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中长期的、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二战后建立的英美"特殊关系"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凸现了有着"特殊关系"的英美两国在中东地区的分歧。然而,两国的分歧是暂时的、局部的。英美"特殊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危机后,英美"特殊关系"继续存在并得到有力恢复,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英美"特殊关系"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2.
去年7月,当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的时候,杜勒斯非常害怕联系到巴拿马运河的主权问题。他在8月下旬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情况完全不同。他认为:美国拥有在(巴拿马)运河地区行使主权的完全权利,而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得行使(这种主权),而且巴拿马运河是一条美国的“国家水道”。在他谈话后几小时,巴拿马外交部长波依德立即予以驳斥,他声明:巴拿马运河不能成为美国的一条国家运河,因为它是建筑在巴拿马的领土之内的。关于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之间的关系问题,波依德指出,这  相似文献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巴黎会议于1956年12月11日开始,14日结束。会前,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美、英、法、三国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美国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两面三刀,引起了大西洋彼岸一片指责声。在英、法,人们公开质问所谓“英美联盟”和“大西洋政策”到底对谁有利。美国对这种情况不能无动于衷。解铃还是系铃人,美国代表杜勒斯行前说将设法“消除分歧,保证团结”。会议结果,杜勒斯为自己规定的这个任务究竟完成了多少? 一面要扩军备战,一面是力不从心杜勒斯这个任务并不轻松。这并非由于杜勒斯缺少才能,或者因为这位美国代表手不辣、心不狠,而是因为美国和它的大西洋“盟友”之间存在着难于调和的矛盾。杜勒斯的第一个任务,是如何阻止这个集团向非军事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对付这个集  相似文献   

4.
英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形成了所谓“特殊关系”,这一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遭到损害,有人甚至断言这一关系已告结束。本文从战后英国外交的大致活动得出英美外交关系中的特殊性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苏伊士运河事件以来在英法侵略埃及失败以后,中东地区的反殖民主义力量和殖民主义势力之间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尖锐的阶段。从反殖民主义力量这方面来说,以埃及、叙利亚这两个坚持和平中立政策的国家为首的中东各国的人民,更加坚决地展开了争取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苏伊士运河事件,使得中东人民进一步看穿了帝国主义者的凶恶面目,同时也看清了帝国主义者在日前国际局势下的无能为力。埃及人民在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支持下对侵略者的英勇抵抗,大大加强了中东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信心。他们也从这里面认识到了谁是他们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以信赖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6.
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是冷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中东地缘政治的产物。苏伊士运河战争前,由于美国推行“联阿抗苏”的平衡政策,美以关系并不特殊。随着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格局的变化,美国出于维护其中东战略利益的需要,在犹太院外游说集团的影响下,同时基于文化和宗教上的接近以及民主理念和社会体制上的趋同,美以关系逐渐升温。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届政府的推动,从1957年至1968年构建了美以特殊关系,并为以后历届政府所遵循。  相似文献   

7.
一有没有变? 1956年11月初,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上表示了反对英、法和以色列对埃及的侵略,提出停火的提案。人们都还记得,在此以前,当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美国是一直在基本上同英、法一致行动的:它迅速实行了对埃及的经济抵制;它反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正当合理的行动;它提出企图篡夺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的所谓杜勒斯方案;它实际上默许英、法对埃及的不断的武力威胁。因此,尼克松把美国在11月初对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事件所采取的做法吹嘘为“历史的转折点”,有“高度的戏剧性”,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他大声宣布:“现在我们已经放弃了殖民主义,并且保证支持以前被大国当作殖民地统治的国家。”到了12月下旬,传出了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方案,这个方案是由艾森豪威尔在1月5日向美国国会以特别咨文的方式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要  相似文献   

8.
杜勒斯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是到中东去作战的一名美国士兵;我身旁要是没有英国和法国士兵,我会感觉安全得多。听听,这话多么蛮横。莫怪英国的“每日镜报”要骂杜勒斯是一个“十足的笨蛋”了。杜勒斯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了这么一句十足笨蛋式的话呢?原来前些日子,美国国会正在讨论艾森豪威尔主义。杜勒斯拼命吹嘘美国的力量足以在中东防止共产主义的“侵略”;如果美国单独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任务,就会方便得多;如果英法仍然插足中东,那么美国就不大方便。杜勒斯说得十分露骨,他是在继续逼迫英法退出中东。在美帝国主义分子看来,中东必须要有外来的统治者;英法退出中东,中东就会成为“真空地带”;而美国就应该掮起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大旗,进入中东“真空地带”,成为阿  相似文献   

