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东 《长春大学学报》2013,(3):329-332,339
交通肇事逃逸历来是交通肇事罪中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不仅在刑法理论界存在分歧,而且司法实践与学界观点也有相当的距离,而交通肇事本身与行政管理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更加决定了其在责任的划分、逃逸的认定、事后逃逸等诸多问题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我国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交通肇事逃逸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尸体检验,可以帮助确认案件性质,确定死亡原因,为追究肇事逃逸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量刑依据,帮助确定嫌疑肇事车辆。该文根据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法律规定,结合文献资料,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尸体检验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中一类特殊问题。本文就“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应严格限制在过失范围之内的主张,阐述了“因逃逸致人死亡”属于结果加重犯的观点,并提出了如何适用法律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杨晓锋 《科技信息》2010,(24):I0330-I0330
本文通过对几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痕迹检验,发现运用整体分离痕迹鉴定法在认定肇事逃逸车辆时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青 《科技咨询导报》2011,(10):256-256
痕迹检验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勘查工作来确定案件性质,判断交通事故类型,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等.本课题通过对交通肇事案件中痕迹检验技术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总结出各种痕迹检验技术的作用与运用,能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直接简单的进行搜集,提取,分析,检验和鉴定,为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吴良培  韩凤 《科技信息》2009,(36):I0023-I0023,I0025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各要素具有自身的特点。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查缉途径一般有从肇事痕迹物证的检验、查证入手、从举报线索入手、从调查访问入手、从现场监控录像资料入手、从电子讯信息入手、从查控"阵地"入手、从协作入手等方面。选择查缉途径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和处理中,仍坚持传统的旧过失论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现处于主流地位的新过失论,以期正确处理交通事故;我们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不应承认所谓的共同过失犯罪、过失教唆犯以及监督过失。在人来人往的地点和时间,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遗弃罪的想像竞合;在人迹稀少的地点和时间,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均只需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刑即可。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逃逸在交通肇事罪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形,刑事立法规定有两种,而司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逃逸的类型,使其更加复杂。定罪情节的逃逸,是肇事行为构成犯罪的一个条件,没有逃逸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一解释超越立法规定,有越权之嫌;单纯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是逃逸行为构成犯罪后的一种从重处罚情节。  相似文献   

10.
轮胎印痕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侦破中的具体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现场的常见轮胎印痕作了分析,并探讨了轮胎印痕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侦破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学和经济学的方法, 从研究一般刑罚效益数学模型入手,建立了预防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刑罚效益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133条将三种不同性质的行为构建为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体系,显得不合理。200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后,对交通肇事罪不合理的处理结果更加明显。本文对交通肇事罪的两种加重处罚情节、逃逸行为和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等问题的认定,提出了新的观点,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3.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带有智能型犯罪的交通肇事案件如伪造现场、销毁证据,甚至移尸灭迹的案件明显增多,加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橡胶和轮胎物证、油斑物证、玻璃物证、人体微量物证等。明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的存在与分布,准确勘查、提取现场微量物证,正确运用检验技术,能准确分析交通肇事案件的始发过程,确定事故责任;能识破案件真伪,为准确定案、及时破案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材料;能为法庭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韩娟 《洛阳大学学报》2002,17(3):103-105
近年来,在处理交通肇事案时,我们常常为如何对交通肇事者的事后逃逸行为的定性产生分岐.虽然有关的司法解释对此已作了规定,但是由于司法实践中情况千变万化,总是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事物的原有认识,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创新科技》2007,(10):62-62
<正>项目简介通过建立卡口监控和超速布控系统,实现对公路上监控区域内通行的车辆进行实时监视、抓拍、识别、报警、记录保存车辆通行的信息和车流量数据并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为公安部门打击盗抢和黑名单机动车犯罪、查缉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分析交通状况、加强治安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交通肇事被害人救助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理论界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刑事被害人救助经验,开始探索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构建,司法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更是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交通肇事被害人救助专项机构设置、专项资金来源、重视对交通肇事被害人精神救助三个方面,对交通肇事案件中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机制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7.
随着道路交通的发达,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汽车保有数量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每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只增不减,居高不下。人作为交通的主要要素之一,在交通事故中极有可能受伤甚至死亡,因此,人体衣着上的痕迹是弄清交通事故形成过程、确定交通事故肇事车辆的重要物证。轮胎印痕是交通事故中人体衣着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痕迹,通过对衣着上的轮胎花纹与嫌疑肇事车辆的轮胎花纹进行检验,即可确认嫌疑车辆是否肇事车辆,为划分事故责任、锁定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指使人和肇事者的主观罪过既存在有故意也存在有过失。在四种情行中两者都可能构成共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指使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且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是过失。而传统的共犯理论认为共犯是故意犯罪。由此,理论界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之间无疑产生分歧。运用"行为理论"或许能更好地解读共犯的主观罪过。  相似文献   

19.
刘艳秋  龚荣 《科技信息》2011,(6):411-413
在二维受限环境中,研究多机器人对移动目标的协作围捕问题,结合追捕者与逃逸者的相对位姿,对多机器人围捕的初始状态条件进行划分,针对多机器人群体规模、速度、成功围捕条件进行讨论,并对目标机器人的逃逸策略和围捕机器人的围捕策略进行协调性动态调整,提出了采用夹角最大原则的逃逸策略,确定了迎面对角阻截与虚拟势点相结合的围捕策略。课题对分别将新提出的逃逸策略和围捕策略与原有逃逸策略和围捕策略相比较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动态调整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探讨捕食者追捕和食饵逃逸两种行为对共位捕食系统中物种共存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者追捕能够扩大物种共存区域,但食饵逃逸能否提高共位捕食系统中物种的共存取决于两物种竞争与捕食能力的相互权衡关系.在捕食者占绝对优势以及竞争与捕食之间存在弱权衡关系时,食饵逃逸能够促进两物种的共存;而在食饵占有绝对优势以及两物种间强权衡关系时,食饵逃逸则使得物种共存变得更加困难.另外,模拟结果显示,捕食者追捕与食饵逃逸对物种共存与种群密度产生不对称性效应:捕食者追捕对系统产生的影响较食饵逃逸行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