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了利用离子载体A23187诱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产生顶体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从雌性中华绒螫蟹纳精囊中获得的精子,在pH值为6.0,CaCl2浓度为0.2%的人工海水中,用离子载体A23187(40μg/mL)诱导70min,可以得到最大的精子顶体反应率(72%).在此基础上用光镜观察了顶体反应过程中精子显微结构的变化,并采用天然海水配制的台盼蓝染色液和曙红B染色液对中华绒螯蟹精子的形态进行观察,确定中华绒螫蟹精子的顶体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辐射臂收缩,头帽鼓起;第二阶段为顶体囊外翻;第三阶段为顶体管前伸;第四阶段为顶体丝形成.  相似文献   

2.
渗透压是影响体外培养细胞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子.通过6种渗透压梯度下体外培养的生精细胞的贴壁率、存活率及RNA/DNA值的测定和细胞生长状况实验,研究了渗透压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精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实验结果初步确定了中华绒螯蟹生精细胞体外培养的适宜渗透压范围为900~1 000 mmol/L.  相似文献   

3.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  相似文献   

4.
氯化汞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水体添加不同浓度的汞(Hg2+),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01士0.16)g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Hg2+对其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542 8,0.471 6,0.433 2和0.342 3 mg/L.中华绒螯蟹幼蟹在0,0.01,0.05,0.10,0.20,0.30 mg/L的Hg2+条件下饲养40 d后,各浓度组幼蟹存活率分别为96.67%,86.67%,73.33%,63.33%,56.67%,43.33%;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Hg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见水体中的Hg2+能够抑制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皮,高浓度的Hg2+甚至会造成幼蟹的死亡.根据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确定水体中汞的最大允许量为0.034 2 mg/L.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Na~+-K~+-Cl~-协同转运蛋白(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应对高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到中华绒螯蟹NKCC基因全长序列,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中华绒螯蟹NKCC基因进行组织定量,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4 127bp,其中5非编码区(UTR)长度为18bp,3非编码区(UTR)长度为944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3 165bp,编码1 054个氨基酸.理化分析预测其分子量为51.066kDa,理论等电点为4.65.预测中华绒螯蟹NKCC二级结构由12个跨膜结构域组成.同源对比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NKCC的氨基酸序列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KCC相似度最高,为86.1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NKCC与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聚为一支.不同组织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的肠、脑神经节、胸神经节、鳃、胃、肝胰腺、肌肉、眼、心脏和血清中均有表达且在中华绒螯蟹肠的表达量最高.在盐度为25‰的急性胁迫下,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肠中的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变化显著(P0.05),并在胁迫72h后恢复稳定.以上结果显示,NKCC基因参与了中华绒螯蟹渗透压调节,并在其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在12口6 000 m2土池适应性淡化2 d的314 kg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按1 000 g/m3、750 g/m3、500 g/m3的密度,转入3口1 500m2土池(内置46只3 m×3 m×1.5 m的专用网箱)集中淡化至蟹苗出售。各池蟹苗的淡化存活率分别为88.89%、91.96%和90.43%,平均90.43%,淡化结果表明,蟹苗优质高产。据此,笔者结合往年的蟹苗生产,就淡化的密度、模式、时机、进程及管理等影响蟹苗淡化存活率的关键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土池淡化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6种中草药制剂煎液制成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连续饲喂中华绒螯蟹30d,采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上清液测定其免疫指标活性.T检验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饲料组蟹的噬菌活性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PO)与对照组则差异极显著(P<0.01);抗菌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值比对照饲料组高.说明该中草药制剂的添加能明显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水平.用中华绒螯蟹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对实验蟹进行攻毒试验,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佳攻毒剂量为5×106cfu/mL,对照组的死亡率为80%,明显高于中草药免疫组的死亡率30%,该中草药添加剂的免疫保护率为62 5%.  相似文献   

