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恒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先秦中和美学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和美学思想产生的主要哲学之源,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和思想的演绎派生,而中庸思想则是中和思想的概括性总结。 相似文献
3.
倪素平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1996,(1):32-36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有关论述,它倡导人们为人处事恰如其分,节制感情,强调事物的和谐,这一文艺思想一方面打上了时代烙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这种讲究适中,均衡的“中和之美”。给后世的文艺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既真、善、美合一。礼具有审美的因素,乐是给人带来快乐。孔子的美学思想又在中和说它表现出了独特而又鲜明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在重视主体情感并发的同时,注意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强调功利伦理的美,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5.
吴时红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5):25-30
在推进我国实践论美学研究方面,刘纲纪始终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方向,围绕着实践、创造、自由等范畴对其所倡导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作了深入地开掘和系统地阐述。从而不仅强化了我们对于实践论美学的信心,而且深化了我们对于实践论美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和思想是对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价值观念,其蕴含的平和、适度思想具有一种大智慧,对我国后来的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国画创作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笔墨、线条、着色等方面蕴含的"恰如其分""、适中"等审美意识展现出国画重要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王志刚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1):12-16
由朱子探讨中和问题的书稿汇编成的《中和旧说》应当包含丙戌之说和己丑之说。师事李侗时期朱子已经有了中和思想,但基本默守师说,直到遇到张栻后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产生了理论上的突破。其所形成的中和说中的心性情三分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但不能凭此判定朱子思想是否成熟。 相似文献
8.
赵怀仁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2)
“诗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对其具体内涵历来都不甚明了。本文从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分析中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创造诗意的途径:对人的性格(包括心境和意绪)与命运(包括环境、遭遇等)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象征与暗示。二是诗意的美学内涵:蕴涵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趋向的精神激励信息。三是诗意的美学效果:人类情感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缤纷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感情激动。 相似文献
9.
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性,主张以“和”代“孝”.虽然当时学界对吴虞的“非孝”思想褒贬不一,但吴虞的“非孝”思想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孝”思潮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掀起“弘孝”思潮,然而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不容乐观.立足于社会现实,吴虞“非孝”思想中的基本价值以及吴虞所提出的理论模式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祁颖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92-19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省级精品课程旅游美学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知识体系、授课对象审美观、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阐述了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后至今的中国文学,发生了“本土化”的美学转型。当前文学的“本土化”美学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土化”叙述方式的探索;二是“本土化”文化蕴含的再现;三是“本土化”语言关感的重焕。但是,因为年轻作家“本土化”能力的欠缺,文学的“本土化”美学持续显示出难以持续之状。 相似文献
12.
和是先秦时期音乐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即多样统一、对立统一,同时具有适度的含义;老子的大音希声的命题将音乐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维护了音乐的尊严,并把音乐从礼的附庸地位挣脱出来,从而维护了音乐的纯洁性,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音乐活动的感性的、生理的环节,从而沦为艺术虚无主义;关于审美心理学,先秦诸子在音乐的愉悦性能、共同美感、美感的差异性、审美心境等课题上都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3.
朱鹏飞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1):83-86
粱启超的情感说建立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并推及人生观。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表现,好的作家只有具备高洁的情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传世名篇。在人生中,情感的稳定指向是趣味,一种高级的趣味,必然关乎伦理,关乎宇宙人生。总体来看,梁启超的情感说试图建立小我与大我之间的桥梁,推崇一种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将崇高与无我当作人生的追求,因此,情感说就具有了深刻的人生论美学意义,体现了终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陈澄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0(1):81-82,87
先秦的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高峰。彼时不仅对音乐的起源作出了多种界说.还在对音乐本质的分析中,将“声”、“音”、“乐”这三个概念加以区分。但先秦音乐思想以儒家为主干,所以特别强调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明显的功利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历代都有不同的书论,在唐代楷书已达到顶峰的情况下,宋代另辟蹊径,在行书方面探索创新,形成尚意的书风。其间尤以“宋四家”最为著名,他们的书法都张扬个性,崇尚作品中的精神流露。细观他们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一种回味无穷的境界,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握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并且是作者饱含感情写出来的,充斥着强烈的个性。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创新,终于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历代都有不同的书论,在唐代楷书已达到顶峰的情况下,宋代另辟蹊径,在行书方面探索创新,形成尚意的书风。其间尤以“宋四家”最为著名,他们的书法都张扬个性,崇尚作品中的精神流露。细观他们的作品,可以体会到一种回味无穷的境界,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握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并且是作者饱含感情写出来的,充斥着强烈的个性。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创新,终于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就致力于体现这种生态思想观。仫佬族人民居住的青山绿水是他创作的源泉,他聚焦充满着祥和、温馨、美丽的仫佬山村,从描绘大自然的天然美出发,展示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呈现了多民族和谐生存的理想画面,流露出浓郁的绿色人文关怀之情,寄托着作者渴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51-56
惊人作为一种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贯穿了唐诗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追求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初盛唐追求的是刚健的骨力与斐然的辞采相表里,天然壮丽,产生浓烈的的感染力以达到惊人的效果,而中晚唐诗人则追求返诸内心作人力深求来耸动天下。从唐代诗歌惊人的美学理想与创作实践的嬗变轨迹中显现了唐诗风格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学说强调“德治教育”的原则,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治”的中介手段,从而形成了“德治教育体系”。“德治”是西周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儒家德治教育思想的基础。先秦儒家德治教育主要以四种途径展开,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儒家的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最后,文章阐发了对儒家德治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