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制备有光催化作用的纳米TiO2,采用等离子喷涂设备热喷金属有机物液料,在不同电弧功率条件下,用钛酸丁酯的乙醇溶液作为喷涂原料,制备出了纳米TiO2颗粒.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颗粒的显微组织和晶型结构。计算了颗粒中的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质量分数与晶粒尺寸.研究表明,液料等离子喷涂制备的纳米TiO2颗粒平均粒径为10-50nm,其晶型为具有光催化作用的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锐钛矿相为主,且随着电弧功率的增大,锐钛矿质量分数减少.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简单制备纳米级碳纤维电极的新方法.微米级碳纤维经电化学刻蚀后,用循环伏安扫描法电化学沉积电泳漆,再经烘烤,绝缘漆固化收缩后露出纳米级的碳纤维尖端,通过再次电化学沉积可缩小电极面积,从而制得可控直径的纳米电极.该法可克服传统电泳漆固化后易留下小针孔的缺陷.用铁氰化钾溶液表征,确定了纳米碳纤维电极的有效面积,制得的纳米碳纤维电极的半径为几十到几百纳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冷等离子处理的碳纤维复合多并苯材料。实验表明:以冷等离子处理的碳纤维复合多并苯,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电性能。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冷等离子处理是改善和提高碳纤维与多并苯复合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Ni为催化剂、乙烯作碳源,制备了纳米碳纤维/蜂窝状堇青石催化剂载体,并考察了制备工艺对所制纳米碳纤维(CNFs)产率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生长温度从450℃升至650℃时,CNFs的产率先增加后降低;当生长时间由5min延长至30min时,CNFs的产率从4.9%提高到12.5%,随着生长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增长趋于平缓;较高的C2H4/H2流量比有利于提高CNFs的产率;在500℃、30min、VC2H4∶VH2=160∶40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NFs的产率及所制载体的压缩强度分别达12.5%和34.46MPa。  相似文献   

5.
微结构对纳米碳纤维氧阴极还原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备微结构可控纳米碳纤维基础上,研究纳米碳纤维微结构对氧气电催化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性能的影响.利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Pt电催化剂,研究了纳米碳纤维微结构对Pt/CNFs电催化剂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基于活性炭的电催化剂,载于纳米碳纤维的电催化剂具有较高的ORR活性;同时,基于板式纳米碳纤维的电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ORR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球磨技术(Ball Milling,BM)制得MgO@Ni2O3固溶体前驱物,并以直接还原法制得Ni/MgO纳米负载型催化剂,以催化热解法合成出管状的碳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纳米碳纤维(CNFs)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利用超声分散设备,采用1.6g/L的十二烷基酸钠(SDS)对纳米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制备出不同纳米碳纤维质量分数的纳米碳纤维/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SEM和复合材料拉伸结果表明SDS分散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碳纳米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和分散情况,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当纳米碳纤维的含量在3wt%左右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动态拉伸结果表明对CNFs的表面处理能增加复合材料在动态变形时的内摩擦,且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制纳米铁粉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制取金属纳米粉末的等离子体制粉法原理,设计研制长时连续工业化生产设备,制得铁粉平均粒径小于50nm,纯度达99.9%Fe。  相似文献   

9.
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制备了纳米α-Fe2O3.对产物进行了XRD、TEM、HRTEM及FESEM等表征.所得到的六方相的纳米α-Fe2O3平均粒径为200nm.通过改变实验的反应条件,可以控制纳米α-Fe2O3的形貌.并对产物的形成提出了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热晶法制备纳米CuO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运用热晶法制备纳米CuO的方法、工艺及纳米颗粒形貌与分散状态,并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CuO进行了比较,认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CuO外观呈近球型,颗粒团聚;热晶法制备的纳米CuO外观呈片状结构,不仅自分散,而且表面积更大,更能够发挥纳米材料表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二苯基苦基肼分析法发现,等离子处理后碳纤维表面上将产生2~6个/nm^2游离基。它们会在30h内转化成其它基团,再复转为酚羟基后慢慢消失。等离子处理的作用一方面可导致游离基或介稳基团的产生,另一方面又不断消除它们。提高处理功率或延长处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基团的形成,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反会适得其反。利用等离子处理产生的游离基可使碳纤维在参与乙烯基单体聚合时,产生接枝聚合分子链。  相似文献   

