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低能核物理出发,利用原子核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子原子核稳定的条件;利用一般相对论计算了在高密物质中原子核稳定、中子从核中脱落直至整个原子核瓦解,变成中子流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地-空界面上大气中子辐射场的数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空界面上天然宇宙中子流的来源;从理论上建立了描述地-空界面上大气中子辐射场的数学-物理模型。在地-空界面上大气快中子注量率与慢热中子注量率不仅与大气参数有关,而且还与地表介质的物质组成有关,尤其是地表介质的含水量有关。理论与实测结果均表明,地-空界面上天然中子流随气象的变化而变化,随地表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有限宇宙论未能就宇宙因子Λ的形成原因作出解释.本文从无限子宇宙模型出发,提出Λ的成因在于:在极大尺度范围,引力子被吸收的影响及引力场对高速粒子的排斥效.  相似文献   

4.
宇宙起源及宇宙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宇宙早期核子概念,认为宇宙不是起源于时间为0、空间为0的点大爆炸,而是起源于t=10-62s,T=1051K,r=10-52cm“超微黑洞”的大爆炸.爆炸后宇宙是一个光子热平衡态和引力束缚态共存的系统,光子热平衡态占优势,迫使宇宙膨胀.tc=10-35s,宇宙对应的温标为1014GeV,并在tc=10-35~10-32s间发生暴胀、相变.暴胀、相变中形成的多成分粒子宇宙,是现时粒子的超对称性伴子,有较大的质标.“中性微子”质量m-U0e,B=230 GeV,它是暗物质,当暗物质使宇宙总质量多得过了头,宇宙即由膨胀转入收缩.  相似文献   

5.
探索宇宙是人类科学的永恒主题,哈勃天文望远镜使科学家通过测量宇宙膨胀的比率,得到宇宙的年龄大概是130亿年。1989年为了对宇宙大爆炸结构进行测量,美国发射了“宇宙背景探测器”(COBE),COBE使用仪器测量早期宇宙的发散红外和微波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6.
1923年哈勃通过对星云距离的测量最终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后来又发现了普遍的星系红移,推测宇宙在膨胀,自然宇宙的过去比现在小,最小为零,这样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渐渐地形成了.可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存在: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物质是宇宙的全部还是部分?可以发现当年宇宙学家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现有的证据无法证明:宇宙大爆炸一定产生了宇宙的全部物质,这仅仅是个假设,标准宇宙模型是以这个假设为前提的,本文尝试从另一个思路,重新对宇宙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宇宙早期粒子与现时粒子的质量、半径和电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引入宇宙早期核子概念,讨论了它与现时核子的质量、半径间存在的差别,多成份宇宙中的其它粒子e、vc、γ,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别,据此计算了三代轻子的“反常质量”与“反常磁矩”,现时轻子的“反常磁矩”反映了轻子存在亚结构的可观测效应,宇宙早期轻子的“反常磁矩”被大削弱,可视为类点粒子。  相似文献   

8.
现时粒子的超对称伴子质量和轻子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据两类自由流阻尼标度理论算得的3代粒子质量及宇宙早期核子与现实核子质量的关系式,计算了宇宙暴胀时产生的3代粒子的超对称伴子质量,它们填充了175~1014GeV的质标区.利用研究光子结构的类似方法,分析了轻子的夸克/胶子结构图象,其结果尚待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9.
对宇宙暴胀和重新加热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宇宙大爆炸标准模型与观测实验的困难,提出了宇宙暴胀模型,要求宇宙于10-35 s、能标为104 GeV时发生暴胀,暴胀使能标降到109 GeV左右,于10-32 s暴胀结束宇宙又重新加热到104 GeV.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时刻为10-35 s时,费米型夸克T2/3F的超对称伴子Y+2/3TB,Y-+2/3TB对发生湮灭转化为光子对,使宇宙背景能量突然上升所致.  相似文献   

