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继承了《诗经》、汉魏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着眼于诗歌的教化性、实用性和现实性,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发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从整体来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并不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尤其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他的大部分作品以闲逸隐居和感伤为主调,表现出消极的倾向,也体现了道家追求达观和超脱现实的虚无主义倾向。如果说白居易积极反映现实的作品以其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话,那么他漠视现实、超脱现实的文学作品则是以审美主义、艺术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本稿着眼于白居易参与现实和超脱现实的两种处世哲学,探讨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和审美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李觏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坚持儒家传统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他推崇韩柳文章李杜诗,批评西昆体之流弊,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者持论相同,立场一致,指出了宋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李觏是一个履行修正、学风严谨的学者。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建树和贡献,大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从倡立自主人格观入手,分析论证了个体主义的功利观、人生观、幸福观和民主政治观,从而较完整地构建了他的个体主义思想。陈独秀所提倡和宣扬的个体观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历史主题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五四”新文化人士清理和批判封建传统文化,树立健全的个体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所谓邓小平的农业现,就是指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业的基本看法。认真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的农业观,对引起人们对农业的重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基本观点邓小平一向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善于总结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他对农业的大量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窥见他对农业的看法,把握他的农业观。1.现状观──农业还没有真正过关。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养活了世界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由于各种政治的和自然的原因,农业又确实走了一段较长的弯路,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邓小平…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21,(1):93-98
作为一个游走于主流与边缘之间的知识精英,林语堂反对白话文运动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割裂的做法,主张将白话文与新文学在现代文学观念的观照下合而为一。他所提出的契合其文学主张的语录体和性灵说,实际上却是其在文化与政治的交错论述下却走向自身的反面的体现。考察林语堂对白话文运动的观点变化,可了解白话文运动中语言与文学既合且分、文化与政治相互纠葛的复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文濡简论     
王文濡(字均卿),生活于清末民初,是大变革时代中一个"半新半旧、不新不旧"的人物.他一生从事文学编辑事业,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近代文学学术史不应将他遗忘.他编辑的《香艳丛书》因为立足于传统的广义文学观,所收文章样式与内容均相当丰富.全书贯穿了对妇女应持怜爱欣赏态度的观点,这种妇女观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章颖 《漳州师院学报》2008,22(1):154-161
多数的评论家都认为许地山早期的散文与小说创作浸淫着佛教的观念与思想,其实这一时期的许地山尚未开始佛教、道教的专门研究,《空山灵雨》与《缀网劳蛛》并未体现圆满究竟的佛学佛理。在这一创作时节,许地山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并接纳着佛教“生本不乐”的苦空观,并借用佛家词汇传达其“劳蛛缀网”的人生观。他对佛教采用的仅仅是社会生活态度层面上的理解和文学审美情感上的价值取舍。  相似文献   

8.
“少中”同人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化为马克思主义派和国家主义派,政治观的不同导致教育观的歧异:教育与政治,谁先行?教育救国还是教育复国?以及民族性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认同“为艺术而从事艺术”的口号,并强调艺术是自由的“游戏”,表现了他以美学意义为艺术之魂的文学本质观。其创作论──“性灵”说的精髓在于:以文学须独创为理论基石,以作家与作品关系为切入视角,阐明唯有作家的独特个性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林氏视野宽广,能摘取并融合中西之璧为我所用,此为他建构诗学话语的方法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诗集传》中为数不少的以地域释风名、以地理释诗风、以地理释习俗、以地理释经济、以地理文化解讲诗意和以地域明教化、观风俗的作法,给人明晰的地域感觉。朱熹认为造成文学地域性的因素有地理、政治教化、种族传统乃至经济。他认为地域土质影响人之情性,而人之情性又影响诗歌、音乐的风格,诗歌、音乐的风格再影响到它的读者。这种解读《诗经》时的地域意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本于历史传统、时代风习与文本特性。朱熹所运用的自觉的地域分析方法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要编写具有时代水平的文学史,我以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解决文学史观的问题。而文学史观的确立又依赖于文学观念的更新。确切地讲,文学史并不是学者们写出来的,而是文学本身历史发展的轨迹,它是由无数的作家作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形成的历史系列,是客观存在的。文学史家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这个系列,而是通过描述去阐释这一系列发生发展的规律。文学史乃是一门关于文学发展的历史阐释学。正因为如此,站在不同的时代,从从不同的文学观念出发,不同的人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文学史来。而文学研究的进步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基干…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大变法是北宋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变法中心人物的王安石,其诗歌创作深受这一事件影响。从变法初期的思考和准备,新法推行时的自信和坚定,到新法受挫时的坚持与纠结,变法变异时的悲愤与超脱,时事变易,心态不同,在他的诗作中留下了分明的轨迹。通过熙宁变法与王安石诗歌创作关系的个案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王安石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可以更加具体、深刻地认识到宋代文人政治对于宋代文学发展提供的独特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蔡邕是东汉末的文学家,他对秦汉时期的部分文体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不仅反映出他重视政治、教化的文学思想,还表明他对文学自身规律、特征的有意识探讨,这也正是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关键.他认为书画辞赋的功能是抒情、娱乐、审美的,这一思想又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实践中.由此可知蔡邕的文学思想上承两汉下开魏晋,既预示着新的方向,又显示了正统儒学的强大惯性.  相似文献   

