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谨慎补氧     
氧吧出现在大城市最近,在报刊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氧保健"。一些城市中开始出了氧吧,到氧吧去吸氧成为一种时髦。现代医学科学证明:一个成年人每天约需要吸500立升氧,才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空气中氧的正常含量是20.71%,基本可以满足人体需要。但是,在绿化面积较少、空气污染严重、人口高度密集的现代化大城市里,空气中的含量达不到标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仅汽车、空调、工厂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气候变暖,连老牛也对气候变暖承担一定责任。牛虽不会直接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在消化草料的过程中它们需要反刍.在反刍和打嗝时,牛会排出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的含量虽比二氧化碳少,但它引起气温升高的效力却是后者的23倍。牛粪中还含有一氧化二氮和氨气,这些也就是经过养牛场时所闻到的难闻气味。据科学家测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自家畜。如果养牛场废弃物被雨水冲走,就会造成对水源的污染。牛粪中的甲烷和氨气蒸发到空气中,就构成了酸雨成分.并随着酸雨的降临侵蚀土地。  相似文献   

3.
科技前沿     
<正>中国发明家设计"隐形雨伞"中国发明家王川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设计了一款"空气雨伞"。该伞没有传统雨伞的伞面,颇似一把权杖。它由一个锂电池驱动内置风扇运行,通过喷射强气流形成"力场",可以将雨水吹散,确保使用者不被雨水淋湿。它的底部有一个按钮,可以控制开启和关闭,还可以通过扭动底部来改变气体喷射形成的隐形伞面直径大小,但是研究小组并未指出如何抵御强风天气。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     
一种新观点认为,发生在7.5亿年前的超级大陆崩裂引发了全球气温剧降,最终导致地球被冰雪包裹。 气象学家认为,这次崩裂很可能导致降雨量猛增,从而加剧了岩石被水蚀(风化)。随着岩石的风化,化学反应会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种典型的温室气体)固着在碳酸盐矿物中。也就是说,雨水越多,空气中被抽走的温室气体量也越多,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从英国东安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泄露出的一批电子邮件,这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而言简直是一份圣诞大礼。在这1000多份电子邮件中,怀疑论者对一些尚有争议的评论断章取义,指出气候科学家们一直在向公众隐瞒了一些什么,由此引发了一场"气候门"事件,并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从英国东安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泄露出的一批电子邮件,这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而言简直是一份圣诞大礼.在这1000多份电子邮件中,怀疑论者对一些尚有争议的评论断章取义,指出气候科学家们一直在向公众隐瞒了一些什么.由此引发了一场"气候门"事件,并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7.
<正>三亚,地处北纬18°,位于中国海南岛最南端,是十分迷人的风景地带,而且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和最柔和的沙滩都赐予了三亚这座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城市,使它成为"东方夏威夷"。  相似文献   

8.
挡风遮雨、驱暑御寒是房屋的原始功能,所以房屋与气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炎热的地区,隔热、通风就是房屋适应气侯的最基本的要求。在世界各地,很早就产生了既能适应炎热气候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房屋。"凉亭"和"骑楼"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终年皆夏,不仅温度高,空气也很潮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全球变暖还只是个"前卫"的概念,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气候分析学家为此忧虑。他们曾警告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必将损害地球气候体系。而今天,警惕全球变暖已成共识。在西方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变成"碳中和"人。这个不算很新的概念在西方已很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多年前,全球变暖还只是个"前卫"的概念,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气候分析学家为此忧虑.他们曾警告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必将损害地球气候体系.而今天,警惕全球变暖已成共识.在西方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变成"碳中和"人.这个不算很新的概念在西方已很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一种以"九九"歌来反映气候的记日方法,并编有"夏九九"歌广为流传。"夏九九"歌中有这么一句:"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五九"正好处在"立秋"以后,按我国传统历法,立秋开始就算秋季了。由此可见,"秋老虎"是指立秋后出现的一段炎热天气。俗话说:"立了秋,把扇丢。"那为什么此时还会有"秋老虎"天气呢?这是因为立秋后,气温虽稍有下降,但空气湿度却大大增加,而风速却明显减少。人体感觉温度是气温、湿度、风速等综合  相似文献   

