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嵘《诗品·序》强调"诗可以怨",是将怨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动因,认为诗歌可以释放怨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解脱.钟嵘所谓"诗可以怨",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丰富和发展.《诗品》将"诗可以怨"由"怨刺"为主发展为以"怨愤"为主,推重个人身世遭遇所产生的怨情,同时并不排斥诗歌"怨刺"的政治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塑造了“怨男”之形,中国自《诗经》以降的闺怨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怨女”之象。一支“怨”曲唱中西,怨男怨女有着相同的命运遭遇:被弃、孤独、痴怨,但两者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中有的冲破层层藩篱,起而反抗,自珍自爱。通过剖析英国男怨诗和中国闺怨诗,可以看到中西怨诗塑造的怨男怨女形象是有其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诗可以怨"的诗学思想,点明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世文人作家,无不以"诗可以怨"的思想作为其创作宗旨的一部分,并在其文学作品中,自觉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用。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部活生生地传达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的不朽著作。《史记》中人物形象所具备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也正是司马迁本人的思想旨归。他通过对这些悲剧英雄的浓墨重彩的刻画,从而将"诗可以怨"的思想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  相似文献   

4.
卢珊 《科技信息》2010,(35):J0383-J0384
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中国古代史上呈现出缺席的状态。封建社会进入"男人时代"以后,男性文化占了统治地位,君权、父权、夫权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至高无上的权利。封建社会的女性永远不能摆脱悲剧的命运,最低限度只能用文学的方式抒发心中的怨愤。本文从宫怨文学中透视女性的生命形态,就男女两性所作的宫怨诗来探讨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家“怨刺”理论代表了儒家诗学思想中最健康积极的一面,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但由于儒家思想内在的矛盾以及“怨刺”理论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冲突,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了目的性失落的困境:批判现实,但无力改革现实;忧国忧民,但不能救国救民。最终只能龟缩到纯艺术的狭小天地之中。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儒家思想和现代思潮的合流。  相似文献   

6.
《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群"即学《诗》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使人和睦族群;"诗可以怨"即学《诗》可以合理疏泄"怨"情,使人复归血气平和。  相似文献   

7.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后,“意境”成为评论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美学范畴。随后,作为诗歌意境的具体构成单位,“意象”概念也被引入美学范畴,成为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规律的另一把钥匙。本文就是想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唐人宫怨诗艺术构造的城门,去浏览宫怨诗以悲愁幽寂为抒情基调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9.
本文撷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的些许奇葩,拟从意象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深地理解“怨”中之爱,爱中之“怨”;更好地鉴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诗歌。  相似文献   

10.
《全唐诗》中有一百多首宫怨诗。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极度奢华的生活并不能掩盖精神生活的匮乏,这里有残酷的宫禁斗争,有“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悲哀,有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也有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1.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2.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自然环境为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活动舞台,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探求文化特质地理分布的简单原因,在于环境决定论的解释模式是基于世界性探险而搜集到的大量有关人类差异材料进行分类和解释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文章从早期理论学者开始进行追述和回顾,认为:如果将强调或者突出“气候的作用”的学者归为“环境决定论者”,这种扩大“气候”外延的论说方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公众对案件的"满意度"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本身存在的原理性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结果公正的不同理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案件的认识和评价。一旦舆情被某种因素引导,社会舆论就容易发展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极端的论调,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其中非理性的部分社会舆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可能引发"满意"与司法公正的较量。"河北王朝案"就是发生在审判质量管理背景下舆情与司法的一次激烈冲突。因此,应弱化以"满意度"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从而回归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