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十七年"文学中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共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三里湾》作为这一时期农业合作化题材的长篇小说,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又集赵树理小说创作特色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旗杆院"和"马家院"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场所,分别代表了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不同立场,其中处于"夹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话语反映了处于"边缘"的知识分子的境遇。三种话语在小说中的融合与配置显示了赵树理作为知识分子与农民对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政治民主化,走宪政民主的道路.实现政治民主化有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基层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和大力推进国家民主化建设三个模式.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必须把握“两带一化”三模式的内涵,实现三个模式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极具现代性和社会认同度的立宪政治却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近代中国宪政的困境在于:-是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政治必须"全变"的激进主义选择;二是宪政诉求的工具主义倾向,而忽略了宪政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及其生长的支持性条件;三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和市民社会的双重贫困阻碍了宪政的建立和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强势国家观"是社群主义者根据西方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地建构起的国家观。其中,新集体主义、积极的集体权利和时代吁求分别是其得以建构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点和现实基础。在此国家观下,社群价值、集体权利、公共利益优先、国家积极作为等成为当时代的又一话语体系和价值导向。这一国家观的提出为当时代的西方社会提供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又一选择路径,弥补了新自由主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合法化危机,从而成为可与新自由主义相抗衡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国家政治体制,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文明与进步推动世界走向宪政,当今民主国家宪政已经成为国家与国民的必然选择。而农民群体作为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群体,在宪政体制下他们的的政治权利又将为何?权利的来源以及怎样保护权利成为当下中国宪政机制必须深思的问题。本文拟在结合西方国家宪政制度探讨我国的宪政视野下农民的政治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突出强调,而在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一书,借助人文互证的"双重证据法",试图弥合这一分裂,并呈现出何其芳奔赴延安及其后为人为文道路背后的多重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8.
宪政刍议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电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级——现代知识分子阶级在塑造该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正是这个社会阶级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取向对印度工业化制度结构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印度独立后迅速建立起一种民主威权主义体制.印度现代化模式因而可以称为民主威权体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几乎毕生都在积极追求中国立宪政治的目标。集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于一身的他对中国宪政道路的思考经历了萌芽期、成熟期、适应期和反思期四个阶段,所提出的宪政思路也不断变化。这种多变,体现了中西两种政治文化冲撞交融的矛盾复杂性和民主宪政落户中国的重重困难,也反映出近代中国向民主宪政迈进所面临的某些共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宪政运动的浪潮。与此同时,一些原本坚持民主宪政理念的知识分子却转而鼓吹独裁论。分析这一看似反常的论调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及其结果,从一个方面揭示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进程的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是西方颇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关注也愈来愈热,同时"市民社会"又是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所在。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既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有所不同,又与马克思经济领域的市民社会有所区别,主要有两层重要的内涵,即"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和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范畴葛兰西独到地提出了市民社会对于国家意识形态起到的"堡垒"作用、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以及知识分子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依靠力量。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为我国民主宪政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法,治会的前提是公民社会的形成和政府的依法行政,只有当“人权”原则提升为宪法精神时,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才会得到真正的保护,我国的政治明才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民主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民主宪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邓小平的民主完政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政治是当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追求,图书馆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要实现其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的功能,就要不断地使其处理信息技术的手段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增强其"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平等的为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产品。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有:把宪政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真正的民权就是要扩大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力;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应当也可以确立强政府强社会的格局;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法律、制度和程序,要从细微处入手;中国政治发展应当选择渐进式的发展路径等。结合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对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做了分析。认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的核心话语,老子通过"道""天地"与"人"的比较来完成对人类社会政治的建议与批判。老子在《道德经》里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在层次上极为清晰的三种秩序与价值,在它们之间互相的张力之中实现了某种平衡,从而游刃有余地出入其间,体现出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当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中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与当代民主价值诉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将民主宪政思想强加于儒家学说之中,并以此来实现儒家人性论的所谓现代化,这种为捍卫儒家而捍卫儒家的做法反而遮蔽了儒家人性论的本真精神,消解了儒家人性论的本质规定。扬弃传统的儒家人性论,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民主政治建设既有的根基不稳固;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使民主政治建设背负的包袱太沉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使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束缚难排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挤压性矛盾,使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任务很紧迫.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如何发扬基层民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如何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