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莉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1):51-55
回顾了俄罗斯50年代至90年代对20世纪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研究情况,肯定了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分析了狂欢化理论对文化转型背景下的我国文艺研究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金岭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46-48
借鉴西方狂欢文化理论,揭示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狂欢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提出开发利用狂欢文化应当遵循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坚持全民性和自由平等、节会形态不断创新、保持真实性或真实感、兼顾新奇性与安全性等5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5.
6.
叶玉婷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18(4):103-107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从结构、形象、语言形式、数字运用四方面,具体分析陈白尘喜剧作品《升官图》中呈现的狂欢化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和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全面继承与创新,它们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梅东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27-31
狂欢是民俗的文艺化,是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它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对文艺人学观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补充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观。巴赫金对狂欢节和文学狂欢化的深入研究为文艺民俗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大师与马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呕心沥血的关门之作,代表了他讽刺艺术、幻想艺术以及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从它得以公开发表的那天起即轰动文坛,历经二十年不息,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反响。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而艾特马托夫说它是苏联文学中“精巧的极至”,并将它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并称为苏联文学的双峰。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狂欢节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为核心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叶玉婷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16(1):105-111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杨亦军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3):44-48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点及其最突出的"对照"描写的艺术手段,其实都与远古的狂欢仪式有着某种深层的联系.这部作品描写的主要情节--"愚人节",就是源于古罗马农神节加冕和脱冕仪式.不过,雨果把它转化成狂欢化的文学语言,以具体感性的形象、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随便而亲昵的接触,相互间低身俯就,降格以求,消除了人们的身份界定,缩短了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距离,大大扩展了彼此间的认同感;作品还通过怪癖和粗俗的狂欢化审美手段,突出了主人公内在的双重欲念,强烈地宣泄了狂欢节的世界感受--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揭示出人物潜在的本质,由此形成了<巴黎圣母院>独特的狂欢化风格.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以狂欢节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为核心内容的,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最高目标的理想建构。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及其人本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狂欢化理论角度切入,对《快乐女声》的节目形态进行初浅的分析,认为《快乐女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的精神,但在本质上它只是吸引大规模受众参与互动的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14.
"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其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的影像化时代,电视娱乐节目的方言化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在所有地方卫视之中,湖南卫视最令人瞩目。娱乐节目的方言化,从本质上说是依附于电视霸权的本土狂欢与文化自恋,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也不利于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更不利于文化的开放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徽州民俗体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和变迁展开论述.结果表明,徽州民俗体育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徽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带有显著的农耕性和宗法性特征,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主要依存于节日民俗.对徽州民俗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努力保持它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原真性和多样性,使这一优秀文化得以弘扬,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狂欢——从电视综艺节目审视一种文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冬青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后现代文化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初露端倪。这种由媒体组织的“狂欢”,以叙事性的框架 ,制造出一种平等的幻象 ,对各种文化形式随意组合 ,通过迎合大众的欲望达到宣泄、消解欲望的目的。审视这些倾向 ,可以发现存在着的问题 :对价值秩序的颠覆与解构造成的价值虚无化 ;用公正游戏来掩盖、抚慰现实的不公 ;以及审美精神上丰富的单调、逼真的虚假等。反思这些问题 ,对后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万建中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11-15
生养民俗是一个漫长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蕴历代民众对“生”的深刻认识,执着的生育祈愿和丰富的生存智慧。人们在这种仪式化的美育生活中,宣泄着美好的人生情感和无所不在的防范意识,本文沿生养民俗的自然进程,对分散于各地的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组合,深描出我国生养民俗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涂兵兰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3(2):79-82
近代中国正处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内忧外患的社会变革时期,多重的价值观念叠加,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日益显现.而近代翻译文学的狂欢化现象颠覆了翻译精英文学作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升了翻译大众小说的地位.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给予了这时社会文化特征最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