8.
酶消化法和匀浆法获得河蟹游离精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pH 7.4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温度(27 ℃,32 ℃,37 ℃,42 ℃和47 ℃)、酶浓度(0.05 %,0.10 %,0.15 %,0.20 %和0.25 %)和酶作用时间(5 min,10 min,15 min,20 min和25 min),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胰蛋白酶消化中华绒螯蟹精荚获得游离精子的最佳反应条件.以每克精荚获得的精子数量为判据,发现酶作用时间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温度和酶浓度.酶消化的最适反应条件是:温度为37 ℃,酶浓度为0.20 %,作用时间为5 min.酶消化法与机械匀浆法的比较研究发现,酶消化法从每克精荚中获得的精子量为7.41×108个,显著高于匀浆法,且精子的死亡率为4.75 %,显著低于匀浆法.此外,用人工诱导顶体反应法进一步检测酶消化法以及机械匀浆法所获得精子的顶体反应能力,酶消化法获得精子的顶体反应率为62.3 %,而匀浆法为64.5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酶消化获得游离精子的方法明显优于机械匀浆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毒性,以成熟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莠去津梯度(0.001、0.01、0.1、1 mg/L)暴露方式进行体内染毒2周,通过分光光度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法,分析中华绒螯蟹精子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比较其催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0.1 mg/L莠去津处理组精子的LDH、ACP比活力是所有组别中最高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 mg/L的次之,但同2个低质量浓度组(0.001、0.01 mg/L)的一样,均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凝胶电泳后活性染色分析结果显示2种酶的催化能力的变化与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具生殖毒性,可为莠去津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经蒜头藻(Monodus subterraneous)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涵状幼体,并对不同密度轮虫的投喂效果以及蒜头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育苗过程巾的传递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轮虫经72h强化,EPA、DHA含量达到最高值,从0分别提高到7.82%和1.80%.以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发现在潘状Ⅱ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20ind/mL;在涵状Ⅲ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30ind/mL.由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的EPA、DHA含量分别是12.76%、5.61%,显著高于由未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表明蒜头藻的脂肪酸,特别是EPA、DHA在育苗过程中能通过食物链有效地传递给滏状幼体.  相似文献   

11.
设P(G)=λ(λ-1)r1…(λ-m)rm,则称(1,r1,…,rm)是一个指数序列.本文证明了,当m=n-1,若1≤i<i+c≤n-1,则当ri=ri+c=2,rk=1,(k≠i,i+c),并且1≤i≤c+2时,该序列是一个广义树序列.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HgCl2和CdCl2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DNA损伤的影响.HgCl2和CdCl2各设置6个相同的浓度梯度,分别为0 mmol/L,0.01 mmol/L,0.05 mmol/L,0.1 mmol/L,1 mmol/L,5 mmol/L,处理温度为37 ℃(水浴),处理时间为1 h;SCGE的检测指标为DNA拖尾长度和DNA损伤率.结果表明,对照组DNA未受损伤,在电场中核DNA几乎不泳动,染色后呈圆形的荧光团,无拖尾现象;各处理组精子DNA均不同程度受损,电泳染色后均呈现彗星状荧光团,且随着HgCl2和CdCl2浓度的升高,河蟹精子DNA迁移距离和损伤率亦随之增加,DNA损伤程度与其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此外,本实验亦证实SCGE可用于河蟹精子DNA损伤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从分裂认证码出发,构造一种新的强系统认证码.利用这种特殊的码与一般系统认证码的关系,得到这种码的最大模仿概率PSI的下界公式;另外,进一步探讨ci(i=1,2,…,k)固定的(c1,c2,…,ck)型强分裂系统码的PSI的下界公式,并且给出把已知的(c1,c2,…,ck)型强分裂系统码转变到PSI最小的(c1,c2,…,ck)型强分裂系统码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设{ξ1,ξ2,…,ξn}为来自[0,1]上服从
均匀分布的独立同分布样本, 产生的经验过程为Fn(t)=n-1/2∑〖DD(〗n〖〗i=1
〖DD)〗(I{ξi≤t}-t), 0≤t≤1; ‖·‖表示一致模, 即‖Fn‖=sup〖D
D(〗〖〗0≤t≤1〖DD)〗〖JB(|〗Fn(t)〖JB)|〗; U为D[0,1]上的Brown桥, ‖U‖
=sup〖DD(〗〖〗0≤t≤1〖DD)〗〖JB(|〗U(t)〖JB)|〗. 利用概率强收敛工具,
得到了关于‖Fn‖及sup〖DD(〗〖〗0≤t≤1〖DD)〗Fn(t)的形如l
im〖DD(〗〖〗n→∞〖DD)〗〖SX(〗1〖〗log
n〖SX)〗∑〖DD(〗n〖〗k=1〖DD)〗〖SX(〗1〖〗k〖SX)〗I{‖Fk‖≤x}=P{‖U‖≤x}=1
+2∑〖DD(〗∞〖〗k=1〖DD)〗(-1)ke-2k2x2 a.s.
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  相似文献   

