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煤层甲烷异常重碳同位素组成的发现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气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_(1-n)对于研究气体类型、演化规律、气/气和气源对比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们业已发现煤层气与油田气在碳同位素组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表现在煤层气很“干”以及δ~(13)C_1偏负(—40——80‰)两大特征上。近两年我们在重庆南桐煤田龙潭煤系的煤层气体中测得异常重的δ~(13)C_1值,其原因和意义为天然气地质学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2.
3.
沉积有机质芳核与侧链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同位素组成是油气对比和有机质演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天然气δ~(13)C_1与R_o的演化模式.认为在相同演化阶段Ⅲ型母质形成天然气比Ⅰ~Ⅱ型母质δ~(13)C_1偏重,即煤型气δ~(13)C_1重于油型气.但由于这些模式大多是局部或区域性的,很难完全代表有机质的完整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沉积物碳、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取自东北太平洋Oregon州海岸俯冲增生楔,天然气(甲烷)水合物脊上南北两端的两组钻孔沉积物样品全岩碳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测得δ13C和δ18O值大于多在-29.81‰-48.2‰(PDB)和2.56‰-4.28‰(PDB)之间,数值落在“冷喷气孔附近典型的受甲烷气影响的碳酸盐矿物”区内,显示这类沉积物的全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已明显不同于一般海相碳酸盐类矿物, 它们已受到了沉积物中甲烷水保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此外,两处钻孔均显示出δ13C随深度增加而增加,δ18O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认为主要是由于钻孔不同深度位置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AOM)强度和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氧同位素的分馏作用而造成的,沉积物的这种碳,氧稳定同位素特殊性,认为可作为一个识别标志应用于其他海区,以确定或探索海底沉积物中是否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碳同位素在气体运移研究中的应用——以辽河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普遍发生初次和二次运移.对于多产层、多源岩、构造复杂和断裂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利用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确定源岩及天然气运移距离是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天然气形成演化过程中,其同位素组成变化主要与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成熟度)有关,而气体运移聚集过程中甲烷同位素分馏效应甚微.因此,可以利用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追索源岩和计算天然气运移距离.本文以辽河盆地为例,探讨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在气体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树轮碳同位素的分馏模型,综述了树轮碳同位素在大气参数、环境气候和水文上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树轮碳同位素反映了大气δ^13C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与温度、湿度、降水及河流径流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环境污染也可解释树轮碳同位素比率的变异。同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根据瑞利分馏过程导出动力学分馏因子和干酪根剩余分数,从而运用气体碳同位素比值直接计算动力学分馏因子和对气源岩理论潜在生气率进行评价,并介绍一应用实例.1 原理有关天然气生气机理和碳同位素分馏机理,前人已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简单起见,本文仅讨论干酪根热解直接生气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的C_(5-8)轻烃单体系列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含油气盆地天然气的烷烃气(C_(1-4))碳同位素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由于C_(1-4)烷烃气的分子种类有限而结构简单,及其碳同位素提供的信息有局限性.在湿气中C_(5-8)轻烃可见率大,并且其分子比C_(1-4)分子的结构复杂和种类多,研究其碳同位素,可取得更大量和丰富的科学信息,对探索和研究天然气的成因、鉴别气的类型和气源对比有重要意义.但天然气中C_(5-8)轻烃单体系列碳同位素研究,在国内、外都还很薄弱,在我国也仅有简单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9.
10.
沼泽环境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不同环境中现代生物和现代沉积物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国外做了许多工作,研究发现植物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4到—34‰,影响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不同沉积环境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太平洋沉积物中富里酸和腐殖酸的δ~(13)C值分别为—20.4‰和—22.3‰。滨海沉积物中富里酸和腐殖酸的δ~(13)C值分别为—24.1‰和—25.1‰。而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沼泽 相似文献
11.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中的氘同位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过程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该过程是温和的放热反应,生成的合成气中H_2/CO比约为2,非常适合作甲醇、F-T合成的原料气。该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是负载型第Ⅷ族过渡金属,如Ni,Ru,Rh,Pd,Pt等。关于该过程的催化反应机理,文献中还存在诸多的争论。许多研究者认为反应中部分甲烷首先发生完全氧化反应生成CO_2和H_2O,而后剩余甲烷由生成的CO_2和/或H_2O重整为合成气。与上述观点不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酸解烃碳同位素组成与气-源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有机质热演化成烃作用的同时,其成烃产物通过岩石吸附、成岩矿物的包裹等作用被记录在沉积岩石中,酸解烃指被成岩碳酸岩、铝硅酸盐等矿物包裹的C_1—C_5,气态烃,在样品粉碎和真空条件下,游离烃已大部分被解析,兼之酸解烃较岩石吸附烃又高出3个量级.其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则应与相应层段生成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相一致,因此可通过源岩酸解气和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追索烃源岩,这种气-源对比较前人的工作更直接一些.本文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城川一井酸解烃组成的垂向变化及古生界烃源岩酸解气和天然气碳同位素对比研究,探讨了酸解烃的来源及利用烃源岩酸解气与天然气同位素组成,进行气- 相似文献
13.
