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绵阳市境现代地貌是绵阳地质构造单元发展、演化的产物。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和受到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印支运动脱离海侵,奠定地貌发育的轮廓基础;燕山运动结束沉积历史,造就地貌雏型;喜马拉雅山运动构造发生根本性变革,地貌格局定型;新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步入新阶段,地貌向现代地貌景观迈进。  相似文献   

2.
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西部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并分析了这三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和发育过程.作者认为,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地貌,决定了四川地貌的宏观格局.  相似文献   

3.
山东断块地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境内网格状断裂发育,将山东地质体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断块。可以根据断块活动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反映的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为二级断块地貌系统。Ⅰ级断块地貌具有较大差异,并具有不同的地貌发育史。Ⅱ级断块由于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方式不同面具有不同的构造地貌特征。断块地貌对地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一条河流,由于天山的隆升,在天山北麓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层,这一构造格局控制着玛纳斯河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根据野外调查,玛纳斯河流域地貌由南向北横穿流域内的5个地貌带,即山地地貌带,山前褶皱低山丘陵带,串珠状冲积扇带,平原曲流带,玛纳斯河尾闾沙漠、湖泊带.同时玛纳斯河在不同地貌带塑造出了不同的河谷地貌.流域内新构造活动比较显著,表现为近东西向的活动褶皱与活动逆断裂,而且构造对地貌发育有明显控制作用,如山前褶皱丘陵形态为南翼缓,北翼陡,河流阶地发生拱曲和错断变形,冲积扇串珠状发育等.  相似文献   

5.
湖北经历过几次重要的海陆变迁和造山运动后,到晚第三纪时,逐渐形成了近代地貌的雏形.其后的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湖北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而且奠定了湖北湿地演化的地质地貌基础.主要表现为:新构造运动在湖北省境通过断块差异的升降运动、掀斜运动和坳折沉降运动几种运动类型,不仅控制着湖泊湿地的形成与兴衰、河流湿地的变迁,而且为亚高山湿地和库塘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区域构造运动以块断差异运动为特征。在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基础岩体持续经受拉裂、滑落和翘倾活动,形成箕状断陷。基础断块的构造格局是半地垒和半地堑相间。与基础断块构造格局相适应,早第三纪凹陷盆地也具隆凹相间的格局。不对称的箕状凹陷就是独立的盆地构造单元、沉积单元和生油单元。渤海湾盆地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指不同构造层、多个含油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在时间上的叠加和在空间上的复合。本文对此概括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基础层和盖层;(2)基础断裂和盖层断裂;(3)基础构造和盖层构造;(4)断裂构造岩相带。  相似文献   

7.
崆峒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界的过渡区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区内整体呈现为断块差异抬升,夷平面及河流阶地发育,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阶段性及不均匀性.文章对崆峒山地区新构造特征、层状地貌、地貌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针对新构造运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  相似文献   