12.
"厄尔尼诺"已成为科学界有关气候方面的专用术语,现在地球上发生气候反常及海浸、海啸、水灾、干旱、地震、火山等自然界异常变化,世人往往会说,这是厄尔尼诺效应所致。厄尔尼诺事件原本是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在圣诞节前后出现的反常升温现象,当地人把此现象称之为"圣要",译为"厄尔尼诺"。该现象发生会造成厄瓜多尔和秘鲁附近海域鱼资源突然消失,食鱼的鸟群大量死亡或飞离,南美溯北部沿海产生强烈暴雨。自1978年以后,发现每伴随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便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起科学界高度重视,故称为厄尔尼诺效应。如今,厄尔尼诺现象已成为研究、探讨、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原因是个未解之谜,由于它发生时使南太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入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雾霾袭击,PM2.5及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指数多次爆表,"出门戴口罩,回家关窗户"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可雾霾最令人感到畏惧的地方在于它几乎无孔不入,居留在室内也同样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家已不再是一个安全的港湾。除此之外,室内装修、燃气燃烧、厨房油烟、室内抽烟、空调取暖等日常活动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追求舒适、智能、自然、健康的室内环境,"让房子会呼吸",已成为很多人的健康新诉求。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7,(5):1-1
2006年下半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出警告,“厄尔尼诺”现象已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形成,它将于2007年前4个月在地球广大地区,包括从美国到东南亚再到非洲之角,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据此,一些英美气象学专家警告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联合作用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频  相似文献   

15.
下毒史话     
<正>考古研究证明,下毒在古代甚至成为一门"艺术"。古印度在古印度,有毒武器已被广泛使用在古印度的一些战争策略中就提到了毒药,例如"井水将被混入毒药而污染"  相似文献   

16.
<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低能耗建筑设计创新团队"是一支本领域内先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其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国家重点学科,致力于低能耗建筑设计理论、地域气候环境与建筑作用机理等方向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多个地区的民居新建及改造项目中得到应用。一、研究方向受聘者将主要从事"局地气候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自从第一次吃蟹的勇士带了头,人类吃蟹已成为一种享受。多少年来,人与蟹的关系就一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可是近些年来,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屡屡传来蟹吃人的消息。一些传媒纷纷报道,日本东南沿海出现了一种蜘蛛状的大蟹,在浅海区、沙滩上横行,见生灵便杀,人畜无一能免。日本群岛四周临海,其南部沿岸有横滨、神户、东京、大阪、名古屋等著名海港城市。那里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环绕,气候受到海洋的调节,形成了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季盛行东南风,无论晴空万里还是和风细雨,海滨沙滩始终美丽如画,的确是度假的好去处。然而,…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扎赉诺尔湖泊沉积物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记录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王苏民 《科学通报》1994,39(4):348-348
新仙女木事件因在几百年或更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的气温和CO_2浓度变化,近年来已成为古气候学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关于新仙女木气候突变事件的认识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新仙女木事件仅影响到北大西洋及其两岸地区,晚冰期全球性增温造成来自北极的浮冰和冰融水注入北大西洋,阻止了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的形成,使此区以及西北欧、北美东部沿岸地区温度迅速下降.二是随着世界各地如南欧、北美东部、太平洋以及格陵兰、南极冰岩芯中陆续发现一些新仙女木记录,不少学者倾向于认为它是全球性气候事件,与大气CO_2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动物世界保持平衡,每种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都"植入"了两种相反的程序:求生本能和自杀程序。当某一种群的数量激增威胁至生物圈的总平衡时,自杀程序即会启动,促使有病或有残疾的动物自尽,以保证该物种的生命力。上述论点出自一门新兴的学科——死亡学。死亡学家认为,气候急骤变化、生态环境恶化、食物奇缺等等,都可能成为启动自然程序的原因。不过,自然程序一般是有可靠的保险的。今天有的人面对一些轻微的打击却不能挺过去,至今仍无法解释个中原因。有的人死亡的原因其实远不是致命的,例如衰老过快、免疫功能的缺陷、一些轻微的疾病甚至是流行性感冒等。以生物圈的宏观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答案也许只能是因为人类已对其余物种构成了严重威胁,生物圈试图以这种方式限制人类的过分扩  相似文献   

20.
炎热空前     
2006年下半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出警告,“厄尔尼诺”现象已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形成,它将于2007年前4个月在地球广大地区,包括从美国到东南亚再到非洲之角,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据此,一些英美气象学专家警告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联合作用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频繁出现,为印度尼西亚带来干旱,并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陷入一片汪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