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不仅在苏联,甚至在国际社会,当人们谈论苏联时,几乎言必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新思维”成了当前人们了解和分析苏联问题的一把钥匙。“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为苏联提出的新时期的思想路线,从广义上讲,它体现在国内和国际问题两个方面。在国际问题上,他提出安全防务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概括来说,他的安全防务“新思维”的基本思想是: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核武器威胁人类安全和生存的新形势下,“核战争不可能是达到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手段”,两大社会体系应该“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为此,苏联主张采取“防御性”和“合理足够实力”的方针,通过裁军  相似文献   

2.
举止潇洒、风度翩翩的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入主克里姆林宫以来,已在世界上刮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旋风。6月12日,当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联邦德国首都波恩时,就受到了据说是自1963年美国肯尼迪总统访问西德以来“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仪式比半个月前对布什总统的欢迎还要“热烈和轻松得多”。在四天访问中戈尔巴乔夫同科尔总理进行了三次单独会谈,就双边关系、欧洲安全与裁军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访问结束双方发表了阐述两国关系准则的《联合声明》,签署了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以及建立政府间“热线”联系等11项协定,展示了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在波恩的重大影响。前往采访的  相似文献   

3.
谈起苏联对亚太地区的政策调整,人们势必要提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他在海参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讲话。戈尔巴乔夫在这两次讲话中重新估价了亚太地区在苏联全球战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人们看到苏联的亚太政策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领导人认为亚太地区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一切复杂问题都与苏联息息相关,苏联理应参与解决。由于美国重视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长期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较深,苏联要挤进来,首先就会遇到美国的强烈抵制。所以,苏联在调整亚太政策中不得不把协调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关系作为主轴。一、推行全方位外交:苏联经过外交反思,深刻认识到由于过去长期推行重欧轻亚政策。致使苏联在  相似文献   

4.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执政三年多来,他一直全力以赴地推进苏联的改革。1987年在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通过了根本改革苏联经济体制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方案,同时还通过了《企业法》。这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注意。本文仅就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一、实行“根本改革”方针的缘由1986年2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鉴于当前苏联的形势,对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的背景和主导思想是什么?调整是战略性的还是策略性的?调整后出现了哪些新动向,其前景如何?这些问题是世人所普遍注目的。现就国际舆论有关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评论综述于后,供读者参考。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把振兴经济,加强政治、经济、军事综合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观察家们普遍认为美苏在欧洲正以“外交竞争代替军事对抗”。因而美苏对欧洲外交的战略构想已引起舆论界的普遍关注。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宣称要建立一个“完整和自由的欧洲”,使东欧国家“走向行之有效的制度——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其真实用心是对东欧国家推行“和平演变”。那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欧洲大厦”(或称“欧洲共同大厦”)构想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笔者仅就外国报刊发表的材料综述如下。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中首次提出“全欧大厦”构想。他说,“欧洲——我们共同的大厦”这一提法,“我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尤其是  相似文献   

7.
美国无法确定戈氏的政治前景在华盛顿,不论是里根政府还是布什政府,都没有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功持特别乐观的态度。1987年春,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访问莫斯科时非正式地对戈尔巴乔夫谈到她最近在华盛顿访问了一些高级官员,他们认为苏联的改革失策了,这一失策将会搞垮苏联这个中央大国的整个经济结构,特别是当戈尔巴乔夫推进这项改革太快的时候。她告诫戈尔巴乔夫要谨慎,尽管她自己也在将英国的国家工业转为私有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但她还是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够成功。戈尔巴乔夫在向政治局报告时未指名地取笑那些极端保守的美国人,他补充说也许他们有道理,他认为无论如何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才能重新调整好苏联的经济,但这只是事后的想法,因为,他没有照此去做。  相似文献   

8.
1985年-8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替去世的契尔年科,当上了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以他充沛的精力,卓越的胆识,积极推行他的新政,在国内致力予破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在对外政策中实行对话缓和的方针,引起世人瞩目。为了给推行新政提供理论根据,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相似文献   

