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o(Ⅱ)配位超分子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Co(Ⅱ)配合物[Co(p-Cl-C6H4COO)2(phen)(H2O)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是由分子间氢键将分子连接成一维氢键链,相邻的一维链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将1D链伸延成2D结构.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及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表面光伏性能.结果表明配合物在300-600 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同时对该化合物的UV-VIS-NIR和IR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以2,5‐吡啶二羧酸和间苯二甲酸为主要配体,合成了2种具有3D无限网状结构的Nd(Ⅲ)配聚物:[Nd(2,5‐pdc)(OAc)(H2 O)·2H2 O]n (1)和[Nd (1,3‐bdc)(OAc)(H2O)2· H2O]n(2)(OAc-=醋酸根,2,5‐pdc2 -=2,5‐吡啶二羧酸根, 1,3‐bdc2–=间苯二甲酸根)。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测定了它们的IR光谱、UV‐Vis‐NIR光谱及近红外发射光谱,并对各光谱进行了分析指认。重点研究了它们的近红外发光性能,这2种配聚物的NIR发射光谱都呈现出Nd(Ⅲ)离子的特征发光,并且与理论发射带相比,出现蓝移现象,这可以从它们的UV‐Vis‐NIR吸收光谱得到佐证。通过对比这2种配聚物的发光性能,研究了不同配体对Nd(Ⅲ)离子特征发光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和常规方法合成了2种Ni的配合物[Ni(phen)2(C6H5COO)].(NO3).2(C6H5COOH)(1)和[Ni(H2O)6].2HSO4.C2H8N2(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2)在分子内和分子之间存在大量氢键,使其连接成具有3D网络结构的配位超分子.重点研究了配合物的SPS光谱,并与其相应的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对照,两者呈现了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和溶剂热方法合成了2个Cu(Ⅱ)配合物:[Cu(C3H2O4)(phen)(H2O)]2·3H2O(1)和[Cu(inic)2(H2O)3]·H2O(2)(phen=邻菲啰啉;inic=异烟酸根).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UV-Vis-NIR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性测试.结构分析表明,2种配合物均为单核Cu(Ⅱ)配合物.配合物(1)中Cu(Ⅱ)离子为五配位,配位环境为畸变的四方锥构型;配合物(2)中Cu(Ⅱ)离子为五配位,配位微环境为畸变的四方锥构型.丰富的分子间氢键将它们网联成了2D配位超分子.2种配合物的SPS在300~800nm范围内都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分析讨论了2种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SPS谱.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合成法和恒温加热法,得到3个Co^n+(n=2,3)的配合物:Co(H2NCSNH2)4Cl2(1),[Co(phen)3]2(NO3)4(C7H7O2N)7(2)和[Co(phen)2Cl2]ClO4(3).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这3个配合物共同的结构特征是:分别由不同类型的分子间氢键将分子网联成2D[配合物(3)]和3D[配合物(1)和(2)]的配位超分子.同时对配合物的UV—VIS-NIR、IR和SPS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新的Cu(Ⅱ)配合物[Cu(pdc)2]·[(CH3)2NH2]2(H2pdc=吡啶-2,5-二羧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IR、固体UV-Vis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热重等物性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Cu(Ⅱ)的单核配合物,其中Cu(Ⅱ)离子为四配位(CuN2O2配位模式),形成扭曲的平面四边形构型.晶体中,分子间通过Cu…O弱键及氢键网联成3D超分子.SPS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光电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发现它们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和水浴合成法,以不同的刚性和柔性有机羧酸衍生物为配体,合成了2个Ni(Ⅱ)配合物:[Ni(otpha)(Imh)3(H2O)2].H2O(1)(H2otpha=邻苯二甲酸),[Ni(mal)(phen)(H2O)2](2)(mal=丙二酸,phen=1,10-菲啰啉).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2个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n和P2(1)/c,中心金属Ni(Ⅱ)离子均为6配位,并由氢键将其分别连接成具有3D和1D结构的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研究了2个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结果表明,它们在300-800nm范围内均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2个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并分别将它们的SPS谱与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SPS谱中响应带的数量和位置与其UV-Vis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峰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了新颖结构的配位聚合物{[Mn(C8H4O4)(phen)(H2O)2]·H2O}n.对配合物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结构分析表明,晶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成了1D双链结构. 