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壳聚糖-海藻酸钙载药微球给药后的体内检测为研究背景,探讨不同反应条件下壳聚糖-海藻酸钙微球荧光标记反应对微球膜在模拟体液中的强度影响.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微球制备载体材料,以异硫氰酸酯(FITC)为荧光标记物对微球进行荧光标记.采用标记了FITC的微球在模拟体液中的膨胀率来表征微球膜的相对强度.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脱乙酰度85%、荧光标记浓度0.01 g/mL的壳聚糖,成膜液浓度0.015 g/mL,成膜时间30 min制备出的荧光微球在模拟胃、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膜强度及稳定性.为研究壳聚糖-海藻酸钙载药微球在体内的分布、吸收、降解特性提供了适宜的入体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2.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粒径为820nm的海藻酸钙微球,同时采用两步成囊的方法在微球表面包覆几丁聚糖半透膜并制备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以肝素为模型药物,考察微球溶胀与非溶胀、加药浓度、载药方式、几丁聚糖相对分子质量、成膜时间、成膜液浓度、几丁聚糖改性物等因素对载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载药量最高可达77.4%.  相似文献   

3.
以无毒、价格低廉的原料海藻酸钠及氯化钙制备环保型吸附剂海藻酸钙微球用于吸附亚甲基蓝。考察了温度、时间、浓度等相关因素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微球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吸附焓为-55. 0 kJ/mol,吸附为放热过程;吸附熵为-179. 4 J/(K·mol),吸附过程自由度减少;在温度30℃~60℃区间,吸附自由能范围为-2 153. 8~4 034. 8 J/mol。海藻酸钙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方式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895. 6 mg/g。红外光谱扫描结果分析表明海藻酸钙微球通过氢键作用力及羧酸根COO-作用吸附亚甲基蓝。  相似文献   

4.
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共混微球,质量比为1:1的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共混微球粒度均匀,平均粒径大约200μm,对农药五氯酚钠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静态饱和吸附量大约为0.6mmol/g.  相似文献   

5.
PLLA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PLLA)微球。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PUA微球制备工艺考察了搅拌速度、PVA浓度、PLLA浓度、N2流速、针头直径对评价指标(即微球形态、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分散性)的影响,确定制备不同粒径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形态,微球平均粒径为20um且粒径分布集中。5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分别为:搅拌速度、PVA浓度、N2流速、PUA浓度、针头直径。结论该经优化制备的PUA微球分散性和成球性好,为下一步栽药微球的制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微球,并以3-氯-2-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改性剂在微球上引入了季铵盐基团.考察了改性后的微球对染料酸性媒介黑PV(PV)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季铵化壳聚糖微球对偶氮染料PV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实验条件下,最大平衡吸附量为1759mg/g,等温吸附很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表明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量受染料初始浓度、温度和溶液pH等因素影响.负载染料的微球容易洗脱,洗脱再生后的微球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喷雾法制备了载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海藻酸钙微球,通过比较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包埋率,优化了喷雾法的制备参数,使微球对BSA的包埋率大于60%、载药率达8%以上.释放液中BSA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免疫印迹以及圆二色光谱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没有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抗原性以及二级结构产生影响.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给药系统具有pH响应特性,尤其在模拟胃液中,BSA的释放速率最慢、释放量最低,可以保护蛋白类药物免受胃酸等的破坏作用,达到肠部实现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8.
 采用乳化凝结法制备了海藻酸钙凝胶粒子及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及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的渗透性;对海藻酸钙凝胶粒子及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的溶胀行为进行了试验,并探讨了溶胀性对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凝胶粒子被几丁聚糖包裹后溶胀性和渗透性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海藻酸盐凝胶的离子交联强度较低、含水量高、凝胶稳定性差等不足.通过在海藻酸盐凝胶体系中添加少量纤维素醚(如羟乙基纤维素等)并使用戊二醛交联的方法,制备了互穿网络改性大分子及乳液双印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微球机械强度和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抗溶胀性均有提高,振荡实验破损比例由24.4%降低为9.84%.红外光谱表明,改性组分戊二醛和羟乙基纤维素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构成互穿网络结构.重结合实验表明,经过互穿网络改性的双印迹微球的印迹效率由2.19提高到2.70.离子交换色谱实验证实,改性微球的重结合分离系数由1.478提高到18.88.印迹重结合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共价交联的互穿网络的形成和疏水性微环境的影响.共价交联的互穿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球印迹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对模板分子的特异性重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了二茂铁季铵盐的表面活性的基础上,制备了含二茂铁季铵盐/氯仿/苯/二次蒸馏水的反相微乳液及二茂铁季铵盐/十八酸混合单分子膜,并通过电导率仪和动态激光光散射仪等对所制备的微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苯和氯仿的体积比为7∶3的混合溶液为该微乳液形成的最佳有机溶剂;微乳液形成过程中,二茂铁季铵盐的浓度为0.10~1.00mmol/L,10mL微乳液中增溶水量为6~8μL时为佳。若加助表面活性剂正戊醇,则其最佳体积含量为20%。二茂铁季铵盐很难单独在气/液界面铺展成膜,而其与十八酸的混合体系可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且二茂铁季铵盐/十八酸混合体系的成膜性能随十八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压静电液滴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AGS)。首先通过改进高压装置中电场环境,形成均匀电场,制备单分散AGS;在此基础上,以牛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为药物模型,系统地研究载药微球的表面形貌、内部结构、溶胀比以及载药释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中加入直径为17cm的圆形铁环,可有效减少子液滴的形成,制得粒径为(219±6)μm的单分散AGS;另外,海藻酸钠包载不同的药物将形成不同的AGS内部结构,进而影响AGS强度及载药释药性能。释放液中牛血清白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未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产生影响,为AGS在蛋白类药物缓控释载体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海藻酸钠水溶液滴加到Mn Cl2水溶液中凝固成海藻酸锰小球。海藻酸锰小球吸附吡咯单体,在酸性KMn O4溶液中使吡咯单体氧化聚合成聚吡咯(PPy),得到聚吡咯/海藻酸锰复合小球(MPM)。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工作站表征了复合小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直径为200500 nm的PPy微球聚集在海藻酸锰小球的表面。随着海藻酸钠在Mn Cl2水溶液的凝固时间增加,MPM的PPy含量偏低,复合小球的电容值减小。这种具有导电和生物相容性的MPM将在新型电极材料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冷冻干燥海藻酸钙纤维状和球状干凝胶对铅离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溶液初始pH和温度对海藻酸钙纤维状干凝胶吸附铅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钙纤维状干凝胶在相同铅离子浓度下的吸附性能优于球状干凝胶,其吸附速率也明显大于海藻酸钙球状干凝胶。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式计算出海藻酸钙纤维状干凝胶在60°C下和pH为5.0时的铅离子最大吸附量为417mg/g。  相似文献   

