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60%~80%,世界经济正在向着知识经济的方向发展,技术进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一、技术预见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经典的技术预见所倡导的理念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未来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技术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最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重点,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高低将直接决  相似文献   

3.
<正>在经济出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只有在充分发挥特定地域性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的基础上,将有限的公共科研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才能建立起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而对于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确保科技投入的效益最大化。技术预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策略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根据安阳市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创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安阳市区域经济快速协调稳定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今后区域技术创新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子系统,其特征既强调特性和个性,又具有开放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同时,必须把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正>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一个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研究成果上明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再构建评价模型。以CPI、PPI标准差和人均工资收入标准差反映区域间联系程度,以人均GDP基尼系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以山东省GDP增长率和相对GDP增长率标准差衡量区域发展情况,利用人均教育支出标准差、固定资本投资指数标准差衡量区域持续发展能力。最后,结合2003—2012年数据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技术转移本质上是技术信息在组织之间的扩散与流动,通过技术转移活动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由此,本文主要探讨技术转移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并根据河南省区域技术转移和区域创新发展近况,从体制建设、强化主体、地域策略、完善环境等方面提出技术转移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丹丹 《河南科技》2012,(12):40-42
<正>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给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全球化使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技术不断涌现,大大增加了新技术开发的难度、风险和成本。为了准确把握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确定重点研究开发领域,构建符合未来发展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一种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因为,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  相似文献   

9.
张雪娇 《河南科技》2011,(12):13-14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面临着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对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河南省目前的科技工作还很难完全适应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科技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薄弱,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制约地方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 ,它体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层次与途径 .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 ,讨论了中国区域地理的改革问题 .加强综合分析、进行自然、经济的区域整合 ,完善中国区域地理的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全球化及其区域响应、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改革的主要方面 .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水平 ,使区域地理在解决国家急需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地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它体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层次与途径.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讨论了中国区域地理的改革问题.加强综合分析、进行自然、经济的区域整合,完善中国区域地理的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全球化及其区域响应、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水平,使区域地理在解决国家急需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地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它体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层次与途径.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讨论了中国区域地理的改革问题.加强综合分析、进行自然、经济的区域整合,完善中国区域地理的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全球化及其区域响应、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水平,使区域地理在解决国家急需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浙中城市群的双核,"金华"和"义乌"两市的经济联系度直接影响着浙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借助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目前两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区域经济差异及地方分权对两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浙中城市群范围内两市均不是彼此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2)两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基本呈现"平行"态势;(3)两市的经济差异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越能加强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而地方分权度越高,则会弱化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  相似文献   

14.
李红 《松辽学刊》2010,31(2):70-7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猛发展,但广东区域差距在不断扩大,且珠三角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转型期.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这有赖于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区域分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总结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广东经济的比较优势,维持和创造其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准确定位,以新的战略眼光,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之路,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杨燕芬 《河南科技》2012,(24):86-8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围绕经济建设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加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促进地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条件下,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为特征的区域经济格局。但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中心城市地区贡献率下降;非国有经济在各地区中发展不均衡。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除了注重现有的经济支柱产业之外,还要注意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以大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增长点和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主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大非国有经济在各地区中的发展力度;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既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服务区域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提出了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因、思路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玲玲 《河南科技》2013,(1):126-127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巨大的财力与精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中的新亮点。本论文围绕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阐述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方面,应如何面对当前的条件,利用天津独特的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实证分析,最终为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思。  相似文献   

19.
孙玮 《河南科技》2007,(8):27-28
<正>随着我国的入世以及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逐步完善,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而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想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特定区域运用技术基础设施,采用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配置科技人力、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日益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区域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