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稀土硅铁孕育处理对Cr—Mo—Cu马氏体白口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稀土硅铁进行炉前孕育处理,将会导致含硫量降低与含硅量增高,且使夹杂物数量增多;同时可使其共晶碳化物由连续网状分布转变为断续网状分布,由莱氏体形态转变为板条状,且使晶粒细化,但使索氏体量增多。同时表明:采用稀土硅铁孕育处理,对Cr—Mo—Cu马氏体白口铸铁的抗弯强度极限与硬度影响不大;对挠度稍有增加;但对冲击韧性与抗磨粒磨损耐磨性,如加入适量稀土硅铁孕育则有显著提高,此一适宜量约为1.0%左右,超过此一适宜量将导致冲击韧性与耐磨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一种新型低合金铸铁——P—Cu—Cr—Ti合金铸铁的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使用MM200磨损试验机在润滑条件下对合金铸铁的耐磨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探讨了载荷及摩擦行程的影响。借助光学显微镜、EPM810电子探针分析仪等观察了磨损表面形貌及磨痕截面近表层的变化,对它的磨损过程及耐磨机理进行了分折。研究结果表明:P—Cu—Cr—Ti合金铸铁的耐磨性优于HT20—40,是一种适用的优良低合金耐磨铸铁。  相似文献   

3.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6):841+847+853+915+920+925+930
高强度合金硼铸铁组织成分与切削性能研究安庆龙,牛秋林,明伟伟,陈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40)摘要:合金硼铸铁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是高速机车柴油机气缸套的主流材料.文中对气缸套合金硼铸铁的显微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车削加工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合金硼铸铁的石墨形  相似文献   

4.
高阻尼铸铁及阻尼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微量合金元素对铸铁阻尼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铸铁的阻尼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铸铁中添加微量合金元素Zr、Cr、Mo、Cu、Al等,且它们的加入量之间匹配适当时,能够获得强度性能比较好的高阻尼铸铁,其阻尼性能值ψ可达20%以上,抗拉强度σ_b约为196MPa。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高铬铸铁的韧性和耐磨性能,以15Cr Mo2Cu1为研究对象,研究纳米颗粒变质剂对高铬铸铁组织、硬度、韧性、耐磨性的影响。对变质处理前后高铬铸铁的硬度和韧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铸态未变质的组织中,M7C3型碳化物粗大,变质处理后,碳化物尺寸变小,形状由粗大板条状变为小块状;热处理后,变质高铬铸铁硬度平均值可达HRC64.15,冲击平均值可达12.7 J/cm2,提高了耐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合金铸铁的耐磨性,通过成分设计、材料配比以及熔炼浇注等工艺,制备出含C质量分数为3.0%的高钒合金铸铁,并分析了高钒合金铸铁的组织与耐磨性能。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高钒合金铸铁的显微组织及物相进行分析,并对高钒合金铸铁的洛氏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钒合金铸铁的组成相主要为原位合成的VC硬质颗粒相、(Cr,Fe)7C3相以及Fe-Cr相,其平均洛氏硬度约为HRC64.2,平均冲击韧性为8.8 J/cm2,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的2倍左右,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
合金硼铸铁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是高速机车柴油机气缸套的主流材料.文中对气缸套合金硼铸铁的显微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车削加工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合金硼铸铁的石墨形态以高强度A型石墨为主;与非涂层和氮铝钛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相比,赛隆(Sialon)陶瓷刀具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可以实现合金硼铸铁气缸套的高效加工. 关键词:
合金硼铸铁; 车削; 刀具磨损; 氮铝钛涂层; 赛隆陶瓷 中图分类号: TG 113
文献标志码: A  相似文献   

8.
高兴华 《科技资讯》2010,(24):82-83
本文通过改变渗硼温度及渗剂中稀土的含量,试验研究W18Cr4V钢固体渗硼的可行性,测定W18Cr4V钢在不同的渗硼工艺下渗硼层的深度、显微硬度、耐磨性及脆性。研究了稀土在渗硼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W18Cr4V钢中合金元素对渗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硼、铬、铜和磷诸元素对白口铸铁冲击韧性、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种硼铬低合金铸铁,用于面粉机磨辊生产,显著地提高了磨辊的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以硼、铬取代镍、钼合金还可使磨辊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含微量硼铜的蠕墨铸铁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与合金铸铁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硼铜蠕墨铸铁具有高的耐磨性、耐热疲劳性和更好的综合性能。生产成本低,生产过程易控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铸铁材料。  相似文献   

