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热组分模型系统研究了SPS能区每核子能量200 GeV下p-、d-、O-和S-nucleus等非对称碰撞系统的末态强子的净质子分布和带电强子的快度分布特征,讨论了非对称碰撞系统在中心区、射弹碎裂区和靶碎裂区粒子分布情况.中心区域形成集体流达到热化.  相似文献   

2.
用我们的夸克组合模型,系统地研究了RHIC能量下Au Au 碰撞系统所产生的带电强子的赝快度分布,结果发现:(1)领头粒子对dNch/dη分布的贡献随着碰撞中心度、碰撞能量的增加而减少;(2)领头粒子的数目仅与参加碰撞的核子数有关,而与碰撞能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用基于非广延热力学Tsallis统计的爆炸波(Tsallis blast-wave,TBW)模型研究了RHIC能区200GeV质心能量氘核-金核(d+Au)碰撞系统中心快度区和前(后)向快度区轻强子和J/Ψ的横动量谱.在全动量区间,TBW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粒子谱.分析结果表明,200GeV d+Au中心碰撞中平均径向流不为零,其大小介于同能量的质子-质子(p+p)与金核-金核(Au+Au)碰撞系统之间,d+Au碰撞中存在显著的冷核物质(cold nuclear matter,CNM)效应.J/Ψ在中心快度区径向流为零,而在后向快度区具有非零的径向流,可能预示在d+Au碰撞系统中已探测到色玻璃凝聚(color glass condensate,CGC)效应.  相似文献   

4.
从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非均匀集体流理论出发,分别讨论AGS、SPS和RHIC能区的净质子分布特征.与以前计算净质子分布不同的是,考虑了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重子数守恒,通过重子数守恒限制,可以对RHIC能区的净质子分布在远离中心区的快度分布进行预言.  相似文献   

5.
利用部分子模型,计算了高能重离子碰撞的大不变质量双轻子产生.分析了双轻子产生的Drell-Yan过程的领头阶贡献和次领头阶(夸克-胶子康普顿散射、夸克-反夸克湮灭过程)贡献.数值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RHIC能区Au+Au 200A GeV碰撞和SPS能区Pb+Pb、In+In 158A GeV碰撞产生的大不变质量双轻子实验结果,验证了Drell-Yan过程在不变质量M4 GeV区域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RQMD模型分析RHIC能区Au+Au非对心碰撞中π介子HBT半径随粒子方位角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HBT半径Ro,Rs和Ros呈现出明显的二阶三角函数变化趋势.通过发射函数直接计算关联半径的方法分析了HBT半径随方位角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前期热化组分模型的讨论中,系统讨论了中心热化区的相关特性,而对两边碎裂区的相关性质还未充分讨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碎裂区的相关特性,初步定量得到了碎裂区变化规律,对TCM模型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8.
粒子横动量谱能反映强相互作用介质中强子化过程中的诸多信息.通过考虑末态随动者对J/Ψ粒子产额的影响和初态核子-核子碰撞几何分布对J/Ψ粒子分布的影响,利用传统爆炸波模型,对RHIC能区Au-Au、Cu-Cu的中心快度区间和向前快度区间的J/Ψ粒子横动量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相对论纵向非均匀集体膨胀流模型讨论RHIC能区的π介子分布,发现用此模型无法拟合π介子分布.作为改进,分别引入射弹和靶碎裂区的发射源,将π介子分布看成为射弹发射源、靶发射源和中心集体流3者贡献之和,以此理论得到的π介子分布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0.
胶子饱和模型认为:随着高能重离子碰撞能量的升高,会出现胶子饱和现象,并给出了饱和胶子分布.进一步发展了胶子饱和模型,将胶子饱和与流体动力学时空演化结合起来,系统分析RHIC能区的粒子分布随中心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夸克组合图像下考虑因子化假设并计入净夸克的影响和强衰变、电磁衰变的贡献,推导出各种末态强子的产额公式.利用产额公式计算RHIC能区Cu+Cu碰撞中质心系能量为200GeV中间快度区不同中心度下的强子产额及产额比,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质心系能量为200GeV的Cu+Cu碰撞从中心到边缘的理论计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实验数据符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计算RHIC的PHENIX上d-Au、p-p碰撞中,色八重态机制下J/Ψ粒子产生的微分截面随快度的变化,并与实验数据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的束缚核子部分子分布函数.结论表明:与HKN04相比,EKS98的曲线更接近实验数据,尤其在反遮蔽区,HKN04给出的胶子分布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和比较AGS,SPS和RHIC三个能区中的π介子和质子的快度分布特性,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多强子产生的核阻止和集体流特性.我们发现:在AGS和SPS能区,核阻止特性(用平均快度损失δy表示)随射弹快度log(yp)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关系,但是到达更高的能区RHIC能区,不再满足相同的线性变化关系,平均快度损失δy随能量变化呈饱和趋势;对于π介子分布,在AGS和SPS能区π介子在纵向表现为均匀分布特征,且纵向流速度随质心系能量s~(1/2)呈对数线性增长关系,但是非均匀集体流理论不能解释RHIC能区的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4.
高能不等核碰撞中的参与者数和二元核子核子碰撞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核碰撞的Glauber模型,给出了高能d核与Au核在不同对心碰撞中的参与者数与二元核子核子碰撞数,所得结果与RHIC PHOBOS合作组给出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计算给出了在LHC能区非对心核一核碰撞中由椭圆流v_2表示的高横动量直接光子的方位角不对称性.该高横动量光子是由喷注与热密介质相互作用而辐射出来的.光子椭圆流与强子椭圆流v_2相差π/2的相位,是直接光子椭圆流中负值的来源.同时,计算表明LHC能区直接光子v_2随粒子横动量p_T的变化趋势与RHIC上的实验结果一致,但LHC能区较RHIC能区直接光子流v_2值更小,且v_2值由负到正对应的转换p_T值更高.这表明在LHC能区喷注淬火效应更为明显,表面发射的直接光子对光子椭圆流的贡献份额增强.  相似文献   