9.
趋同和求同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阿甘别吉扬院士回答笔者提问,讲了他自己见到的一件事。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华盛顿同美国各界著名人士会见时,加尔布雷思单刀直入地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么害怕“趋同”这个词?戈尔巴乔夫的回答耐人寻味:我根本不害怕! 加尔布雷思关心“趋同”问题,并不出人意料。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趋同论的著名捍卫者。所谓趋同论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向对方靠拢,有一种趋向于同一的现象,这种理论长期被苏联理论界指责为“资产阶级辩护士的理论”,“帝国主义从内部破坏社会主义的全球战略的‘科学’根据”。直到1988年10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梅德韦杰夫担任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主席后第一次讲话,尽管承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推行的全面改革中,军事改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局势持续动荡的情况下,苏军作为稳定政局的重要因素,其改革走向更为引人注目。防御学说和质量建军早在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不久,苏联即确定了“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需要”的方针。同年10月,戈尔巴乔夫在访问法国时首次提出了“合理足够”原则,并在翌年初召开的苏共27大上对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17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接待了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之后,立即作了一次为期六天的旋风式的环球之行。她先后访问了北京、香港和戴维营,行色匆匆,席不暇暖,行程达四万多公里。在短短的一周内,她连续同苏联、中国、美国三国的主要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重要会谈。英国舆论认为,这是她自1979年上台以来所开展的最紧张也是最出色的外交活动。撒切尔夫人自己说,“这样来结束这一年,是比较积极的。”在伦敦,她同戈尔巴乔夫讨论了英苏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如何避免武装冲突和推进裁军等问题。虽  相似文献   

12.
3月11日,即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后的第二天,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国际上普遍注意到,戈尔巴乔夫的当选同宣布契尔年科逝世相距不到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今年54岁,是自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相继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更迭,国际上自然都在认真观察新领导如何处理当前的内外事务。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立即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央非常全会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内外政策的大要;紧接着便主持了紧张的契尔年科葬礼活动。葬礼期间,他连续会见了27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认为,“以哲学代宗教”在理论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哲学与宗教目的和作用的共同性决定了以哲学代替宗教的可行性,哲学比宗教立意更高远、形式更合理,其决定了以哲学代宗教的必要性。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说并非没有普遍性意义和社会基础,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视,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人们的宗教欲求,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日至3日,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港口的一艘客轮上举行了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此次会晤由于是一次“结识性”和“过渡性”的非正式会晤,所以除商定今年6月下旬在美国举行正式首脑会晤外,没有达成任何具体协议,甚至连一个联合公报也未发表。会晤以两国首脑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简短讲话作为终结。美苏首脑在这次会晤中就国际形势、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联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常设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人们普遍认为,两个会议“震撼了苏联”。戈尔巴乔夫多次强调“我们正在学习民主,学习议会制”。新的最高权力机关在行使自己基本职权之一——监督权方面的表现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苏联监督系统的根本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好兆头。在两个会议上,新的人民代表认真执行人民赋予的监督权,改变过去那种只起“橡皮图章”作用的不正常现象。他们围绕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其中包括代表大会议程、最高苏维埃两院选举、最高苏维埃主席和第一副主席选举、由最高权  相似文献   

16.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概念。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据苏联领导人说,这是他们“饱经痛苦”和进行“严肃而大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人们还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苏联报刊对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或不指名的批评。看来是苏联尝够了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留下的苦果,正对勃列日涅夫外交进行反思。那么,勃列日涅夫外交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正巧出版了《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一书,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据此作出回答。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员编著的这本书,以多达6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勃  相似文献   

17.
“阿拉法特”、“死亡”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我刊上已不止一次。2002年熏阿拉法特被软禁在拉马拉官邸后,我们就做过有关阿拉法特命运的两个“封面话题”———《感悟死亡》、《和平生死一线间》……10月29日,在本刊第22期即将截稿的时候,传来“不死鸟”病重的消息。也许,他如以往那样还能带来“不死”的传奇?也许,他还能笑着回到拉马拉?也许……我们同许多人一样,守望阿拉法特的生死一线间。11月11日传来消息:阿拉法特已撒手人寰。阿拉法特的死同他的生一样传奇。此时,我们的杂志已付印。自然,留下的是遗憾的空白。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看到人们对他的追思,我们让自己沉下心来,梳理思绪,通过和中东专家座谈,在本期推出了这个“封面话题”。一位西方记者曾说过,“如果说有谁的个人命运在如此长的时间里(40多年)对中东局势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是阿拉法特”。巴以问题错综复杂,除了当事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外,还有大国的卷入,阿以问题的背景。那么,在腥风血雨中,阿拉法特是如何树起一面不倒的旗帜?在对手以色列、盟友阿拉伯兄弟国家以及美国面前,他又如何扬起这面旗帜?———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8.
“融合战略”的宗旨是最终将东欧“融合”到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以欧共体为核心的欧洲新秩序中去,目前运用的主要手段是“人权”攻势和经济诱饵。酝酿过程西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按照“新思维”推行改革,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戈尔巴乔夫在去年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援引列宁对布哈林的评介说:“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应当被认为是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但是要把他的理论观点算作完全马克思主义的,那是很值得怀疑的。”戈尔巴乔夫还说,当时的国内和国际条件把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作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联外交部作过多次报告,谈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改革。今年7月,他又在苏联外交部的科学—实践会议上作报告,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精神以及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对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反思,就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下面是这篇报告的摘译。标题和插题都是本刊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