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适时传入对于新时期以来内地学界研究格局的转变与审美评判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夏志清强调文学评判的文学性标准,在挑战了彼时内地惯常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挑战了彼时内地关于“经典”的定义,而且现代性的一些核心思想始终贯穿在夏著之中。夏著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一次次地释放着我们对于文学史的理解与想象。 相似文献
2.
陶德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5):84-89
在近百年中华文坛上,活跃着百余位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把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三峡文学推向了新的高潮,而且对各领域与各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皆有突出贡献。全面考察现当代三峡作家与中华文学的关系,对推动三峡文学和三峡文化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赖建文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6):73-74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比较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首先可从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作“影响比较”教学;其次可以现当代文学的各项内容要素进行“平行比较”教学,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直观、深刻、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面对文化研究对传统文学研究的挑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主动将文化研究的课题纳入研究领域、积极迎接挑战,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丕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2):83-92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反映论经历了宽泛的社会联系的现象反映论、先在的认识论的本质反映论、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学反映论几个阶段。文学上的社会认识性的本质反映论,将文学引向了社会性认识的道路,悖离了文学作为艺术性、审美性精神产物的本性,产生了许多理论认识上的偏误和问题。艺术性、审美性才是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社会性认识的东西必须在其统摄之下,才能获得有限制的一定程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强化文本阅读与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直觉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水平,对培养学生们文学创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有利于为时代培养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73-75
近年来的考研热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基于考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材和考题为中心的功利性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改换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谢应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0(1):56-58
一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及文学史的关系 现代哲学转向方法论,20世纪的世界文学也是一个方法论的时代.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文暂时沿用这一概念)与西方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如果不重视本时期的文学研究方法与本学科发展的关系,恐怕会疏忽学科建设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文学研究方法,按冯宪光先生的看法,从大处看可分为文化哲学、人文学科和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往小处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又可分为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心理分析研究方法、语言文本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给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也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龙其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6-12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插图与配文关系延续了一般图文互文法的原则和方式,通过微观空间传达出弦外之音。根据意义指向的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插图与配文的关系形成了五个类型,即图文趋同型、图文互补型、图文映衬型、图文隐喻型和图文互生型,它们加强了研究文本与插图、配文之间的意义对话,形成了意义的延展,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内容指向的芜杂、图文叙事的对立,甚至是意义生产的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萧伯纳剧作的思想和艺术入手,主要分析了萧伯纳在中国现代文坛名声斐然,但作品在中国影响却远不如易卜生、也不如后起之秀奥尼尔的现象,指出萧伯纳创作戏剧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作品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是致力于现时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品文产生于五四时期,它的产生与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分开的.这种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概言之有三,卢梭对之产生了精神气质上的影响;ESSAY对之产生形式上的影响;日本文学对之产生趣味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黄健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68-73
作为文化原型,地域文化往往是以保存整体文化单个或多个文明因子的方式,为整体文化的转换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支持。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作为地域文化,两浙文化对中国新文学生成的支持,主要表现为两浙作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使之获得了文化转基因的内在催化动力,使两浙作家在以艺术审美方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当中,所采取的文化视角具有一种独创性,从而为推动中国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作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偏颇。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社会精神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凸显;二是生态文学创作者缺少对当前生态危机形成根源的探究。重构价值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吴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55-57
在前苏联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独立的精神和文学传统的持续探索的热情,表现了俄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来反思意识形态霸权所施加的制度化及对人的内在人性的影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这样的文学现象,无疑和中苏作家各自所在的精神人格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经学研究是影响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大赋的写作,建立在经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唐代古文家的古文写作,受到当时以《春秋学》为代表的经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后世儒家学者《诗经》研究对汉语诗歌的发展的影响,远比《诗经》文本本身更大,文人诗歌中爱情诗的缺失,与经学家将《诗经》中大量爱情诗故意进行曲解,掩盖有关;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文体的价值,则是根据它们与《诗经》相似相近的程度进行判断的。宋代理学家喜谈性理、以白话说经的传统,与说理诗的大量出现以及白话小说的兴起之间,存在相互呼应的关系。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发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文体的发明,"传体"这一在后世十分重要与活跃的文体,与"经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结合GB/T 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通过实例论述了中文连续出版物著录中信息源的选取与著录依据、题名的著录、编号的著录、集中著录与分散著录等问题,同时阐述了对连续出版物书目数据进行实时维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韦宏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79-81
中国文学因承载了文化思想而显厚重,但有些时候,文学也会因思想背后的意识形态过分压抑而表现出单薄。未来的文学不会因此而走向消亡,必将走向回归,走向自觉,回到文学本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在重建现代文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学术探索中,21世纪初一批以全新的视角重构现代文学的文学史著作纷纷出炉,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是其中有特色的一部,作为一部独立写作的文学史,该著不仅在史的宏观把握上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而且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中也时见亮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