11.
高炉衬板用耐磨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高炉衬板的工况条件,选取含Cr为15%的高铬铸铁为基本材质,从最大限度提高冲击韧度为出发点,添加Mo、W.V等辅助合金元素,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佳加入量,获得高耐磨性高冲击韧度的新材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五组不同化学成分铸锭的显微组织,并对铸锭试样在不同温度下抗拉强度进行测定,研究碳元素和合金元素对铸铁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含量适宜的情况下,添加适量合金元素Ni、Mo能提高铸铁的高温强度;w(C)为3.72%、w(Si)为2.45%、w(Mn)为0.661%、w(Cr)为0.90%、w(Ni)为0.66%、w(Mo)为0.12%、w(Cu)为0.159%的合金蠕墨铸铁在600℃高温下的抗拉强度仍能达到358MPa。  相似文献   

13.
多元低合金对高铬锰白口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探讨了Nb、V、Cu在高铬锰白口铸铁中的合金化作用和稀土硅铁的变质作用,结果表明,合金元素能够细化晶粒,改善碳化物的形貌和分布,提高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确定了多元低合金高铬锰白口铸铁的最佳成分和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合金化的方式,采用砂型铸造和离心铸造两种方法制备了Cr系合金铸铁材料,通过对比研究了离心铸造方法对所制备合金铸铁的组织、物相、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离心铸造铸铁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片状石墨,物相组成为(Fe,Cr)混合相,硬度值高于普通砂型铸造方法,而且离心铸造的磨损率小于普通砂型铸造。  相似文献   

15.
特种 Al、Si、Cu 耐热铸铁通过加入少量稀土、Ti、Mo 合金元素后并采用合理的退火工艺,耐热性和耐磨性都得到提高.耐热温度可达900~1000℃.HRC 可达40以上.可用来代替高铬耐热铸铁、耐热钢及其它昂贵的耐热合金.  相似文献   

16.
高硅耐酸铸铁是含Si14—18%的Fe-Si-C合金,由于它具有耐蚀性能优良和价格低廉等特点,所以成为耐蚀合金领域中广泛使用的重要材料。但是,高硅铸铁对于高于室温的盐酸是不耐蚀的。本研究工作即是针对36%HCl,50℃温度的苛刻介质条件,研制一种抗热盐酸的含Mo高硅铸铁,同时,研究热处理和合金元素Mo,Cr等对于高硅耐蚀铸铁的组织与耐蚀性能的影响。 一、高硅铸铁的冶炼与铸造 试验用高硅铸铁是在容量为10kg小型中频感应电炉中冶炼。原材料有高硅铁合料(含(Si13.20%),Fe-Si(含Si75%),Mn-Fe(含Mn96%),Mo-Fe(含Mo60%)等。料块大小均匀。炉料保…  相似文献   

17.
以A3废钢为主要原料,添加Si, Mn, Cr, Cu等多种微量合金元素,加入少量Mo、稀土进行微合金化和变质处理,在空冷条件下,获得了综合性能优良的贝氏体钢.主要研究了该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合金空冷贝氏体钢的生产工艺简单,贵重合金元素加入量少,生产成本低,具有优良的强韧性和耐磨性,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用回归分析法求得中铬铸铁的硬度与冲击值的函数关系:HRC=68.274-2.495_a(?) r=-0.948利用此回归方程可以综合评估任一工艺与成分的优劣,选定最佳值.中铬铸铁的成分范围为:C1.8~2.5%;Cr4.0~8.0%;Mn0.5~2.2%;Cu0.5~1.0%;Mo0~1.0%.  相似文献   

19.
加入微量的硼,铸铁具有产生第三硬化相显微组织的特点。本文对不同P、B含量的硼铸铁硬化相凝固形态的类型,以及影响硬化相类型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硼铸铁因不同的P/B比值,具有三种不同凝固类型硬化相的显微组织,选用润滑磨料磨损试验得到具有第二类型硬化相显微组织的硼铸铁耐磨性最好的结论,并用金相染色法、电子探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综合方法对不同类型硬化相进行了相分析。本文从铸铁凝固末期凝固特点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硬化相类型的因素井实验得到含0.05%B时P/B、孕育量和硬化相关系的组织图表。本研究的结论虽然是由φ20湿型试样实验所得的结果,但由于铸型冷却条件对硼铸铁凝固末期所产生硬化相的类型影响不大,故可作为不同生产条件下控制硼铸铁硬化相凝固形态类型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超低温温度场中Cu Zr Cr合金基体组织(α固溶体)形成孪晶结构并析出弥散的Cu3Zr和Cr2Zr金属间化合物及基体组织微细化的过程。孪晶可以在93K低温下形成和扩展。析出Cu3Zr和Cr2Zr强化相,细化了基体组织。试验表明:以上组织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合金抗高温塑性变形能力,减轻了高温焊接时粘焊现象的发生,电极的耐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