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梳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面临主要问题,解析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化及其耦合特征,探讨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和“土”字样带。通过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智能化模拟、高质量发展情景分析,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结构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及其驱动机制,为全面构建黄河流域资源能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山地研究现状和相关学科发展,提出山地系统科学概念、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建立山地系统科学的框架.山地系统科学,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3S”集成等新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支撑,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动态过程和耦合关系等多维度入手,对山地系统的动态过程、演变规律、形成机制、耦合关系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从时间序列上,重点研究不同时期自然及人为作用下山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与山地资源灾害的时空响应机理,辨识环境演变与资源灾害过程的驱动力,揭示山地环境演变过程和山地灾害的成因机理;从空间结构上,开展山地系统结构、功能及成山过程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山地环境、资源与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山地环境和灾害问题,建立评价和区划指标体系,研究山地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以及生态经济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地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人——山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理论和技术措施,推进山地可持续发展.鉴于研究对象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山地系统科学必须把许多相关理论熔合出自身理论体系,形成统一观点和普适方法,同时为西部大开发和贫困山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水文情势变化直接影响到地表生态的格局与过程,是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关键因素.针对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评述了其生态水文研究的主要进展: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识别,变化环境条件下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水文响应,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规律,以及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模拟4个方面.总体而言,随着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目前研究已经从单一关注地下水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过渡到多要素耦合驱动、多时空过程相互影响的研究阶段,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二者与地表生态的交互作用纳入到统一的研究框架中.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与方向包括: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识别与演变机制研究;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类及其空间绘图;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规律;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要素与过程综合模拟.上述研究的开展将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切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服务业竞争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以区域为背景研究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并讨论其时空演变,对于把握区域经济增长前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规模、结构、绩效、氛围4个方面建立了长三角经济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00、2005和2010年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计算了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服务业竞争力时空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发现长三角经济区城市服务业还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其空间分布呈现“一核两带多层次”相互匹配的空间等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长三角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国家提出了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中长期规划目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是我国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科学和高效地控制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从200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该科技重大专项以我国重点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了“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技术与综合示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战略与政策研究”等6个主题,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3个五年计划开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生态维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借助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内涵的描述,提出了旅游生态位,构建了影响旅游地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运用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量方法,选用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个维度,共17个指标,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依据综合生态位的宽度把河南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更为直观地理解河南省的旅游发展、竞争、合作规律和一般的特征,发现各个地市旅游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以优化河南省旅游发展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TOPSIS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2011—2020年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体现为先上升到后下降,在2014年左右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达到峰值?空间演变上脆弱性主要与区位相关性强,相邻城市之间脆弱度会发生裙带关系继而相互影响,高脆弱度城市串联在一起出现“集聚”现象.提出了三点降低东北城市脆弱性的建议,包括建立“绿色城市”“缓冲型城市”“综合性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态处理系统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将可拓学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对固体废弃物生态处理系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中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度量、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的可拓方法等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态健康可拓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填埋工艺生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突变理论是研究客观事物过程由渐变引起突变的一种有效的新兴系统理论与方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方法的接近程度,用来评价生态系统恢复状况.