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天文学家知道宇宙空间中弥漫着无线电波已经20多年了。这种电波来源于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发生大爆炸时产生的膨胀热气体。用普通的射电望远镜便能够探测到这种“微波背景辐射”,但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吸收红外线,要探测宇宙中的红外背景辐射就不那么容易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P.Richards)及其研究小组将红外探测器置于无人驾驶的探空气球内,上升到地球大气的最外层进行宇宙红外背景辐射工作已有多年。虽然他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红外探测器,但即使在最高处飞行的气球,在它上面的稀薄空气仍足  相似文献   

2.
谢光中 《科学通报》1985,30(23):1805-1805
1983年,Matsumoto等人报道他们在2—5μm波段探测到了一个红外背景辐射。如以临界密度为单位(如H_0=50h kms~(-1) Mpc~(-1),临界密度ρ_(erit)=5×10~(-30)h~2gcm~(-3)),其密度为Q_R~10~(-4)h~(-2)。这个红外背景是温度~1500°K的近似黑体谱,Carr,Mcdowell和Sato在文献[2]中讨论了用恒星或者黑洞都能解释Matsumoto等人发现的红外背景辐射。如果是恒星的话,它们很可能是开始形成时红移在40≤Z_*≤150之间,密度参数Q_*~1,质量在10~2—10~5M。范围内的星系前大质量恒星VMO_s。如果是黑洞的话,它们必须是密度参数Q_B~0.1  相似文献   

3.
张仁华 《科学通报》1985,30(23):1814-1814
定量热红外遥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使热红外遥感信息与地物的物理过程发生有机联系,测准真实的地物表面温度是当务之急。红外传感器所直接测定出的是红外出射辐射度,对于非黑体的真实温度与出射辐射度有一个差值,这差值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当地物出辐度为27℃,天空温度为—70℃,比辐射率变化0.03,真实表面温度就变化2℃,这个数字相当可观,它通常已占去了红外遥感所获得的地物之间出辐度差值信息的20%到30%。经野外多次测量表明,地物的比辐射率相差0.05到0.10是经常发生的。这样,比辐射率将占去40—70%的信息。为此,进一步强调了比辐射率在热红外遥感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国内外,在热红外遥感实际应用中,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目前缺乏大面  相似文献   

4.
人体手臂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记录到7名成人志愿者内关,劳宫和合穴等穴位区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红外光谱共63条,从中发现:人体红外辐射强度的个体差异以及穴位与非穴位区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别都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这表明人体红外辐射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在4-14um段,人体辐射与黑体辐射差别不大,而在4和14um波段人体辐射与黑体辐射差别较大,这表明人体表面除了主要的热致红外辐射还存在其他原因的红外辐射。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观察宇宙学方面的一些新动向: 3K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1965年彭齐阿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各向同性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对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标准宇宙模型(弗里德曼模型)是个有力的支持.然而,197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尔金森(Wilkinson)及加里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实验室的斯莫特(Smoot)等人,各自独立地发现在微波背景辐射中存在着偶极的各向异性,辐射温度最高点在狮子座a星方向,最大温度超过平均值3.5×10~(-3)K.对此可以看作是宇宙非各向同性的证据,即宇宙的整体可能既有切向运动又有转动.但由于这个各向异性是偶极分布的,因此也可以解释为:地球相对于微波背景辐射有一个速度为390公里/秒的运动,正是这个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使人们观察  相似文献   

6.
王挺贵 《科学通报》1992,37(1):46-46
IRAS发现Seyfert星系的红外辐射起源很复杂,除星系核中的非热和热辐射外,还包括几种非核辐射:(1)星系盘中的冷物质的贡献;(2)活动星系核周围的恒星形成区的贡献。然而,上述各种成分对Seyfert星系红外辐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收集到Seyfert星系的全部IRAS资料,发现它们的中、远红外谱大  相似文献   

7.
18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胥尔首次发现在可见光长波限以外还存在着不可见的射线,即红外辐射。以后,人们又认识到自然界任何物体都以特有的方式发射、吸收、传输和反射红外辐射。红外科学技术就是以红外辐射为特定对象,研究其产生、传输、探测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红外辐射的各种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红外辐射(波长为0.76~15μm)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外辐射(主要指远红外辐射其波长为3~15μm)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透热作用而产生的.它  相似文献   