对配合物的UV-VIS-NIR,IR及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同时测定了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配合物的SPS在300~600 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光伏响应带,FISPS表明配合物呈现出一定的P-型半导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合成了配聚物{[Sm(2,5‐pydc2-)(Ac-)· H2 O]·2H2 O}n (2,5‐pydc2- =吡啶‐2,5‐二羧酸,HAc=醋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配聚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聚物是单斜晶系,Pn 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3816(9) nm ,b=8.3519(8) nm ,c=16.8596(16) nm ,β=106.213(5)°.在室温下测定了配聚物固态粉末的IR光谱,UV‐Vis‐NIR光谱以及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并进行了分析指认.重点讨论了它们的发光性质,尤其是配聚物在NIR区表现出Sm (Ⅲ)的特征发射.发现配聚物中Sm(Ⅲ)离子在近红外区的发射带对比理论发射带出现了明显的红移和劈裂.这些可能是由于配聚物中第二配体的引入,改善了Sm (Ⅲ)离子的发光,协调了Sm(Ⅲ)离子的能级,使6 FJ (J=3/2,5/2,7/2)能级升高和劈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恒温加热方法合成了1个Mn(Ⅳ)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分子式{[Mn(Hina)(Hdmg)(dmg)Cl].(H2O)0.5}(Hina,异烟酸;H2dmg,丁二酮肟).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光物理性质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是一个中性分子型配合物,配合物分子由2个晶体学独立的Mn(Ⅳ)亚单元[Mn(Hina)(Hdmg)(dmg)Cl]和2个处于特殊位置的结晶水分子组成的.每1个Mn(Ⅳ)离子均为6配位(N5Cl配位模式).晶体中存在着丰富的分子间氢键,从而将配合物分子网连成了具有3D无限结构的配位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表面光伏性能.同时对该配合物的UV-Vis和IR光谱进行了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Co(Ⅱ)配聚物:[Co(bdc)(dmpz)2]n(1),[Co(bdc)(pz)2]n(2),(dmpz=3,5-二甲基吡唑,H2bdc=间苯二甲酸,pz=吡唑).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单晶衍射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进行了结构表征及光物理性质研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聚物(1)和(2)是以bdc2-为桥联配体,以dmpz和pz为协同配体的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Co(Ⅱ)配聚物.配聚物中Co(Ⅱ)均为四配位(CoN2O2配位模式),具有四面体(Td)几何构型.此外,在配聚物(2)中分子间氢键将1D链网连成了2D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FISPS)探讨了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结果表明:在紫外-可见光诱导下,2个配聚物都呈现出明显的光伏响应,表明它们都具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比研究了2个配聚物的光物理性质,发现配体结构对光物理性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钒(Ⅳ)配位超分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V(Ⅳ)配合物[VO(phen)(C2O4)(H2O)],其结构经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中存在着丰富且相互平行的氢键,从而将配合物分子网联成1D配位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及场诱导表面光电压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00~80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光伏响应,且呈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征.此外,讨论了化合物的UV-VIS-NIR及IR光谱.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2种Cd(Ⅱ)配合物:[Cd(opth)(H2O)]n(1)和[Cd(phen)(Cl)2]n(2)(opth=邻苯二甲酸;phen=1,10-菲啰啉).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并通过IR,UV-Vis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进行了物性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以邻苯二甲酸根为桥配体的具有2D结构的Cd(Ⅱ)配合物,其中金属Cd(Ⅱ)离子为7配位,形成帽型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是以Cl%离子为桥配体的具有1D结构的Cd(Ⅱ)配合物,其中金属Cd(Ⅱ)离子为6配位,具有扭曲的八面体构型.通过SPS对2种配合物以及简单Cd(Ⅱ)配合物的光电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300~600nm范围内均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而且配合物的结构、配体的种类和性质对配合物的光电响应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2种Ni(Ⅱ)的配合物,[Ni(Hdcpz)2(H2O)2].H2O(H2dcpz=3,5-吡唑二羧酸)(1),[Ni(dcp)(H2O)4].2H2O(H2dcp=2,5-吡啶二羧酸)(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IR、UV-Vis-NIR吸收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2种配合物均为分子型配合物,并由氢键进一步将分子网联成3D超分子.