15.
在Cn中讨论了Cauchy-Stieltjes积分族Jp和Bloch型空间、Besov空间、Bergman空间的包含关系,得到如下结果:(1)当0≤qp+1时,Jp βq;(3)当q>p≥0时,Jp Δq;(4)当p>0时,Δp Jp;(5)当0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聚合物驱采出污水中Na+、K+、Ca2+、Mg2+、Fe2+、Fe3+六种离子对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的影响和溶解氧、阳离子、粘土矿物以及细菌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采出污水配注聚合物的参考控制指标和限度。研究结果表明,高价金属阳离子是影响聚合物水溶液初始黏度的主要因素,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2+>Fe3+>Mg2+>Ca2+>Na+>K+。配制用水的基本要求是不含铁离子,Ca2+离子含量控制在2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50mg/L以下;Mg2+离子含量控制在1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30mg/L以下;Na+、K+离子含量应该控制在20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500mg/L以下。高价金属离子和溶解氧是影响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2+>Mg2+(Ca2+)>Fe3+>Na+(K+),一价阳离子和悬浮物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细菌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SBR工艺中DO和C/N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SBR工艺处理氨氮废水,研究不同的DO和C/N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探索硝化反硝化一体化工艺的规律和特性.发现当DO=1.60~1.80mg/L、CODCr/CNH+4-N=6.5或BOD5/NH+4-N=4时,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崇明东滩冬季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江口崇明东滩冬季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过程和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高潮滩对各项营养盐均有显著吸收,中潮滩主要表现为对TIN和SiO2-3的释放,低潮滩由于受到局部水动力作用影响,营养盐通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分子扩散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贡献不大.由于潮滩对于水体PO3-4浓度的影响能力高于对TIN和SiO2-3的影响能力,潮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体中N/P和Si/P比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谱法、黏度法和DNA热变性方法研究甲基丙烯酸8羟基喹啉Eu(Ⅲ)配台物(Eu(MA)_2(hq))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结台常数结果表明:该配台物加人鲱鱼精DNA后,特征吸收峰发生明显的减色效应,但峰位红移现象不明显;该配台物能猝灭中性红DNA体系的荧光;该配台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台常数K_(20)=5.91×10~3L/mol,K_(35)=7.70×10~3L/mol,二者作用的物质的量比为1;该配台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热力学函数△rH_m~e=1.34×10~3J/mol,△rG_m~e=-2.12×10~4J/mol,△rS_m~e=76.41 J/(mol·K);鲱鱼精DNA的相对黏度增大,熔点明显升高,Eu(MA)_2(hq)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模式为插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三苯基氢氧化锡为底物, 酰亚胺酸(HL)为配体, 制备新型配合物(Ph3Sn)(L)·C12H6O3(配合物1), 并用元素分析、 X 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 用噻唑蓝(MTT)法测试该配合物的抗癌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2238 50(17) nm, b=1202 30(14) nm, c=1441 0(3) nm,  α=90000(0)°, β=101217(2)°, γ=90000(0)°, V=3804 1(9) nm3, Z=4, Dc=1509 g/cm3; 配合物1为单体结构, 中心金属Sn原子通过与配体羧基中O原子的配位, 形成配位数为4的 扭曲四面体几何配位构型, 在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 配合物上的配体与游离萘酐分子间存在π…π相互作用; 配合物1对癌细胞MCF-7和Hepg2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