9.
红外天文学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是天王星的发现者.也是恒星天文学的开创者,1800年,他用温度计测量太阳光谱的各部分温度时,发现光谱的红端之外亦有温度上升,且升得更快,于是发现了红外辐射。红外辐射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电磁波的认识,也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它使人们可以在红外波段上观测神秘的宇宙.探测用可见光无法看清的天体。  相似文献   

10.
李刚 《科学之友》2008,(1):25-26
文章涉及红外辐射加热机理、发热量、燃气耗量的计算,燃气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修补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气功过程中手掌各部位红外辐射改变程度的热像图观察》一文,则如实地记录了气功态下手掌各部位红外辐射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人体在正常态和气功态下的红外辐射特征,我们设计了一套红外探测装置对黄仁寿同志在正常态和气功态下的红外辐射进行了测试,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现将测试方法及测试主要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太阳系空间是一个宏大的物理实验室。科学家们在这个实验室中观测到了各种射电辐射现象。把地球的射电辐射现象与其他行星的射电辐射现象作比较,借鉴已获得的关于地球磁层的观测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其他行星发射源区和太阳系中等离子体的物理性质。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便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比较射电行星学。  相似文献   

14.
宇宙X射线源     
天体离开我们很遥远,人们认识和了解天体主要是通过接收和分析它们的辐射。我们知道,电磁辐射的频谱是很宽广的,它从无线电波段、红外、可见光、紫外、一直延伸到X射线和γ射线。但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天体的观测只局限在可见光波段。四十年代以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天体的射电观测工作,由此引起了震动天文界的六十年代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使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近二十  相似文献   

15.
用遥感法测量钢建筑物应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明德 《科学通报》1995,40(22):2075-2075
我们在研究岩石的电磁辐射中,发现岩石的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随岩石应力状态变化而变化的物理现象,若这一物理现象在钢材料中也存在,那么对钢建筑物的应力及其分布有可能进行遥感测量,我们对钢材料进行了实验,得出了钢材料的红外辐射能量和微波辐射能量随钢材料应力状态变化而变化的实验结果,本文报道了这一新结果.  相似文献   

16.
袁为民 《科学通报》1994,39(4):337-337
星暴星系是指存在大规模恒星形成的星系,而这种恒星形成速率在星系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是不能稳定地保持的.观测到的辐射在整个电磁波段都较强烈,主要来自恒星的爆发性产生:紫外和光学连续辐射来自热的大质量恒星,发射线产生于被这些恒星电离的HII区,强的红外连续谱来自尘埃的吸收再辐射,射电辐射来自热气体和超新星遗迹,X射线来自超新星遗迹和与大质量恒星有关的吸积天体.星暴星系的颜色比正常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显著偏蓝,在蓝端和紫外连续谱变得较平.星暴星系具有很强的红外辐射(L_(IR)>10~(37)J/s),在60—100μm之间的辐射较强.大多数星暴星系都是被IRAS探测到的.  相似文献   

17.
赵高祥 《科学通报》1984,29(2):100-100
由卫星红外辐射测量可推出大气水汽分布。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大气总的降水量可比较精确地确定,在得出水汽廓线方面是不很成功的。由于水汽通道的辐射不仅取决于水汽分布,还与温度分布有关;各通道的权重函数及其峰值的位置随水汽分布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变化;红外通道所能提供的近地面层中水汽分布的信息也是很少的。此外,水汽的相对变化也  相似文献   

18.
温血动物以红外线形式辐射热量,因而,在红外照相机镜头中,  相似文献   

19.
<正>也许,相比于让女性实现逆生长,让行星重现青春更简单。2003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一台红外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发射升空。这是人类送入太空最大的红外望远镜,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搜索日外行星,为人类寻找第二个家园。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探测灵敏度极高,能将波长在3~180微米之间的红外辐射尽收眼底。它的红外之眼能够穿透宇宙中的各类尘埃,直击黑暗背后隐藏的无限奥秘。  相似文献   

20.
林安 《科学通报》1986,31(23):1789-1789
聚苯乙烯辐射接枝丙烯酸的接枝共聚物,很难找到溶剂。因此用常规方法不易作它的结构分析。对于接枝位置,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接枝反应发生在聚苯乙烯主链和苯环的对位上。本工作用固体核磁和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聚苯乙烯淹基体,采用予辐照方法,其接枝位置在聚苯乙烯的苯环间位上,这个辐照机理,对解释其聚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