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贾宝玉以“出家做和尚”作为《红楼梦》全本的大结局,笔者认为对贾宝玉这一悲剧处理并非完全出自后续者主观愿望,而是前八十四伏笔的结果,是贾宝玉这个只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为座标的情感世界在情节发展中水到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红楼梦》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围绕《红楼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美食家在《红楼梦》里找到很多美味且能养生的菜肴,诗人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园林师探寻《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设计……今天,我们从气象的角度来看一看《红楼梦》中的季节,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吧。在《红楼梦》中,对自贾宝玉降生到贾宝玉  相似文献   

3.
引言人究竟是什么?人是用什么材料造成的?这个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却使古今多少哲人困惑不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这个问题有奇妙的解答,他将人简单明白地分为女儿和男人两大类,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但是,要验证贾宝玉这句话是否合乎事实却遇到难题,甚至连贾宝玉本人也感到困惑,因为《红楼梦》诸女儿中出现了一个例外——夏金桂。《红楼梦》摹尽了众生相,不仅写了那么多清净女儿,还提供了一个和大观园诸女儿反差极大的人物夏金桂。我总以为…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的大名问题关系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考辨以及现在所见的脂评的可信性。  从《红楼梦》思想内容考证 ,贾宝玉大名是贾瑛。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一部情书,或者仅就文本表现层面来分析贾宝玉性格。笔者认为贾宝玉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仕途经济、封建纲常名教、封建男权社会的极端厌恶与背叛,而其“女儿论”仅仅是一个厌恶与背叛的表层形态,一个追求与探寻的寄托与象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7.
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学界有多种解释,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请买票》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曹公的生花妙笔让人在氤氲的气氛中亦真亦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种亦真亦幻的太虚幻境已经可以由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 《红楼梦》一书,其所以脍炙人口,经二百余年不衰者,它所揭示的封建社会内含之深刻,人物性格的生动活泼是主要原因,但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理,也是颇耐人寻味的。本文试就书中人生哲理作些探讨,以就正于同好和读者诸公。贾宝玉是红楼主人公,对人生有一套看法,我们按“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影子”这个说法来看,贾宝玉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可说反映了曹雪芹的观点。贾宝玉对人生事世有哪些看法和理论主张呢?首先是他的“水泥骨肉”说,或“女水男泥”说。他曾道“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这是他的人性论。贾宝玉这种以性别来划分人的善恶好坏的理论,被冷子兴说是“奇怪”的理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宝黛爱情结局的叙事处理中,存在着贾宝玉“声音消失”的现象。而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从宝玉“声音”消失的角度入手,可探讨高鹗的创作意图和其所遭遇的困境,亦可观照出其处理方式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中对甄士隐与柳湘莲入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未来的必然之路。他们的出尘离世看似斩断情缘,无情无欲,实则情怀满腹,无法忘怀。作者通过巧妙的暗示,使三人的命运相互纠葛,却又若即若离。两人是书中重要的配角,是贾宝玉的影子;他们的出家入道是宝玉出世结局的序曲。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山东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归纳了《红楼梦》中使用的山东方言。认为《红楼梦》中的山东方言只能来源于东鲁孔梅溪,由此提出了孔梅溪参与《红楼梦》早期创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评《红楼梦》的文章,常常只看到《红楼梦》“万境归空”的色空意向,却没有分析因色变空的轨迹流程。细读《红楼梦》大作,联想佛学中的“成、住、坏、空”,就会越发觉得《红楼梦》是在揭示宇宙万物运动和变化的终极规律。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以贤评价”的一组女性是袭人、宝钗、元春.她们这3个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互为补充,互为影子,层递式地表现出对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深沉反思和对女性自我祭献于男权社会的悲剧性叹息.  相似文献   

16.
在叙事层面,通过设立“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而把红楼开场回溯至女娲补天的苍茫时刻:史前之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石头开口说话(叙事),实现了话语向诗语的敞开;情节淡化,实现了故事向情的敞开。如此《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体现了人们的多元信仰文化,选择詈语作为视点切入《红楼梦》的民间信仰,可看出《红楼梦》的咒死詈语所包含的道教信仰、儒家思想信仰、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红楼梦》的意义世界由四个“场”构成:(1)哲学场;儒释道交融的主题思想;(2)社会场:封建社会名门望族的衰落;(3)话语场:“贾雨村言”和“甄士隐”相杂的狂欢;(4)文体场:传统文学与新兴文学过渡时期的跨文体阵痛。  相似文献   

19.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王熙凤对他人的称谓为研究对象,在Halliday的情景语境理论的指导下,探究语场和语旨的变化对称谓变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交际过程中称谓变异能够揭示使用者的心理,与此同时,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变异称谓可以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