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所述"风骨"这一美学范畴与文采关系密切,但"风骨"与文采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也并非对立或并列的关系,风骨包含文采。刘勰主张文章应该达到"风清骨峻,藻耀高翔"的文质彬彬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3.
鲍晓东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03-105,137
《文心雕龙研究史》堪称新世纪“龙学”的一部力作。该著将《文心雕龙》产生以来一千五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了一个全面的介绍,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具体地指出还没有解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无疑是非常必要与及时的,为新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提供了一个良性的操作平台,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尹伟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31-135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和萧统的作品集《文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来表达自己的文体分类思想。文章从两书各自专列文体入手,具体辨析两书文体分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并从中管窥两书作者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作为经典著作,为其做注的很多。但对于一些字词的注释,由于时代、各家学识和经历的不同,注法也不尽相同。现选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王志彬的《文心雕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郭晋稀的《文心雕龙注释》、王运熙和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就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以得出最合适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后世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进行注释时,不同学者由于自身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差异,在对同一文本进行注释时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对“梗概”、“少算”、“嚣俗”、“黎献”、“技诈”五则词语的注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文心雕龙》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在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它既是对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传统文论的继承,又经过了具有现代意义和个性的改造。文章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阐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部分具有抒情风格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化小说的源头,废名沿着这种独特的小说体式,用诗意的笔,抒写古朴东方的人性美、人情美。鲁迅和废名都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们以诗人的情感,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了个人对乡土中国的诗性情感和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15.
虽然《文心雕龙》与《人间词话》立论的文化背景以及批评标准和思维模式有较大区别,但《文心雕龙.隐秀》篇与《人间词话》境界说对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的要求却有一致性。王国维“有境界”是对刘勰“有秀有隐”的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鲁迅的狭邪小说观还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7.
李何林先生最早提出“普及鲁迅”。为什么?他有多方面的考虑。怎样普及?他提出了十分珍贵的切实可行的意见。他本人也终生不遗余力地为“普及鲁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李提出“普及鲁迅”有重大现实意义,很了不起,但作为思想体系,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8.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9.
爨氏是古代白族的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作为白族先民的碑刻文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白族文学的重要文本."二爨碑"的产生分别前于<文心雕龙>九十余年和四十余年,其体式与刘勰<文心雕龙>阐释的诔碑理论范式几乎偶合,为刘勰诔碑理论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实证,在白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上承后汉滇文化,下启唐代南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