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3,(10):85-86
为了降低大型超高功率炼钢电弧炉在生产过程中的自身电耗、提高冶炼效率,解决电弧炉对电网造成的污染问题,本项目对超高功率电弧炉接入电网的污染控制技术开展研究,采用光电触发与检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串联与冷却、全数字智能控制保护等多种关键技术手段,研制了用于钢铁冶金工业领域的国产化超大容量的电弧炉电能质量污染控制装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为优化电网环境、提高电弧炉节能降耗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带电作业是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供电可靠率,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了进一步降低设备停运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大力开展和推进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发展。本文拟就目前配电网带电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一、主要技术内容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对变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现代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微机保护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1999,(12):35-36
一、主要技术内容 SWYⅢ型可控硅步进调压式电力稳压器采用交流补偿稳压原理,以可控硅作为固态开关,运用电子电路检测电网电压的变化,并触发导通相应可控硅,改变补偿变压器的电压大小和相位,从而达到在输入电压变化时保持输出电压稳定的目的.由于采用可控硅固态开关替代了碳刷等机械伺服机构,其电压的调节是瞬间进行的,而且可靠性高,寿命长,无需维护,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机械补偿式电力稳压器响应时间长、故障率高等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地区电网(开式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区别于以往传统的变电所就地式VQC;从全电网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四遥”功能,实现地区农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集中实时闭环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控制过程中的安全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的用电环节,对于提高电能质量、提升服务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智能用电在业务流、电力流和信息流等方面对于工业大用户的影响以及工业大用户对于智能用电的互动需求。最后,从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提出了智能用电在工业用户中的推广策略,在可以有效推广智能用电,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同时,做到电网和电力用户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1999,(7):30-31
一、主要技术内容 BJ系列监控系统将调度自动化、保护、变电管理、通信等专业需求综合起来考虑,集测量、控制、远动、五防、运行管理于一体,做到设备不重复,资源充分共享,以全微机化的装备取代常规仪表盘、操作屏、中央信号屏、变送器盘、远动装置、故障滤波装置、无功自动补偿等设备,适用于35kV至500kV等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运行监视与控制,可与成套微机保护装置相配套,构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8.
双模双向变流器技术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并网逆变及整流技术,使用电力电子技术实现逆变、整流、有功、无功调节等策略;储能技术,也就是蓄电池充放电管理及其相关技术;逆变和储能的切换技术,通过矢量闭环控制技术,可实现逆变和储能技术的双向0切换;离网工作模式及并网工作模式的无缝切换技术,在大电网失电时变流器会立即从并网模式切换到离网模式,并为本地负载供电。当大电网恢复供电时变流器又可以自动调整输出的电压、频率、相位,再次并入电网,实现无缝切换。  相似文献   

9.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设备之一。随着现代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智能电网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可以智能地实现对电力变压器的在线监测、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已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本文针对电力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对变压器状态评估的内容、状态等级的划分和状态评估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研究电力变压器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电网调度运行人员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指挥者,肩负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使命,调度工作要求每一个调度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电力调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指挥电网运行的倒闸操作、电网故障和事故处理,尽可能地保证电网的正常连续供电。在电网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如果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判断、误调度引起误操作,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邓昆英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8):58-59,62
随着电网容量的扩大和用电负荷的增加,用户对供电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备自投装置在电网中的应用愈趋普遍。本文结合地区电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常规站端备自投装置的缺陷,剖析了区域远方备自投系统的动作机理及应用实例,解决了110kV变电站在正常运行方式下的全站失压问题,大大提高了地区110kV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风光储双模双向逆变器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逆变技术,使用电力电子技术实现调频、双向、有功、无功调节等策略;二是储能技术,也就是蓄电池及其相关技术,其中逆变技术是风光储能实现并网工作的关键技术;三是逆变和储能的切换技术,通过矢量闭环控制技术,可实现逆变和储能技术的双向0切换;四是离网工作模式,在无电网应用的环境中,可离网逆变输出额定电压的电源,用于本地负载供电。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柔性输电将是解决新能源接入和调度的关键,快速推进已刻不容缓。基于本地测量技术的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具有移相、串联补偿、端电压调节等多种不同的功能。文中提出在甘肃电网装设UPFC后,能够灵活提高线路的输送能力,从而使电网变得更加柔性。通过在甘肃电网的西银线装设UPFC后,将线路输送的功率提高到了输电线路的热极限功率,仿真结果证实了本文的讨论和UPFC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定量化研究》的总结与归纳,得出成本费用模型、受偿意愿模型和生态价值模型四种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量化模型的优劣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而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是开展生态补偿实践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文中所提到的模型都在冀北地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得到了应用,适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技术的使用情况,分析传统9区控制的电压无功控制技术的缺点,并提出优化方法。考虑了主变调档、电容器(电抗器)组投切对电压、无功的影响,细化电压无功控制技术为17区调节;考虑了变电站实际接线方式导致的主变无功采集的差异,引入主变空载、短路损耗,以提高主电压无功控制技术的准确度;考虑了变电站运行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义了闭锁量的类型,以提高电压无功控制技术的可靠性。本文的优化方法可为研发、设计、工程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金流作为电网企业重要的财务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支撑,建立科学、高校的现金流预测模型框架,对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回归方法和指数平滑法,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分析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率,认为回归方法和指数平滑法可以实现精确的现金流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自动调谐消弧线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并联式结构的消弧线圈,阐述了消弧线圈的整体结构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讨论了其动态调谐原理和工作方式。该消弧线圈具有16档调节功能。电网正常运行时监测系统对地电容变化,对地电容发生变化时精确计算电容电流;接地故障时投入可以精确地补偿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进行全补偿消弧,同时采用突变量选线方法进行故障选线,能够大大提高选线正确率。现场实际运行情况证明该装置能够满足现场要求。它的推广将大大提高中压配电网的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由东北大学、沈阳同仁电气公司开发研制的DTHVI-P系列6KV(10KV)高压变频调速装置,已经投入运行一年时间.自2004年12月初起,用户安装了专用计量系统后,又连续无故障运行了6000多小时,耐受住了电网超标准、大幅波动、电网过压、欠压和各种非正常波动的影响,取得了综合节能48%的节电效果,减少了电机维修时间,提高了电机零部件的机械寿命,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具有低电压穿越(LVRT)能力的风力发电机能在电网故障期间保持联网、并向电网提供一定的无功支持,LVR.T技术是高风电穿透率地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途径。我国目前对风力发电的低电压穿越还没有提出明确要求,风力发电机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形成一套符合我国风电并网标准的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由于目前凤电的主流机型为双馈风机,本文针对该类型凤机研究了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并以2.2MW凤机为例给出了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的设计要点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油浸电力变压器油箱内含有大量变压器油,在运行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起火,从而导致发生火灾事故,因此采取有效的防火、灭火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变电站内单台容量为125兆伏·安培及以上的油浸电力变压器这一生产问题,讨论合成泡沫喷雾灭火装置在变电站保护油浸电力变压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