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研究表明,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各有不同的波长和穿透性,它们对人的皮肤有不同的伤害作用。因此,人们都应该注意皮肤的防晒问题,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相似文献   

2.
气象与生活     
远涉 《科技潮》2002,(9):34-35
天气与美容气象因素对美容的影响不可低估。若能随天气和季节的不同变化科学地掌握美容方法,那么,风采和潇洒将与您为伍。人们认为,随着青春渐逝,皮肤会自然松驰,皱纹便不期而至。其实并非如此。美国皮肤病学专家格力迈认为:皮肤的干燥、皱纹、雀斑、良性瘤等,都是由环境影响所致,实际上与年龄并无太大关系。对皮肤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阳光、风和气温,尤其是阳光最严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使皮肤过早地衰老和干皱,而且也是色素斑的催生剂。正因如此,40岁的澳大利亚妇女看上去和60岁的英国妇女相差无几。而有雀斑者,则夏季加重,颜色变深,数目增多,冬季减弱。英国皮肤病专家曾耗费4年时间,以相当剂量如阳光中紫外线一样的紫外光照射无毛的老鼠,也证明了紫外光照射很快使老鼠的皮肤起皱和苍老。此外,秋冬气候干燥,风沙多,皮肤易裂,沐浴少,皮肤也易“藏垢纳污”,甚至引起皮肤病。  相似文献   

3.
选取几种典型天气,对几种主要入射方式下“智能镜面”将太阳辐射定向反射进入建筑室内的照度、紫外线辐射强度和眩光情况进行实测及比较.结果表明:采取不同入射方式改善建筑室内的天然采光效果是可行的.入射俯仰角不佳会产生严重的眩光,但采取侧后方入射方式时,眩光得到改善;而采取水平入射时,其反射光的照度及紫外线辐射强度较高.此外,在大气能见度高的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的入射率较高、强度较大;而在多云及阴天的天气条件下,紫外线入射率较高,但绝对值较小.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地区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过程为研究背景,在分析太阳辐射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平衡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对4种不同朝向围护结构冬季和夏季外表面温度和太阳辐射全天净得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屋顶、东墙和西墙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有利于降低建筑夏季供冷能耗,提高南墙外表面吸收系数能明显降低冬季供暖能耗;南墙采用吸收系数较高的粉刷材料将有利于降低供热供冷总能耗和外饰面造价,除南墙外其他朝向外表面应选用吸收系数较低的反射隔热涂料,且其经济性与建筑高度和窗墙比有关.  相似文献   

5.
《少儿科技》2009,(1):86-86
科学家发现,一周吃3次鱼可保护皮肤免受太阳光紫外线的损害。长期吃鱼,可以为人们提供类似于防晒霜的自然保护,使皮肤增白。一批志愿者在3个月内按照研究人员的要求吃鱼。结果发现,他们抵抗有害紫外线的能力提高了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广西科学》2004,11(4):342-342
在地球上有保护作用的氧气在大气层中积累了足够多之前,DNA必须对紫外线引起的结构性破坏有极强的抵抗力,才能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的古老地球上存活。但是,研究人员在研究这种坚韧性上一直面临一些困难,因为DNA的结构是如此之复杂。  相似文献   

7.
太阳辐射是最基本气象学资源,并对光合作用提供了积极的辐射能源,强烈地影响着气候,并为蒸发作用提供能量。这意味着太阳辐射给气候的变化传播能量。太阳辐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细节如对气象、水文、农业、白天所需的日光,太阳能的利用进行数据估计至关重要。因此,太阳辐射对不同特定区域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农业、气象和水文具有实质的影响。文章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地理等特征,阐述太阳辐射对气候的重要作用和人们在户外(太阳底下)作业时,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紫外线的世界里,但是这些看不见的光线究竟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它们只影响我们的皮肤吗?臭氧层空洞与近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气温上升有关系吗?本刊就这些问题对气象学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生成,除此之外,皮肤变黑还有多种原因。搓澡有些人洗澡时喜欢用力揉搓皮肤,希望洗得更干净一些,殊不知用力过大或反复进行揉搓;对皮肤是一种损害,时间长了可导致皮肤变黑。  相似文献   

10.
防晒详解     
紫外线是皮肤外因性老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皮肤对紫外线的光生物学反应,表现为炎症、修复和防护反应三步。紫外线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产生组胺、5-羟色胺、内皮素等物质,导致色素沉着和炎症反应,加重黄褐斑和雀斑。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之下,可引起皮肤细胞损伤和胶原破坏,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皱纹甚至皮肤癌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量太阳能电池的内部低频噪声,可以快速、无损地实现太阳能电池的可靠性筛选分类。提出基于马氏距离的筛选方法分析噪声数据,进而得到全频段的噪声筛选判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和基于个别频率点的噪声分类方法相比,马氏距离筛选方法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太阳能电池的整体低频噪声水平,不仅可以剔除1/f噪声大的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剔除G-R(genera-tion-recombination)噪声和爆裂噪声大的太阳能电池,因此能将一批太阳能电池进行更为准确、精细的可靠性分类。  相似文献   

