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宪昌 《大自然探索》1995,14(4):95-100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结论、有些受到中国学者的赞同有些受到抵制,但是中国学者往往忽略了李约瑟评价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标准。本文指出唯理性的欧几里得的数学价值观在衡量中国古代数学时往往会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偏见,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评价需要有一种数学哲学理论支持的没有西方文化偏见的数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的数学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宪昌 《大自然探索》1996,15(4):108-112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论述指 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张维忠 《大自然探索》1996,15(2):124-127
本文对《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从内容,结构体系等方面作了比较,并从数学价值观,社会文化背影等方面剖析了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指出了其对数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论述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数学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系统中的价值取向.同时本文从中国古代数学在十三世纪下半叶价值观念发生变动的角度,对宋元数学的兴衰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有着自身独立的学术系统和图学理论系统。自远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图学家们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方法,指导工程图样的绘制,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此为题论述了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理论中的数学基础,第一,比例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第二,投影方法的应用及其总结;第三,对基本视图的认识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刘徽——中国第一代知名数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徽,是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人们对他在中国传统数学上的贡献,近年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刘徽——中国第一代知名数学家》一文对此作了介绍,可供对中国古代数学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8.
嚴敦傑 《科学通报》1954,(10):96-96
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在访问莫斯科大学时,莫斯科大学数学科学史的负责人曾提出需要中国数学史材料,彼得罗夫斯基校长也屡次要求推荐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科学通报,1953年8月号)。最近苏联数学史专家尤西恺维奇教授在苏联科学院物理数学史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作了关于古代中国数学的报告。科学通报本年4月号登载了关于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消息。这些都对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者起了莫大的鼓舞作用。正当目前准备大量展开各项科学研究工作之际,特提出关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意见,以供大家讨论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知之甚少。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第一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以及大衍术、开方术、天元术等中国数学成就,指出它们的世界意义,反驳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所普遍持有的错误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烈亚力成了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古代数学思想的发展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一种联系?这是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管见,可以对它作一些具体,细致分析,然后综合出较为可靠的结论来。本着这一精神,本文对先秦儒家与古代数学的联系,作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期同仁注意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汪晓勤 《大自然探索》1999,18(4):113-117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知之甚少。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第一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以及大衍术,开方术,天元术等中国数学成就,指出它们的世界意义,反驳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所普遍持有的错误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烈亚力成了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2.
引言世界古代数学史记载古代中国人研究自然数并创造了2个典范的数型图:第一个是河图,第二个是洛书[1,2]。自然,后者是以前者为先导而发展的。这两个图阵的创造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在几千年前非凡的数字抽象化能力。这两个图阵标志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数学思维发展出的两大类型。虽然过去从无人用现代数论观点来解释这两个图,它们仍然是纯粹数学中最早的两个数字模型图。两千多年来,世界数学家将洛书发展为幻方[3,4],并且一直维持这种解释到今天。作者认为: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重整与发扬工作中,通过现代数  相似文献   

13.
刘华  陈兰 《世界科学》2007,(7):5-46
奥托·诺伊格鲍尔(Otto Neugebauer)是20世纪杰出的古代巴比伦和埃及数学史研究人员,他的《古代精密科学》和《古代数学天文学史》至今仍是研究古代数学的最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刘克明 《自然杂志》2004,26(1):55-58,59
本文以宗炳的<画山水序>为题,探讨了中国古代有关透视的记载,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数学基础,并对宗炳的图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其实,早在古代,人类就萌生了制造出和真人一样的机器来为人服务的愿望,在中国,最古老的机器要数大名鼎鼎的指南车了.传说4 500年前,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被蚩尤施妖法困在雾中,因靠了指南车,才大败蚩尤.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过尽人皆知的木牛流马.它可以跑路、冲锋陷阵、运输辎重.诸葛亮曾用木牛流马大败司马懿.  相似文献   

16.
引言在中国及世界古代数学史中,《洛书》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中最早的数学创作。关于《洛书》的起源及其在中外数学领域中的传播和发展,读者可参阅英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国人黎凯旋的《易数浅说》。中国先民创造《洛书》已有五千年历史,但直到现在,《洛书》在世界人民心目中仍蒙有一层奥秘色彩,中外数学家仍名之谓“幻方”;很少学者用现代数学观点,去研究并解释《洛书》的数学内涵。因此,“洛书的本质是什么?”换句话说,“洛书在现代数学内的地位是什么?”就成为一个有重大意义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汪晓勤 《自然杂志》2000,22(5):300-304
我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历史,特别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429~500年)的圆周率曾是我国数学史家们十分感兴趣的话题.经清末岑建功,现代茅以升[1]、钱宝琮[2]、严敦杰[3,4]、许莼舫[5]、孙炽甫[6]等的研究和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成就已为国人所熟悉.但是,以祖冲之密率为代表的中国圆周率是如何为西方人所了解、接受的?对这一中西数学交流史上的问题迄今尚未有专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文献的考察,对中国圆周率在西方的历史境遇作一次较全面的研究.我们将看到,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数学西传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正>晚清,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李善兰以其无畏无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艰苦卓绝地将近代科学引进了中国。"李善兰恒等式"流传于海内外,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诸多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中,数学可谓是其中拥有许多耀眼光环的学科。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就早已孕育了西方数学后来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中国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2011年4月30日-5月4日,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纪念李善兰  相似文献   

19.
第三世界的中国、埃及、印度等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其数学在古代有过光辉的成就。目前,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生活在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研究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四十年来第三世界国家数学发展的情况,从中找出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无疑具有一定意义。一数学起源于埃及。十九世纪发现的公元前1800年的Rhind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中,便记载有古代埃及的数学史料。他们在计算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使用了十进制和分子为1的基本分数,能正确地求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还设圆周率为(16/9)~2=3.1605…,求出了圆的面积。古印度在逻辑演绎和论证几何学方面虽逊于古希腊,但他们更擅长于直觉和归纳。二十世纪初叶的印度杰出数学家拉玛努扬(S.Ramanujan),就曾受到这一传统的深刻影响。古代印度不仅在几何、三角,特别是代数学方面贡献很大,而且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在印度数学中早就有了。而阿拉伯人则在公元八世纪使印度数学和长于逻辑推理的希腊数学在巴格达首次接触并流传到欧洲,对欧洲数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广才 《自然杂志》2003,25(4):246-247,209
通过对宋代“先天易”学的考究与分析,发现我国两宋时代的《易》学家们就处理过组合数学问题,并得到组合数学的基本公式,认为现代组合数学的思想及概念至迟在公元11世纪就在中国产生和形成了,从数学史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先天易”学中关于排列、组合理论的早期研究,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