针对生态恢复演变过程的突变特征建立了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运用ENVI4.2、ArcGIS9.2、MATLAB7.0等3S技术平台对长汀县朱溪小流域生态恢复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朱溪小流域生态恢复总体较好,80%的流失区都可恢复到Ⅲ级以上(含Ⅲ级);(2)对长汀朱溪小流域生态恢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盖度;(3)突变级数法和生态恢复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采用了突变级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不仅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也反映了南方红壤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演变过程的突变特征,更为科学地揭示了生态系统恢复变化过程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中国人从饥饿状态到吃上饭,进而发展到吃饱饭,现在已经逐步进入到吃好饭(质量和安全)、吃健康(功能食品)的阶段。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简单回顾和对我国常规农业的分析,结合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的理论的探讨,指出目前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的限制因素。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技术体系最优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目标,通过建立生态有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技术特点鲜明的"特石"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的试验与示范基地,提出新型产业模式,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充分体现了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以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度的人工化,不稳定的景观格局是城乡交错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区位因素、交错带与城市建成区的“共振效应”过于缓慢及城市系统发展的等级性制约因素是影响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认识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的发展演变,可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岸开放带的纽带,其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湘江流域分布有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和534个建制镇,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处于极化阶段,点轴走廊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轴线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为了实现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采取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并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构建"一区三圈四轴"的开放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产业组合的空间结构、人力资源组合的空间结构及景观组合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企业网络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微观基础,价格机制是形成和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力量。数字城市的企业网络与空间结构有新特点,数字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方向和路径存在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生态城市发展评价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全球生态城市相关研究成果,拟定台湾地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架构分为环境、社会、经济等3个层面。其中,环境层面包括了城市绿化、城市环境、环境治理等3部分;社会层面则包括人口结构、居住适宜性、社会保障、资源条件、文化教育等5部分;经济层面则包括产业结构与生产效益两部分。在案例研究中,选择台湾地区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进行比较,结果可知4个城市中以台北市的各项发展现况较接近生态城市指标的理想值。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经济、城市体系与服务、城市管治"为框架,构建弹性城市评价体系.通过文献统计,获得指标因子群,将明显不符合我国国情和统计制度的指标剔除.通过频度分析,进行指标同类合并,并利用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进行指标的评选,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这些指标按照其关联和隶属关系构建成4个准则层、多个领域和因子层的三级层次结构,通过专家打分对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两两打分,最终得出各级指标的排序权重,为弹性城市的实证评价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资源型城市“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回归分析等,对中国104个资源型城市2001—2017年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资源型城市“三生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是发展速率仍较慢;2)在空间变化上呈现“西南地区波动幅度较小、西北地区上升较快、华东地区零散波动、华北和东北起伏最大”的分布特征;3)经济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科技、社会保障、教育与节能环保等要素投入增加对耦合协调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工业发展、空间扩张与单位GDP能耗上升对耦合协调起到显著制约.资源型城市今后应该:加快打破传统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替代产业,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强社会保障、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选择高效和集约的发展方式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从技术层面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减弱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城市化与循环经济--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环境承载力是人类可安全施加给环境的最大“荷载”量,其关键问题是某一特定数量的人口需要多大面积的生产性土地来支撑.城市是人类消费物质、能源最强烈的节点和全球生态系统压力最大的“生态黑洞”和“熵黑洞”,城市自身无法实现可持续,但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生态足迹概念模型从人类需求占用角度为评估人类对环境系统的承载压力及环境可持续状态提供了较好的测量方法.通过上海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计算及变化分析,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讨论了城市化及生态退化的关系,分析了生态足迹贸易对环境的作用,指出了城市对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地位.当前的城市化必须摒弃过度扩张的发展模式;杜绝奢侈消费,重新考虑现行经济增长政策的隐性成本;开展清洁生产,充分综合利用好现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及对其支撑区域的生态压力,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3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城市创新行为作为门槛,验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仍呈现"倒U型"关系,且存在基于城市创新行为的单门槛非线性关系,仅当城市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传统研究手段在城镇空间演化探测方面的不足,响应中国土地精细化转型,并提升光学卫星及遥感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基于京津冀城市群,运用城镇演化及产业转移等模型,分析1990—2020年其演化的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①演化强度整体表现出“上升-下降”趋势,呈现出环京津唐及石家庄-保定等演化热点;②北京、天津及唐山等综合发展呈下降趋势,石家庄、邯郸及邢台等呈上升趋势;③区域产业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趋势,中高端产业在首位城市集聚,中低端产业向周围城市转移. 研究证明光学卫星在城镇发展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外来人口流入是伴随城市系统变化的一个涨落过程,本文分析了外来人口与城市系统的协同作用,结合西安市外来人口集聚区的实例,探讨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多种地域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城市运行的消极影响,指出城市规划与建设应考虑的外来人口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