12.
利用等离子处理方法,在碳纤维表面引入羟基,由氧化还原反应引发丙烯酸、丙烯酰胺等单体的聚合,可产生厚达300nm的接枝层.通过FT-IR、XPS、SEM以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发现,碳纤维接枝后与等离子处理情况相反,强度及延伸率有明显增加,而模量却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 Ni-Al、Ni-Cu-Al和 Ni-L a-Al为催化剂 ,甲烷为碳源 ,在 773~ 10 2 3 K制备碳纳米管 ( CNTs) ,并通过 TEM和 XRD表征了 CNTs的部分性质 ,讨论了催化剂、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 CNTs形貌、结构和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催化剂在相同温度下制备的 CNTs的形貌和结构有很大差异。Ni-Al催化剂上生长的 CNTs倾向于碳纤维结构。Ni-Cu-Al催化剂上生长的 CNTs具有节状结构。Ni-La-Al催化剂上生长的 CNTs管腔较大、管径较均匀且石墨化程度最高。在 10 2 3 K下 ,各种催化剂的活性都是在反应初期较高 ,然后随反应时间降低。Ni-Al催化剂在 2 h后活性降低很快 ,在 5 h后完全失活。Ni-Cu-Al和 Ni-La-Al催化剂活性随时间降低较缓慢 ,最后分别在 10 h和 15 h后完全失活。各种催化剂上生长的CNTs的产率随反应温度变化而变化。Ni-Al、Ni-Cu-Al和 Ni-La-Al催化剂上制备的 CNTs分别在 92 3 K、973 K和高于 10 2 3K左右达到最高产率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简单制备碳纤维纳米圆盘电极的新方法.将微米级碳纤维经化学刻蚀后,通过多次电化学沉积电泳漆,加热烘烤;然后将完全绝缘的碳纤维电极塑封在聚丙烯膜中,打磨抛光后露出电极表面,制得碳纤维纳米圆盘电极.电化学实验表明电极的有效半径为几十到几百纳米.以制得的碳纤维纳米圆盘电极为基体,通过还原沉积金制备了纳米级超微金电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毛吸浸润法,研究了氧等离子及氩等离子处理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浸润特性的影响。发现了等离子处理可以使碳纤维表面对水的浸润性能大为改善,氧等离子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对在碳纤维表面预涂不饱和酸酐,经等离子处理可产生接枝的现象进行了验证,并发现接枝马来酸酐后浸润性能反而比原纤维有所下降。经等离子处理的纤维随其接触空气时间的延续,表面浸润性能不断退化,纤维对水的接触角呈曲折形式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纳米二苯甲酰甲烷钐配合物Sm(DBM)3,并以红外光谱(IR)、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FS)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在聚乙烯吡咯烷酮中呈纳米颗粒分散,分散尺度为20-35nm,其主要荧光发射峰的位置、强度、主峰的半高宽等与普通二苯甲酰甲烷钐配合物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以1,4-丁二醇为溶剂,利用溶剂热反应,在200~300℃的条件下,制备出了颗粒均匀、粒径小、无杂质的TiO2纳米粉体.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r,XRD)分析了样品的晶形及其与处理温度的关系,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了样品的形貌,用红外光谱仪研究了样品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8.
低温催化裂解烷烃法制备碳纳米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实验发现,甲烷可在较低温度(723K)下,在一种Ni催化剂上分解生成碳纳米管.透射电镜测试结果显示,通过此法制得的碳纤维几乎都具有管状结构.碳纳米管的外径,管长及产率明显地受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反应温度和原料气流速所支配.将所制得的产物浸泡在稀硝酸溶液中,溶去催化剂颗粒,经水洗,并于473K温度下烘干,可达到将碳纳米管产物与催化剂分离、纯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热分析技术对添加系列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催化剂后壳聚糖的热裂解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壳聚糖的起始分解温度、最大分解温度和终止分解温度,发现氧化钒,硝酸铜,硝酸镍等催化剂能明显加快壳聚糖的热裂解,降低其分解温度,是良好的壳聚糖热裂解制氢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赵亮亮 《科技资讯》2008,(36):14-15
由于传统的火焰燃烧法,可使空气中的氮转达化为NOx,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催化燃烧法被认为是控制和消除NOx,CO和未完全燃烧烃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而取代型六铝酸盐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催化剂,本文对广泛的几种甲烷燃烧催化材料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