这2种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谱的测定表明,它们在300~800 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同时,将配合物的SPS与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SPS中响应带的数量和位置与其UV-Vis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峰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新的Ni(Ⅱ)配合物{[Ni3(dcp)2(phen)2(H2O)6]·4H2O}(H3dcp=吡唑-3,5-二羧酸).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及UV-Vis-NIR吸收光谱,IR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性质测定.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三核Ni(Ⅱ)配合物,其中2个Ni(Ⅱ)离子[Ni2(Ⅱ)、Ni2A(Ⅱ)]是晶体学等效的,另外1个Ni1(Ⅱ)离子与它们是不等效的.每个Ni(Ⅱ)离子均为6配位[Ni1(Ⅱ)离子配位模式为N2O4,Ni2(Ⅱ)和Ni2A(Ⅱ)离子配位模式为N3O3],配位构型均为畸变的八面体.配合物最终由氢键网联成具有2D结构的超分子.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它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同时对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和IR光谱进行了分析和指认.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Co(Ⅲ)配合物{[Co(Hbtec)(phen)(H2O)3].H2O},其结构经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晶体中存在着丰富的氢键,从而将化合物分子网联成了配位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及场诱导表面光电压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光伏性能.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00~80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光伏响应,且呈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征.此外,讨论了化合物的反应历程及UV-VIS-NIR及FT-IR光谱.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合成法,得到3种Ni-Ln(Ⅲ)[Ln(Ⅲ)=Tb,Eu,Nd]配合物[Tb2(C6H5COO)8][Ni(phen)3].4H2O(1); [Eu2(C6H5COO)8][Ni(phen)3].4H2O(2); [Nd2(C6H5COO)8][Ni(phen)3].4H2O(3).所合成的这3种配合物结构基本相同,均为离子型配合物.在配阴离子中,每个Ln(Ⅲ)离子与8个羧基氧配位,生成双核配离子.在配阳离子中,Ni与phen配位,形成了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对这3种配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晶体结构,它们有相似的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紫外吸收光谱(UV-VIS-NIR),红外(IR)光谱和荧光(FP)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2种Zn(Ⅱ)的配合物:[Zn2(C6H4N3)4]n(1),[Zn(phen)(p-CH3-C6H4COO)Cl(H2O)](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UV-Vis-NIR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和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具有3D无限结构的Zn(Ⅱ)的配合物;配合物(2)是单核Zn(Ⅱ)的配合物,在晶体中,2个相邻的分子被氢键连成了二聚体.光物理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1)具有光电性能,在300~600nm范围内表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配合物(2)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形貌和尺寸对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两种纳米稀土三元配合物[Eu(BA)3phen和Tb(acac)3phen].采用元素分析、透射电镜、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所制备的纳米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配合物为纳米颗粒,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存在能有效地抑制配合物团聚而形成大的颗粒.对纳米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在紫外光激发下,这两种纳米配合物能分别发射Eu^3+和Tb^3+离子的特征荧光,而且纳米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优于相应的普通配合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方法合成了3种Fe(Ⅲ)配位超分子配合物:  [Fe(phen)3][Fe(ox)3]·KOH·6H2O(1), [Fe(en)2(ox)][Fe(en)(ox)2]·2H2O(2), K3(glycol)·(Fe0.2Cr0.8)(ox)3(3)(phen=邻二氮杂菲, en=乙二胺, ox=草酸).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IR)、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配合物进行表征, 并测定了它们在4.5~300 K的变温磁化率. 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温区配合物1~3均表现出弱的反铁磁性质, 其中配合物2的反铁磁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