14.
智能海藻酸钙/PNIPAAm互穿网络水凝胶微囊制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海藻酸钙凝胶为聚合模板,过硫酸铵/偏重亚硫酸钠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自由基水溶液法聚合制备了温度敏感和pH敏感的海藻酸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A/PNIPAAm)互穿网络水凝胶微囊。并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量、单体/海藻酸钠配比、缓冲液pH值等因素对该互穿智能水凝胶温度敏感和pH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互穿凝胶微囊对pH/温度具有敏感溶胀性,可望作为口服药物缓释制剂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反相乳液分散-离子键合法,以戊二醛(GD)为交联剂制备负载拉米夫定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LAMV-SALG/CS). 利用拉米夫定的氨基与海藻酸钠的羧基形成弱酸弱碱盐键,使该药物被稳定包覆在微球内层,再以交联壳聚糖作为微球外层而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微球. 对微球的理化性质及释药性能进行表征及研究. 结果表明,制备的LAMV-SALG/CS微球形貌规整,平均粒径约为2 m. 测得微球载药质量分数为116%,药物包封率为703%;CS的活性氨基和戊二醛的羰基结合,形成交联网络,药物被包覆在微球中,且以单分子形式存在. 体外模拟释放结果表明,微球释药性能良好,释药平缓,在酸性介质中累积释药率为27%时,其释药周期长达82 h;随制备微球时SALG浓度增大,药物释药速率减缓;在酸性介质中释药速率大于碱性介质;碱性介质合成的微球其释药速率快于弱酸性和弱碱性介质中合成的微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向土壤样品溶液中添加海藻酸钙并辅以超声,提高多种雌激素(E1,E2,E3,EE2和BPA)的生物降解效率,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及响应曲面优化方法确定最优降解条件,并通过生物降解性能关系(QSBR)分析雌激素理化性质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钙增强生物降解体系中,5种雌激素同时降解的最优条件为超声3min,海藻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菌液添加量6mL;优化降解3d后,E1的降解率约为100%;7d后E3,BPA,EE2和E2的降解率分别约为52.65%,96%,96.90%和100%;雌激素的极性表面积(PSA)、辛醇-水分配系数(lg Kow)和表面张力为影响雌激素生物降解的主要参数;极性表面积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交互作用、辛醇-水分配系数和表面张力的交互作用对雌激素的降解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茵性海藻酸钠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以海藻酸钠为基材、吐温.80为乳化剂、甘油为增塑剂、CaCl2为交联剂、丁香油及肉桂油作为杀菌剂,制备具有杀菌性能的海藻酸钠膜.其中丁香油和肉桂油采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测定方法确定其最佳剂量配比为8: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藻酸钠膜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及对膜的力学性能、厚度、吸水率和杀茵性能的研究,得到了抗茵性海藻酸钠膜的最佳制备配方为海藻酸钠3.O%、CaCl25.O%、吐温一80为2.0%、甘油为1.0%、丁香油和肉桂油为2.0%(均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