16.
在RHIC的PHENIX的快度接收范围内,采用EKS98和HKN04给出的束缚核子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sNN=200 GeV/核子p-Au,p-p碰撞中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下J/ψ粒子微分截面随快度的变化.在RHIC能量下,最主要的粲夸克偶素产生过程是胶子融合.所得结论与实验数据对比,有助于了解胶子分布的核遮蔽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和比较AGS,SPS和RHIC三个能区中的万介子和质子的快度分布特性,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多强子产生的核阻止和集体流特性.我们发现:在AGS和SPS能区,核阻止特性(用平均快度损失(δy)表示)随射弹快度log(yp)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关系,但是到达更高的能区RHIC能区,不再满足相同的线性变化关系,平均快度损失(δy)随能量变化呈饱和趋势;对于万介子分布,在AGS和SPS能区π介子在纵向表现为均匀分布特征,且纵向流速度随质心系能量√s呈对数线性增长关系,但是非均匀集体流理论不能解释RHIC能区的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相对论纵向非均匀集体流模型,讨论较大的碰撞系统(Au-Au和Pb-Pb作用)分别在AGS、SPS和RHIC能区的重子纵向集体流分布特征.发现:能量越高,纵向流的非均匀分布特征越强,即在最新的RHIC能区所产生的粒子系统具有很强的非均匀分布特征,表现为很强的核透明性.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最新的RHIC能区的粒子分布特征,还可以帮助分析集体流分布特征随碰撞能量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研究了相对论氘-金对撞中强子形成机制及随后的末态相互作用对强子产额的影响.如果考虑强子由弦碎裂产生并且引入末态强子散射机制,那么模型计算的反质子和π-介子增强幅度的比值与RHIC上的实验数据符合.对π-介子,K-介子,反质子,φ介子,Λ和Ξ重子对心碰撞相对于偏心碰撞的核修正因子(RCP)的系统研究表明,在中高横向动量区这些强子的RCP具有质量依赖性,这一质量依赖性起源于末态强子散射.如果强子由夸克重组产生,那么这种质量依赖性将会消失,强子的反奇异夸克组分对其增强幅度有较大影响.这一计算首次表明弦碎裂强子化和末态强子散射机制能够较好地描述RHIC能区氘-金对撞中Cronin效应的强子种类依赖性.模型预言的不同强子的相对增强幅度可供实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RHIC的PHENIX的快度接收范围内,采用EKS98和HKN04给出的束缚核子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了(s_(NN))~(1/2)=200 GeV/核子p-Au,p-p碰撞中色八重态产生机制下J/ψ粒子微分截面随快度的变化.在RHIC能量下,最主要的粲夸克偶素产生过程是胶子融合.所得结论与实验数据对比,有助于了解胶子分布的核遮蔽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