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光学模型和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0keV-20.0MeV的中子与天然镍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用球形光学模型和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0keV-20MeV的中子与^204Pb,^206Pb,^207Pb,^206Pb,和^NatPb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用光学模型和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0kev-20meV的中子与^83C,^65C和^NatCu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用光学模型、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双微分截面和γ辐射的非统计过程及γ产生数据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KeV-20MeV的中子与^60Ni相互作用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天然汞全套中子核反应数据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学模型(OPM),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双微分截面理论(DDCS)和γ辐射的非统计过程及γ产生数据理论,计算了人射能量在0.1 ̄20MeV的中民天然汞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的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用活化法测量了(n,2n)核反应截面,并利用HFTT程序对该反应截面进行了评价,作出了核反应激发函数曲线图,分析了核反应截面随中于能量的变化关系。对比结果显示,激发函数曲线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天然铌全套中子反应数据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学模型,带宽度涨落修正的Hauser-Feshbach理论以及包括平衡前发射的蒸发模型,计算了入射能量在0.1~20MeV的中子与天然铌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的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压力效应和g-T效应影响下,恒星核心氦核反应系统中与粒子数密度有关的振荡.结果表明,氦核反应系统中存在超临界的时间振荡分支.当核反应发生在对流区,且对流速度沿径向减小时,压力效应可激发振荡;在核反应发生在对流区或非对流区的一般情况下,g-T效应可以激发振荡.这类振荡将导致能量产生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计算和分析0.01~20MeV的能量范围内n 127 129 135 I反应截面。方法 首先应用微观光学势参数自动调节程序得到一组中子光学势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能量在0.01~20MeV的中子入射n 127 129 135 I的反应截面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与分析基于光学模型、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激子模型、扭曲波恩近似等核反应理论模型。结果 反应道截面的计算结果与JENDL-3库的计算结果曲线形状及实验数据均符合得很好。结论 理论模型是成功的,并能成为核安全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中能核反应中的三体碎裂数据的处理中对整体形变的真的三重碎裂与三体事件进行鉴别;这时对它们的质量谱,发射平面方向分布作了比较,再次证明了整体形变三重碎裂的确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学模型(OPM)、带宽度涨落修正的豪泽-费许巴哈理论(WHF)和包括平衡前发射在内的蒸发模型(PEM),计算了入射能量为1~20MeV的中子和天然钛的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超子排斥势和弱吸引势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出发,研究了不同超子势下,超子耦合常数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对4种不同的超子势进行了计算,计算发现,∑强排斥势和Ξ的弱吸引势都将抑制超子的产生.作者通过对不同超子势的计算得到以下结果:∑排斥势越强,状态方程越硬,其所得中子星的最大质量越大.计算得到中子星的质量为1.32~1.45M⊙(M⊙为太阳质量),与实际观测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3.
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计算了Ne同位素的基态性质,并和实验比较,发现当质子是偶数时,核的性质有规律地随中子数的变化而变化,由此间接证明了偶数核子对另一类核子无直接影响;同时,也检验了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在该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蒙特卡罗方法,成功地模拟了中子伽马测井的物理过程和中子的输运过程、热中子的俘获以及中子伽马射线的产生和输运过程.用指向概率方法计算了中子伽马射线对探洲器的通量贡献,用群截面数据库模拟中子,用点截面数据模拟伽马光子,计算绘出的中子伽马能谱峰值与所选择的特征能量非常吻合,从而证明了蒙特卡罗方法在核测井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The theory of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 predicts that beta decay of the neutron into a proton, electron and antineutrino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continuous spectrum of soft photons. While this inner bremsstrahlung branch has been previously measured in nuclear beta and electron capture decay, it has never been observed in free neutron decay. Recently, the photon energy spectrum and branching ratio for neutron radiative decay have been calculated using two approaches: a standard QED framework and heavy baryon chiral perturbation theory (an effective theory of hadrons based on the symmetries of quantum chromodynamics). The QED calculation treats the nucleons as point-like, whereas the latter approach includes the effect of nucleon structure in a systematic way. Here we observe the radiative decay mode of free neutrons, measuring photons in coincidence with both the emitted electron and proton. We determined a branching ratio of (3.13 +/- 0.34) x 10(-3) (68 per cent level of confidence) in the energy region between 15 and 340 keV, where the uncertainty is dominated by systematic effects. The valu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both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characteristic energy spectrum of the radiated photons, which differs from the uncorrelated background spectrum,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calculated spectrum. This result may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of the weak interaction processes involved in neutron beta dec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