段成为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的四个重要契机。对这四次移民契机形成原因及具体状况的探讨,有利于后人进一步研究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宗族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南宋的郑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鲜明地提出了“会通”思想,这在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对“会通”思想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在当时空谈义理、不重实学的社会风气和学术氛围中,大力提倡“求实”的学风,并将其付诸修史实践,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强烈的创新意识,使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而为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