12.
小型海水太阳池实验及考虑浊度的温度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2.8 m×2.3 m×0.8 m小型太阳池,以卤水和溶解粗盐的海水灌注太阳池各层,进行了持续的池内温度和地表太阳辐射强度的测量.根据测定的气温和太阳辐射强度数据,考虑侧壁阴影部分对散射辐射的吸收,针对本太阳池进行了温度分布的逐时变化数值模拟.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和计算值吻合较好,保温性能较好的小型海水太阳池升温较快,适于在温度较高的月份用于供热.  相似文献   

13.
丁婷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1):8406-8410,8433
定日镜在接受和反射太阳辐射能至吸热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损失。不正当的聚光镜场布置方案将引起过量的损失,其余弦损失所占的比例最大。因而有必要对定日镜处于不同坐标位置的余弦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中余弦效率的数学模型。其次通过对阴影和阻挡损失——聚光场密度的折衷考虑,选择规则且灵活的放射状交错排列方式,得到圆形聚光镜场。最后在圆形镜场中对夏至日不同时间的余弦效率进行仿真,并从仿真结果中得到一些结论。基于这些结论,可重新定义定日镜的布置方案和检修策略,以便于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降低其成本。  相似文献   

14.
针对空气中臭氧含量增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均产生较大影响,而低空大气中臭氧污染日益恶化这一问题,就空气中臭氧含量提出部分线性模型。研究其与相关气象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每日最高温度、太阳辐射和风速,并结合核方法和自助法得到臭氧含量均值估计和重要分位数估计,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测提供部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空气中臭氧含量与每日最高温度和风速线性相关,与太阳辐射非线性相关,且回归估计函数随太阳辐射整体呈"S"型增长,臭氧含量均值为70. 58 ppb,它的10%、25%、50%、75%和90%分位数分别为42. 98 ppb、58. 64 ppb、71. 84 ppb、85. 49 ppb和96. 30 ppb。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新型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依据蓄电池的自维持时间和最短恢复时间,对太阳能电池与蓄电池的容量进行研究.以ATMEGA8单片机为控制芯片,研究了包括蓄电池过充与过放保护、多挡时控等功能的新型数控太阳能路灯控制系统的软件、硬件实现方法,并对现有LED驱动电路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变换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卷烟烟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及与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吸烟与健康”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控烟已是大势所趋;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具有吸烟的嗜好,无法做到不吸烟,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吸一些对人体危害轻、安全性强的烟,因此,研究卷烟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并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化学物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论述了卷烟烟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并论述了这些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安全卷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光伏(PV)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十分广泛,但还缺乏其在不同区域的资源利用潜力分析.建立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潜力评估方法,通过搭建实验台研究3种常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转换效率和环境参数的关系,并拟合出光伏效率方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我国各地太阳能辐射强度频数和发电潜力空间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单晶硅组件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高达200kWh/(m2·a)以上,适宜发展PV系统,而西南地区仅约130kWh/(m2·a),可以为各地发展太阳能和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实测数据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及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橘园与花生地土壤温湿度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橘园、花生地土壤湿度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不同深度的变化幅度各有不同;2土壤湿度除了受降水因子影响外,在未降水时段内还受气温、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因子的控制;3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加深,其季节变化趋势越来越平缓。在一天内,不同土层变化幅度以及出现极值的时间均不同,橘园出现极值的时间比花生地晚半到1 h;4影响土壤温度的环境因子有气温、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其中太阳辐射对花生地土壤温度的影响更大,且土壤表层最易受到气温、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Using the data measured by energetic particle detector on board CBERS-01 and -02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statistics was made to show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MeV electrons and protons along a solar synchronous orbit at an altitude of 780 km. This height is in the bottom region of the Earth's radiation belts. Detectors are inside the satellite cabinet and such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particle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side a satellite has seldom conducted so far. After a proper and careful treatment,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data inside satellite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outside. Be-sides the agreement of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etic electrons and protons with similar observations from other satellites, attention is particularly paid to the disturbed conditions. Variations of particle flux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solar proton events, in general, electron fluxes of outer belt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Dst index after three days' delay while the electron injection occurred almost at the same day during great magnetic storms. It is confirmed that both energetic electrons and protons appear in the Polar Cap region only after the solar proton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