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这里说的“弱势群体”,并非是大家所认为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 2007年的一节自习课上我从一名学生那里发现了一本书——《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描写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从一名倍受坏同学欺凌的弱者,如何在血雨腥风之中蜕变成为一呼百应的校园“老大”,  相似文献   

2.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倡“煮书”和“煮课”。于老师为了把发现留给孩子,他在教学之前十分注意“煮书”和“煮课”。“煮书”就是备课前和写好教案后的钻研,认真地跟文本对话,细细品位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煮”课,则是教师上课之前反反复复地说课,细细和纸上的那个“教学假设文本”对话,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把孩子们教出灵性和悟性来,真正实现“把发现留给孩子”。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激励者,还要唤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讨论交流。不做一番课前的“煮”功,教学怎么能上升到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3.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愤”是指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的思维情况,意即教师若不唤起总是“愤”与“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而教师也不去创设这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就会产生盲目教学,启而不发,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对此,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4.
蒋建林 《奇闻怪事》2005,(10):19-19
刚在黑板上写好“I love China.”,一个声音响起来:“China,瓷器。”我一看,是班上的“机灵鬼”丁浩。“我们在社会书上学过。”见我看着他,丁浩补充着。“是吗?大家把社会书拿出来看一看吧。”学生们纷纷拿出社会书,找着,看着,我则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China和一个china。过了一会儿,我说:“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两个词,哪个是瓷器的意思呢?”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课下也是埋在作业堆里,回家后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忙碌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体会春日的嬉戏、夏目的垂钓、秋日的收获、冬日的创意。学生没有机会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因此有不少教师经常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通过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出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的模式文章。  相似文献   

6.
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农村初中实施新课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小处入手,“每节课都让学生有一点收获”;注重语文活动课,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语文”。农村初中实施新课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辩论,做到动而有序,有针对性地去质疑、探究问题,真正学而所获。  相似文献   

7.
朱联波 《科技知识动漫》2007,(12X):31-31,40
长久以来为了上好一堂政治课,教师是绞尽脑汁,唇干舌燥。可学生还是感到空洞乏味,味同嚼蜡。真是教学双方都累人。固然这跟政治学科本身特点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由于我们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和方法陈旧所引起的。“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一支粉笔、一本书”简单教学器材,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进行了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让学生结合挂图及工具书理解诗意。一生指出:“工具书上的‘蓬头’意思是‘头发蓬乱’,为什么课本插图上的小男孩头发却一丝不乱呢?”我定睛一瞧,可不是嘛。于是我称赞道:“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像他一样,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坚持真理。”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的眼睛似乎更亮了。  相似文献   

9.
袁志辉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51-252
农村中小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步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比如“素质教育就是文艺十美术 体育”;“素质教育就是减负”;“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发展”;“抓住德育就是素质教育”;“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废除考试”;“学生评价改分数为优、良、合格即是素质教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少做题目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的书”,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小学生读书现状令人担忧。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在校学生每天平均仅阅读290多字,仅写50多字。如此微弱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要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注重跨学剥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姜立东 《奇闻怪事》2007,(11):42-43
不当“法官”,而是要学做“律师”。学生犯了错误,不要像“法官”一样,给学生冷冰冰的一个处分,动不动就写检讨书(又称检查书)。班主任对学生要像律师对待当事人一样,了解、调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特别是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还要力戒征服欲望。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有时听到这样的语言:“我就不信我整不了你,你还反了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案例描述 在一节二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a正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幅画。在旁边画画的同桌学生b突然抬起头大嚷:“看呀!他将河水画成黄色了。”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书里写的,画上画的,水似乎只能是蓝色,此学生也不例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曹友君 《科技信息》2009,(14):250-25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和加强,以及希望工程、西部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新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因此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彻底消除,在农村初中学校,“进得来”和“读得起”的问题也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留得住”的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毋庸讳言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期完成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业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已经有相当大的困难,可靠数据表明,农村学生辍学率很难控制在2%以内,有些地方甚至超过5%。因此,“留得住”,即“控辍”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初中实现普及教育工作的“硬骨头”。  相似文献   

14.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一贯是突出一个“管”字,而没有学生的全力配合,与学生签订“学生管理与自律协议”书,能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全新的学生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可知,经济落后地区来自城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了解红色旅游;在红色旅游宣传媒介的使用数量上城乡学生不存在差异,且仅在“电视”媒介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更偏爱“电视”来了解红色旅游;城乡学生对红色旅游影响因子的评价大致相当,差别不大,两者均看好红色旅游的发展却不愿意在将来从事有关红色旅游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近读《班主任的核心教导力》一书,有一个案例让我一时思绪万千,想到了我们的学生,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还从没有出过这样的“格”。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曾说:“读书是人进步的阶梯”。亦有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承载着引领学生正确阅读、有效阅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哲理与经验,从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一日一老师提问学生:“假如在你的一生中只剩一天的光阴,你准备怎样度过?”一生答日:“带上足够的钱周游世上的名胜古迹。”另一生答日:“到豪华宾馆大吃一顿,美美地享受一下。”第三个学生答日:“上一天语文课。”老师听了很欣然,又问:“为什么?”“因为上语文课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哈哈——他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大笑,那位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仅仅是一则笑话吗?不是!它说明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也映射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仍徘徊在“不考的便是不教的,不考的便是不学的吼隆圈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一面忙于教改,一面又疲于应试,无异于带着枷锁的舞蹈。语文中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也难以实现。所以目前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书中找答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9.
人们都说,中国的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尤其是比较偏僻的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是只会做题,不会开口说,还有很多的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或者是想学也学不会,学不进去。究其原因,这与农村中学学生平时语言材料输入的量太少有很大关系。文章客观分析了农村中学学英语的现状,较详细地介绍了背诵的方法,原则和形式,鼓励更多的老师重视背诵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书籍”:《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唐人司马贞《索隐》注释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日部》解释说:“书,几载籍谓之书。”书、书籍,作为文化载籍的总名,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要问“书”字、“籍”字的最早字义(即本义)是什么?“书”字、“籍”字的书籍义是怎样演变形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些文字学、测站学的专门知识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解释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许慎又在他的《说文解字·幸部》中解释说:“舍,着也。从章,着声。”“书”字属于“幸”部,幸字正是“笨(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