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6-27
通过多单位5年协同攻关,研究获得了不同保护方式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效果,建立了种质活力分子评价技术和3种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超低温保存技术;此外还研究提出了控制玉米、小麦、大豆、菜豆等作物种传病原菌对种质保存与更新潜在危害的技术策略。建立了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数据库,研发了作物种质资源指纹图谱识别系统。这些结果和技术的获得,为确保库存种质的安全保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课题研究重要成果和重要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2.
1.我国小麦改良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国家"863"计划项目"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鉴定.其中,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创建耐盐、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是一项重要突破,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开展育种工作,从2002年起进行了红掌和观赏凤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资源库建设。迄今共收集花烛属资源172份、观赏凤梨资源523份,建成了花烛属和凤梨科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研究了红掌和观赏凤梨种质资源种植保存、种子保存和离体保存技术研究,建立了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采用杂交、远缘杂交、物理诱变、倍性育种和转基因方法开展资源创新研究,获得了红掌三倍体、四倍体、八倍体和观赏凤梨四倍体新种质以及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品系10多个。  相似文献   

4.
作物种质资源是控制作物性状的基因载体,是作物育种及其相关学科的生命物质基础.如何从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快速、准确地鉴定出育种上迫切需要的新的优异基因,是我国作物育种的急需与作物种质资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我国农业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应以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品种为突破口.因此本项目以发掘抗旱、抗病(虫)、肥料高效利用及优质基因为研究重点.我们将植物基因组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基因资源研究,提出了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基因克隆的技术路线.项目近两年取得如下进展(1)明确了建立核心种质的策略与方法,建立起了水稻、小麦、大豆初级核心种质.(2)明确了新基因发掘的方法,构建了一批基因作图群体.(3)已克隆到水稻抗白叶枯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杨立国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6):58-59,61
“辽宁省农作物现代高效育种技术研究和优异种质创新”项目获200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研究始于1991年,历时16年。先后以高梁、水稻、玉米、向日葵、黄瓜、番茄和菊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高效育种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的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并且采用这套技术陆续选育出一批优异新品种和新种质。  相似文献   

6.
刘庆忠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8):25-25,30
该课题是执行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与澳大利亚项目合作协议,完善早熟优质大果甜樱桃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利用两国优异种质中有价值的基因,提高早熟优质丰产大果型甜樱桃品种选育效率,促进甜樱桃生产向优质、高效、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核心种质DNA指纹库的构建及其S基因型鉴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要消费国,近年来的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但是,我国消费大豆约80%依赖于进口,造成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严重萎缩,危及我国食品安全及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持。所以,大豆是我国最需发展的作物,也是发展潜力极大的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品种是基础,而品种的培育则取决于种质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开展大豆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把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大豆蛋白质改良,建立大豆品质快速改良的新途径;分离和克隆大豆品质、抗性相关功能基因,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选择依据;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聚合高产、优质、抗病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4-14
课题总体目标是根据甘肃省永昌县及条件类似地区的羊种资源和环境条件,在“十一五”工作基础上利用性能测定、标记辅助选择、MOET核心群繁育、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培育适合河西走廊及条件类似地区和市场需求、优质高产的甘肃肉羊新品种(系)。并以现有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为基础,建立由核心育种场、良种繁殖场和人工授精站(点)组成的三级或二级新品种繁育体系,使优异种质从核心群到扩繁群、生产群逐级扩散,实现品种培育与品种推广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F0003-F0003
该项目是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0802067B)。通过广泛收集苦瓜种质资源并创新利用,经多代分离、纯化、鉴定,筛选出早熟、耐冷凉、抗逆性强的优良株系,通过杂交配组选育出高产、优质、早熟的苦瓜优良新品种“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并于201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扩繁良种;研究配套栽培支撑技术;科企联合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相似文献   

