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保护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形态,被称为代表我国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基因.针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主要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在青海非遗保护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以及青海非遗保护中采用的主要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了资源数字化采集的标准,构造了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了系统的技术路线,描述了应用系统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本目的是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资源,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的公共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有限,"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少得可怜。优化"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审批,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适度增加"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福建省南平市的良好举措值得借鉴。"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生产性保护需要用工匠精神引领管理运营、食材用料、匠心制作、雅致营销和资金支撑,南平市的"蛋满灌"是"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谋发展、匠心经营的优质案例。  相似文献   

5.
福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日渐紧迫和艰巨.对此,在分析福建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提出用标准化保护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阐述这一方法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围栏式"非遗标准化模型论证了标准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方法研究,构建了"点三角"模型和"圈—轴"模型.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4,(4):51-5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主体、客体、内容、期限等进行必要的扩张和创新,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值得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珠算"申遗"成功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30项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8年,珠算就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加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并未成功。此后,中国珠算协会数次修改申报材料,历经多年努力,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的统计、整理,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特点与分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意义及特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措施,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与对策,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的深化和定义,国内研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价值、功能、保护的原则和措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元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最基本特征.决定着“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和开发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产品庸俗化、伪民俗泛滥、遗产资源缺乏深度挖掘等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运作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否真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归纳总结出五种典型运作模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2003年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包含"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内涵的非物质文化"更新"理念是处理当前"非遗"问题的新理论方法。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从2006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因其丰富的资源以及多样的形式逐渐被发现、被重视。作为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不仅仅代表着华夏儿女独特的审美观,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一种具体体现,展示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勃勃生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的研究在当代有了新的价值意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以吉林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现状,对实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的具体途径作出了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传承人的选拔将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避免用"保护主体"取代"传承主体"。各级政府部门、学界、商界、新闻媒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主要职责是利用自己的行政、学术、资金、传播等优势,在政策、法律、学术以及资金等层面,扶持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制定正确的政策是调动民间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民间社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面临濒危状况,如不抢救,即将消失。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非常严峻的实际,该文通过展开相关研究,并运用媒体技术手段实际拍摄制作了纪录片,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四川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有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处于濒危的状态.为进一步有效保护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巴蜀文化的精髓,在发展四川的特色旅游的同时,对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来保护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下,本文试图通过提炼剪纸技艺中的镂空工艺应用在织绣包装设计上,将一"硬"一"软"、一"刚"一"柔"进行有机的结合,既保存中华织绣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独特镂空技巧与魅力.对织绣商品的流通、销售有积极推动作用,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风格上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对我国对各类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通过分析比较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图书馆应当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与其他文化机构携手共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与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对其展览与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活态性""整体性"等特点以及多样的种类、表现形式,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带来了深刻挑战。本文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厅为例,剖析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的理念、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