8.
山东鲁山山地地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鲁山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断块构造中一低山地,作者对该断块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山地中的水系及河谷良、山地的层状地貌结构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将山区划分了七种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卫片目视判读,对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下游盆地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凹陷地带的构造背景下,使本区具有较活动的内营力性质;差异性断块构造和斤降运动控制了本区的地貌格局。温带干旱荒漠条件决定了本区地貌外营力以干燥风化剥蚀、流水作用和风的作用为主。盆地地貌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对称带状分布特点。盆地现代地貌主要是晚第三纪以来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冰后期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在总的干旱背景下干湿交替的特点。“丝路”的兴衰与气候的冷暖、干湿交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水系发育特征是对新构造运动的敏感响应,是研究新构造活动过程的良好载体.澧水地质构造背景独特,其水系展布特征研究可为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其河流演变是提供有力的证据.本研究利用DEM和Arcgis软件,获取了澧水源头水系和河流地貌参数,定量分析了流域水系分异发育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澧水源头北岸的水系参数均较南岸高,呈明显不对称性.水系发育受新构造运动强度和性质的影响,区域自西北向的掀斜隆升和流域南侧的断块抬升是造成澧水南北两侧水系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干流在沿断裂发育的过程中缓慢的逆扭错动,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11.
晚新生代元谋盆地演化与河谷发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元谋盆地是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与云南高原隆起过程中形成的众多断陷盆地之一,流经元度盆地的龙川江和金沙江。其河谷发育与盆地演化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元谋盆地及其邻区的层次地貌与相关沉积的分析研究,认为,始新世晚期 ̄中新世晚期是夷平面形成时期,中新世晚期 ̄3.40MaBP前后是第一级剥蚀面形成时期;元谋盆地形成于3.40MaBP前后第一级剥蚀面解体过程中,其后盆地经历了3.40 ̄1.78MaBP的古湖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以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指出塔里木板块南缘由拉张背景转变为挤压,大地构造运动造成的东西向坳隆相间的古地形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柯坪塔格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发育史.结合沉积相的精细解释,将柯坪塔格组划分为潮坪-陆棚-潮坪三个沉积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组沉积格局与沉积演化的剖析,试图为巴楚组有利储集砂体和储盖组合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根据穿时普遍性原理认为巴楚组的东河砂岩段和下泥岩段为全盆地范围内穿时的岩石地层单元,生屑灰岩段可视为良好的时间-岩性标志层。以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指出塔里木盆地包含了克拉通边缘拗陷和克拉通内拗陷两个原型盆地,大地构造运动造成的西低东高的古地形以及自西向东的渐进式海侵,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巴楚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发育史。结合沉积相的精细解释,将巴楚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演化阶段:初期为初始海侵沉积阶段,早期是碎屑滨岸—陆棚发育阶段,中期主要为浅海碎屑陆棚发育阶段,晚期以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阶段为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的过程,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深化的方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较深入地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了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的演变,研究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河道变迁,提出了黄土高原的侵蚀期,得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历史、侵蚀速率.今后的研究应应用现代研究手段,以长时段、短周期、高分辨的研究为研究深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芙蓉峡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具独特地貌景观的山区河段-狭窄的河床、陡峭的谷坡和宽广的阶地.本文从地貌、沉积、年代和构造四方面对导致该景观的地貌事件,从事件过程、事件发生时间和事件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正是由于芳村溪袭夺了金源溪上游及所引发的河流强烈下切,才形成了芙蓉峡段这种地貌景观;这次河流袭夺发生的年代估计在52.38~33.6 ka B.P.期间,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区域一NE向断裂在这期间的一次强烈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通过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大量的岩心和薄片的观察鉴定以及对地震剖面资料的精细解释,进而探讨珠江组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特征与地震响应特征.珠江口盆地(东部)碳酸盐岩由于古地貌及海侵时间的差异性,珠江组沉积序列,特别是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厚度及发育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带发育齐全,包括: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其台地前缘斜坡3类沉积相.碳酸盐台地的地震相特征突出,易于识别.  相似文献   

17.
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伊犁盆地侏罗系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有机岩石学及地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八道湾煤中镜质组、壳质组含量远远高于西山窑组;反映生烃性能的有机地化指标也优于西山窑组.认为八道湾组煤属较好的煤成烃源岩,而西山窑组煤相对为较差的烃源岩.八道湾组虽然富含有利生烃组分,但由于成熟度偏低,煤系地层中砂岩比例较高,不易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山风景地貌的成因分析,说明了新构造运动奠定了黄山风景地貌的基础,控制了黄山风景地貌的发育,并对黄山风景地貌成因中的岩性作了新意阐述,提出了新构造运动地学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修河流域1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分析了2000、2010、2019年修河流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农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生态3个子系统选取了13个指标因子,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选取了22个指标因子,对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形成 “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格局; 2)2000—2019年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上游和中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3)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处于磨合阶段,状态较好,呈现增长态势; 4)修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与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从空间格局上看,受自然、区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修河流域生态本底较好,中游和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明显优于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石羊河流域水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的新兴学科,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水资源综合治理措施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环境危机的分析,指出导致环境危机的伦理学根源,并提出石羊河流域环境伦理建设的目标及其实现该目标所需考虑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