10.
在批判杜林“宇宙有限论”过程中,恩格斯阐述了“宇宙无限论”观点。但现代宇宙学一系列新发展使人们对其论断产生了质疑。本文探讨了对该论断质疑的实质,论述了具体宇宙与整个宇宙的辩证关系,并指出恩格斯该论断在21世纪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加速器驱动系统(ADS)中质子束能量对金属靶散裂产生的中子产额及靶内中子能谱、靶表面的泄漏谱的影响,利用MCNPX对ADS的重金属铅靶、钨靶在不同能量的质子束轰击下的中子产额、中子能谱及靶表面的中子泄漏谱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国际上其他研究机构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相近.并对铅靶、钨靶的中子产额及泄漏谱进行比较,模拟结果是钨靶的中子产额较铅靶的中子产额大但中子泄漏谱计数较铅的小.结合MCNP5还对一个次临界基准体系中散裂源中子相对于裂变中子的效率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14 MeV中子的热化效率,采用MCNP模拟,用多种材料、多层结构的组合对其慢化.用铅反射中子、慢化快中子,用镁聚集热中子,用水慢化中子.MCNP模拟结果显示,快中子反射层、快中子慢化层、热中子聚集层以及中子反射层可以使热化效率分别提高185%,37%,80%和538%.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中子标识输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中子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细致物理过程,得到不同种类中子对所关心物理量的贡献,利用Monte Carlo方法的模拟能力,由中子标识记录中子及其次级粒子的输运历史,在程序中赋予中子一个整型标识变量,记录中子的出身、碰撞过程等历史,在记数时根据该变量的值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以达到求解众多物理量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其它方法不易得到的物理量,如不同种类中子出壳流等。  相似文献   

14.
DPF脉冲中子源中子产额的活化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化测量是等离子体焦点 (DPF)中子源的窄脉冲、高注量率中子辐射产额的有效测量方法。为提高活化探测器的测量精度 ,采用了散射中子的屏蔽措施。详细讨论了探测器的标定方法 ,用饱和照射后截止的方法 ,在加速器中子源上给出了 3个探测距离下的标定曲线和标定系数。对标定中的物理问题 ,如探测器死时间对其测量范围的影响、银的两种衰变对标定结果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估计了主要测量误差 ,并提出了实际使用中对散射中子影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伴随粒子飞行时间谱仪,测量了14.7MeV中子在9Be核上的弹性及2.43MeV能级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给出了从15~135°(实验室系)范围内散射截面的数据,以及散射角分布的勒让德系数.对中子通量衰减、电子学死时间和初级束形状等作了修正.实验数据的总误差为4.0%~7.0%,其中统计误差为0.5%~3.5%.  相似文献   

16.
用富氢材料防护产额为108个/s的D T中子发生器, 当富氢材料厚度大于76 cm时, 其中子辐射剂量低于0.025 mSv/h. 为降低防护体厚度, 用铜和含硼聚乙烯组成的双层材料作为14 MeV中子防护体. Monte Carlo(MCNP)计算结果表明, 若中子辐射剂量小于0.025 mSv/h, 则双层材料的最小厚度为52 cm, 硼的质量分数为1.00%, 铜和含硼聚乙烯的厚度分别为37 cm和15 cm.  相似文献   

17.
中子核数据是核物理基础研究、核能开发与利用以及核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核装置等与核相关的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因此自中子发现以来,对中子核数据的研究已进行了80多年,各发达国家仍然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不断提高各数据库的质量,为基础研究、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服务.中子核数据研究包括实验测量、理论评价与宏观检验三部分,本文介绍了中子核数据测量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测量平台与方法、中子反应数据和裂变数据实验测量方面的进展,最后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4 MeV中子照相中CCD芯片的屏蔽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中子照相实验中,电荷耦合装置(CCD)是重要的成像器件。快中子辐射不仅会减少CCD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对快中子图像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对CCD芯片进行有效的屏蔽,减少快中子辐射对芯片的损伤。该文利用MCNP/4B程序计算了14MeV中子照相中不同屏蔽材料组合条件下CCD芯片的吸收剂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对CCD进行有效的屏蔽后,芯片的吸收剂量是屏蔽前的3%,按源中子数归一后仅为1.29 aGy,已经达到屏蔽要求。计算结果还表明,环境散射中子辐射对芯片吸收剂量贡献较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中子源的重要性,扼要地说明了加速器中子源的特点。简单地介绍了14MeV中子引起的核反应,发现了14MeV中子可以引起重核的奇异(n,2p)反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合成和研究重丰中子新核素的一条物理思想和生成、分离鉴别技术路线;先后合成和研究了^185Hf、^237Th、^175Er和^197Os等四种重丰中子新核素。  相似文献   

20.
AGB星s-过程核合成:中子辐照量渐近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3C壳层在脉冲间隔期间辐射燃烧释放中子的AGB星s(slow) 过程核合成模型,采用3层简化假设,研究了氦中间壳层的中子辐照量渐近分布。结果表明,中子辐照量分布不再是通常所认为的指数形式,曲线先有一个简短的上升然后再单调下降,但除中子辐照量较低的一个小区域外,分布曲线仍与指数分布非常接近。这与根据恒星模型进行的核合成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