9.
半月述评     
苏伊士运河問題的新發展埃及圍繞着苏伊士运河問题的反殖民主义的斗爭愈来愈得到全世界广大的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支持,而英、法企圖以强力夺取苏伊士运河的蛮横行动正不断地遭到更大的挫折。在强大的和平力量的压力下,英法兩国終于被迫在9月23日將苏伊士运河問題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討論了。大家知道,在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公司牧归国有以后,英、法等国本來企圖繞過联合国,以武力威胁埃及屈服,它們召开倫敦会議,組織所謂“运河使用国协会”,以圖强力夺取苏伊士运河。但是由于埃及人民进行坚決保衛民族尊严和主权的斗爭,由于阿拉伯国家与埃及的团結一致和亞非国家对埃及人民斗爭的坚强支持以及殖民国  相似文献   

10.
正2月29日,埃及总统塞西在访问日本期间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除了谈及恐怖主义等问题,还特别指出埃及正在推进苏伊士运河开发等大型项目,呼吁日本企业及投资者积极投资。备受世界瞩目、埃及倾举国之力建设的"新苏伊士运河"于2014年8月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英国与法国的等级代表权力机关———议会与三级会议产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因为英国议会是人民斗争、限制王权的结果,而法国的三级会议却是王权加强的需要和结果,议会和三级会议本身就有许多的不同。此外,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传统、中世纪末期不同的政治发展趋向以及百年战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两国的不同影响也是导致两者不同命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石油从一般性商品跃为战略性物质。美国借战争之机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大国,提出"十四点原则"意欲争霸世界,海湾丰富的石油资源引起美国的"关注"。战后,美国政府积极支持本国石油资本向海湾地区扩张,迫使中东霸主英国签订"红线协定",插足伊拉克,打破了英国对海湾石油资源的垄断。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英国的封建等级代表权力机关——议会,在其产生后职能不断增多,不仅成为国家机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力实体,在政治实践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而且成为新兴政治力量活动的政治舞台和对抗王权的阵地,并且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后,演变成为近代民主权力机构。英国议会之所以能完成如此演变,是英国议会本身固有的特点、英国早期的自由民主传统、中世纪末期英圆阶级关系的变化厦百年战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阿以争端中担当调停人,以获得阿以双方的好感、削弱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是美国自杜鲁门政府以来的基本政策取向.1967年六日战争结束后,约翰逊政府在应对阿以争端中所采取的平衡政策,也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反映.为此,美国积极促动与苏联在解决阿以问题上的合作,推动安理会242号决议的通过.而对阿以双方,约翰逊政府则采取了拉拢约旦、与埃及保持联系及对以色列进行规制等措施,试图构建美国对阿以的对等平衡政策.然而,由于美苏争夺等因素的制约,美国这一时期的平衡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艾嘉略,于1860年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期间,充任翻译和顾问。他亲自记述了英法联军自香港湾发兵,从天津攻入北京,焚掠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全过程。战后,他又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自北京返回四川。西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并非仅仅是军事、经济和政治利益,也包括宗教利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它是美国当局为填补英法势力撤出中东而形成的所谓“力量真空”,镇压中东在二战后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同时以中东亲美国家为基地,与苏联展开争夺而出台的外交政策。它并没有考虑中东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严重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很快夭亡。艾森豪威尔主义产生及夭亡的背景与过程,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多次引发国际危机。冷战后伊朗石油成为三种利益的交汇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以及以伊朗为核心的海湾产油国的利益。伊朗凭借石油经济及其壮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挑战美国,伊朗称霸中东地区的“大国梦”和美国控制中东的“世界梦”必然发生冲突。围绕伊朗石油的博弈,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8.
随着陆上油气储量的日渐衰减和北冰洋海冰的不断消融,越来越多的国家着手对北极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以北极地区的LNG运输为研究对象,考虑过度分配造成的海运运输航线的拥堵,利用BRP函数产生拥堵成本,以运输成本,拥堵成本及风险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LNG运输航线的交通分配模型.从全部需求量同时分配的角度,以中国政府为决策主体,由苏伊士运河航线、好望角航线以及北极东北航线构成的海运网络,利用Frank-Wolfe算法进行求解,并用CPLEX软件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未来将分担北极资源运出运量36%左右.在油价的下调和苏伊士运河高额通行费用的影响下,好望角航线的优势也开始显现,将分担全部运量的28%左右.  相似文献   

19.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矛盾、领土纷争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其他各种争端.伊拉克战争后,由于美国的介入,两国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本文从地缘政治、宗教派别和石油等方面分析了这一关系的转变,指出伊拉克战争后的伊朗与伊拉克之间的关系既是同宗的伊斯兰兄弟,又是潜在的威胁和对手.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前夕,随着日本南进态势的日益明显,英国为自身利益计,其对华政策开始由观望转向谋求有条件地与中国合作。这一政策调整有助于远东抗日合作阵线的形成,但其局限性亦为双方日后的政治关系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