14.
吴晓铃先生是著名的古代小说和古代戏曲研究专家,他发表文章较早,成名比较早,所以,自五四时代即已开始小说、戏曲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中,既有他的老师,也有他的朋友。他博学多才,还是著名的印度文学研究家。我在大学时代就读过他研究戏曲的文章。我到文学研究所工作的次年,即1956年,吴先生由语言所调来文学所,我才有幸识荆,自此以后,受到他很多教诲,得到他很多帮助,真是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5.
出生苗栗的客家人丘逢甲,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早期台湾文坛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他一生所著作之作品中,有许多台湾之在地书写,展现出传统客家人关心本土之文化意识,及重视文教、热爱乡土之情怀。丘逢甲幼年与青年时期,即关心台湾之民生经济、风土民情,他书写了大量有关台湾土地民情的诗词等文学作品,留给台湾人丰富的文学篇章。本文旨在以客家文学先驱丘逢甲为例,分析与介绍其台湾书写之文学作品,并论述其作品中所蕴含之客家文化内涵与意义,并认识丘逢甲之台湾书写作品是中国文学重要的资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从其自沉以后至今,一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由于王国维的重大学术成就,人们很容易将他看成是一个醉心学术研究,并不关心政治的人,其实不然,王也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从当时的政治背景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超然于政治之外,王国维生活在清末民初社会,他的自沉原因,应置于民国社会的背景下来考察,从其对民国社会的心理心态和政治态度来探寻,更容易得出合理的结论。他的死其根本原因是民国“世变”的结果,是学术与政治碰撞的恶果,是他对清朝复辟失败的绝望和对民国初年社会现实的忧惧等多重因素聚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陆游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博大而纷繁的地理意象世界。具体来说,有地名意象、地形意象、地图意象三个层次。地名意象,一端连接着个人功名,一端连接着偏安王朝的文化怀乡。地名意象以回忆、梦想,甚至是白日梦等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地形意象则通过迁都观、军事观得以表达;地图意象则折射了陆游的王朝地理情怀。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陆游的地理意象传达了南宋王朝的政治隐喻,也从而印证了空间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权力的伴生物这一后现代地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范围中一朵新生的奇葩,她以秀艳统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使得翻过了盛唐这座文学高峰之后的封建社会后期诗歌黯然失色,尤其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宋词,已被后人视为与“唐诗”、“元曲”鼎足而立的“一代文学”的代表和典范。比较而言,唐宋词比正统诗文具有更为强烈更为浓郁更为鲜明的审美特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受儒家“诗言志”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正统诗歌比较注重“比兴”、“美刺”、“讽谕”和‘高托”,追求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教化作用,这样也就相应地一定程度地…  相似文献   

19.
《漳州师院学报》2021,(1):99-103
形成以政治文化视角研究九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论述纲要,发现中国九十年代文学在政治文化语境影响下形成的更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九十年代文学向商业化倾斜过程中"躲避崇高"的叙事面向及其得失,从中发现作家在塑造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学形象时,彰显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原有文学生产模式的反思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鲁迅坚决主张“别求新声于异邦”,坚决奉行“拿来主义”,然而鲁迅对西方文学的“拿来主义”并非全盘西化、生搬硬套,而是按熙为我所用的原则,融合为自己的血肉,使中国文学既是现代化的,又是民族化的。这鲜明地表现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之中,《阿Q正传》则是其突出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