10.
创建于1978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始终把完成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这一基础性研究放在首位,不断地按照国家目标调整研究结构,先后组建十余支考察队,赴西藏、新疆、海南、神农架等地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进入90年代又组建一些进行前瞻性研究、跟踪世界前沿的课题组,以提高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培养和吸引顶尖人才,加强课题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成了一支包括院士、部级专家、博士导师在内的60名高级人员组成的精干科研队伍,目前主持国家级各类专题24个。历经20年,已使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由16万份上升到38万份,其总量仅次于美国,其中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达31.8万份,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在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世界水平,其中在小麦与东方旱麦草、新麦草、冰草属间杂交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建所以来,共获得成果奖励71项,其中国家奖12项,基本形成了一个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71-72
1项目主要任务及执行情况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规定的主要任务及考核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各项考核指标:①完成了8119份牧草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及数字化表达;②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3-13,15
罗非鱼、鲤、鲢、草鱼、鲫和牙鲆等是我国海、淡水的主要养殖鱼类,2005年上述品种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占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40%以上,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存在人工培育的良种少、优良性状退化严重及育种材料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本项目以具有良好基础的罗非鱼、鲤、牙鲆等主要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育种技术,集成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建立较为完整的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新品种培育技术体系;系统创新育种材料;选育出罗非鱼、鲤、牙鲆等主要养殖鱼类新品种4个,新品系7个,建立各种杂交配套系20个;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3.
“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创新与良种产业化”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优先主题“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为目标,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两个主要产业——籽种农业与设施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能力与产品安全和质量稳定性、扩大内需、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就业、保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为方针,建立了设施专用农作物与设施栽培有关的生物逆境(病毒病、疫病、根结线虫、枯萎病、黄萎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抗虫性)及非生物逆境(耐寒性、耐热性、耐低温弱光性、耐抽薹性)抗性的快速评价和筛选技术体系和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共计79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49-49,50
1 项目简介 在广泛引种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和长白山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顺应性、保护性、改造性、保证性引种驯化栽培技术进行驯化,依据引进树种的抗逆性、适应性、观赏性、生长情况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综合评价选育新品种;采用组培快繁等生物技术与扦插、嫁接、播种等常规技术相结合建立快繁技术体系和产业化研发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25-26
1课题总体概述 针对我国草种质资源丰富,但研究基础薄弱、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不足、优异新品种缺乏、良种繁育技术落后等问题,从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和现代草业发展的需求出发,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2家国内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单位,针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小麦优异雄性不育系的创新、改良及其应用,高恢复力高配合力父本材料的筛选与创新改良,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组合的筛选及组合审定,优异杂交小麦新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及中试制种,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组合大面积示范,杂交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的联合攻关;同时,还根据杂交小麦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的标记定位、小麦雄性不育性遗传与表达规律、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等理论基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69-70
该项目围绕陕西柑橘种苗繁育、规范化栽培、采收与储藏、商品化处理、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柑橘种质资源基础研究、良种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产地商品化处理、深加工技术研究、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研究,建立柑橘标准化生产体系、果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体系、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柑橘生产,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解决了制约陕西柑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了陕西柑橘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该成果曾获2012年度汉中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4,(7):10-10
1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四级繁育体系;以育种家种子和原种的生产为基础,良种生产150亩,完善良种繁育的栽培管理技术,种子亩产45公斤;优化与“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1000公斤;建立4个“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中试示范基地,建植“中草3号”紫花苜蓿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田3000亩。  相似文献   

19.
<正>数年来,陈学森带领团队成员发掘野苹果的研究价值、解密红皮和红肉苹果的生命密码、建立苹果优质高效育种及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体系、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名片上,陈学森是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荣誉后,他并不满足,带领团队走向了广阔的田野。  相似文献   

20.
该项目对海南野生兰花资源进行了全面考察,采用GPS对90%以上资源的分布进行了精确定位,绘制了野生兰花种质资源分布示意图。收集占全岛85%以上的野生兰花资源57属152种(变种、型),采集制作腊叶标本500余份;建立了种质圃、离体库和标本室对资源实施多样化保存,形成完善的保存体系;出版了《海南岛野生兰花图鉴》专著,该书共收录了58属141种,每个种都配有详细介绍和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