食物控制的陆生蜗牛碳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生蜗牛壳体化石碳酸盐(文石, CaCO3)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于解释过去古植被C3/C4光合作用类型的变化, 但是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是否取决于其食物碳同位素组成一直是争议的问题. 对黄土高原等地现生蜗牛软体躯干有机碳和壳体文石无机碳同位素组成测量表明, 壳体文石无机碳同位素δ13Ca分布范围为-13.1‰ ~ -4.3‰; 对应的软体躯干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分布范围为-26.8‰ ~ -18.0‰,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δ13Ca = 1.021 δ13Corg + 14.38; R = 0.965; N = 31), 壳体文石13C相对于躯干平均富集(14.2 ± 0.8)‰. 由于蜗牛软体和食物碳同位素组成一致, 这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陆生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其食物的同位素特征和潜在生态背景. 进而认为: (1)蜗牛碳酸盐壳体中的碳主要来自于蜗牛代谢(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2) 蜗牛休眠、壳体封闭时期壳内CO2与体液HCO3-之间碳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 蜗牛活动时期CO2的释放, 壳体文石形成, 碳同位素动力分馏作用发生, 导致壳体文石13C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同位素平衡分馏值. 相似文献
14.
15.
杭州市大气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杭州市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来源, 以离线分步加热法氧化提取了PM2.5中的OC和EC, 用质谱仪测量了两者的碳同位素组成. 分析结果显示, 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δ13COC平均值分别是-52.8‰, -48.1‰, -50.0‰, -52.5‰, 总平均值为-50.9‰ (-85.0‰ ~ -35.6‰). δ13CEC在相应季节的平均值分别是-26.4‰, -26.9‰, -26.7‰, -25.9‰, 总平均值为-26.5‰ (-30.5‰ ~ -23.8‰). 表明杭州市区大气PM2.5中OC和EC的碳同位素组成有很大的差别. d 13COC值普遍偏轻, 变化幅度大. 春、冬两季δ13COC值最轻, 秋季次之, 夏季相对最重. δ13CEC值普遍偏重, 变化幅度小, 4个季节的平均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太原市和兰州市夏季环境空气中和燃煤烟气、机动车尾气、油类挥发和餐饮油烟气中部分NMHCs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利用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环境空气中NMHCs的来源.吸附管采样-热解析-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仪测试结果表明:兰州市环境样品的δ13C值为-34.6‰~-26.6‰,太原市为-33.8‰~-18.1‰.几种污染源的碳同位素组成为:汽车尾气-31.8‰~-26.7‰、燃煤烟气-25.0‰~-23.1‰、油类挥发-32.5‰~-27.4‰和餐饮油烟气-31.6‰~-24.5‰.环境空气样品与油类挥发、汽车尾气和餐饮油烟排放产生的NMHCs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值较接近,说明油类挥发、汽车尾气和餐饮油烟可能为夏季环境空气中NMHC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PETM事件是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由大量甲烷注入大气圈引发的全球快速增温事件. 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地层研究表明, 南阳盆地玉皇顶剖面的湖相泥灰岩沉积完整地记录了PETM事件, 其δ13C值负偏幅度达6.1‰,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PETM记录. 记录显示, PETM事件在2 cm厚的泥灰岩沉积中触发, 其δ13C值由−3.2‰迅速降低到−5.2‰, 表明大量甲烷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来, 其原因很可能同灾难性地质事件有关. 全球记录对比表明, PETM事件可以概括为三阶段模式: δ13C值的快速负偏、继续缓慢负偏和逐渐回返, 分别对应于甲烷的快速释放、继续缓慢释放和逐渐消耗.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板块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取自库鲁克塔格震旦系的102个灰岩、泥岩、页岩和冰碛岩样品做了碳同位素分析.震旦系内4个组为冰期沉积,其δ^13C值差别较大(-14.7‰— 4.2‰),δ^13C出现3次明显的负漂移,支持前人提出的该地区出现过3次冰期沉积的观点,只是具体时间上存在差别.下震旦统下部贝义西组δ^13C值总体为正值,可能代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大陆裂谷岩石记录.全部地层的δ^13C曲线有3次明显的变化,第1次是贝义西组从底部正值变为顶部-5‰左右;第2次从下震旦统上部阿勒通沟组的0‰—3‰左右变为特瑞爱肯组的—3.4‰——14.4‰。第3次是从上震旦统下部扎莫克提组的正值到汉格尔乔克组顶部冰成纹泥的负值。 相似文献
19.
中元古代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碳和氧同位素组成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北京十三陵地区雾迷山组白云岩的δ^13C数值范围从-1.5‰-1.5‰。(PDB),δ^18O数值范围一般为-4‰--5‰(PDB)。它们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旋回性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海20万年来的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南海8个站位浮游有孔虫δ13C的汇总, 得出近20万年来的综合曲线, 经过对比发现其变化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浮游有孔虫δ13C变化的规律一致, 均显示出偏心率长周期和岁差周期的变化, 而三次δ13C最低值均发生在冰消期. 可见大洋碳储库在冰期旋回中的变化, 不仅是对于冰盖消长的响应, 同时又直接受低纬过程(如季风)的驱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