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动力性、经济性、自动闭锁换档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发动机分别使用全程式和两极式调速器时,对闭锁式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特性的影响.结论是:对公路运输型车辆,宜使用两极式调速器;对越野型车辆,则必须综合考虑多项因素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2.
分析液力变矩器在闭锁过程中的动力传递特性,建立其动力学模型;从提高整车动力性出发,综合考虑发动机扭矩输出特性,设计动力性3参数闭锁规律;建立离合器油压优化模型,基于蚁群算法,得到闭锁离合器油压变化规律.以Matlab/Simulink/Stateflow为平台,建立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变速器以及车辆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验证闭锁策略.结果表明,动力性闭锁规律提高了整车动力性,闭锁过程中车辆无冲击或动力间断.  相似文献   

3.
液力变矩器在机械无级变速传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无级自动变速传动作为理想的传动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污染,用液力变矩器作为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的起步装置具有良好的起步性能,且控制简单。在液力变矩器性能试验及锁止离合器闭锁动态过程仿真的基础上,根据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共同工作特性进行了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匹配评价,提出了液力变矩器闭锁控制规律以及用液力变矩器仟民步装置的机械无级变速传动系统的起步控制策略。经汽车起步、加速过程的仿真结果表明,与装备五档手动变速器的汽车相比,装备机械无级变速器的汽车具有良好的起步和加速性能。  相似文献   

4.
推土机液力变矩器闭锁点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液力变矩器的优缺点,传统液力变矩器闭锁点的选择,液力变矩器闭锁点的优化设计方法,液力、闭锁传动的液压控制系统原理。  相似文献   

5.
影响闭锁式变矩器闭解锁动态性能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闭锁式液力变矩器的闭锁,解锁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计算,研究分析了闭锁离合器操纵油压,充放油时间等对闭,解锁特性的影响,并提出较理想的充放油特性。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虚拟样机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程调速柴油发动机与带闭锁离合器的三元件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动力传动系统虚拟样机建模仿真为目标,基于ADAMS建立了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和闭锁离合器数学模型,并组装成共同工作虚拟样机,提供了模型实现方法.通过编写仿真剧本实现仿真过程控制,得出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时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可用于后续的动力传动系统总体虚拟样机建模仿真.  相似文献   

7.
基于Simulink的液力变矩器闭锁性能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自动变速箱液力变矩器的闭锁功能,通过研究液力变矩器传动特性和闭锁离合器闭锁规律,制定了液力变矩器闭锁控制策略,应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液力变矩器传动模型、闭锁控制模型以及动力系统模型,并在UDDS工况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闭锁控制模型正确,能准确按照闭锁规律闭锁。  相似文献   

8.
装载机液力变矩器闭锁技术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液力变矩器闭锁技术对装载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对某型带闭锁离合器装载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进行了计算,并与相同结构条件下不带闭锁离合器装载机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装备闭锁离合器后,装载机的各挡位最大输出功率之和提高了31.7%,且各挡位最高车速升高,加速时间缩短,最高车速对应的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降低,说明液力变矩器闭锁技术能显著地提高装载机在高速时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轿车用液力变矩器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液力变矩器性能计算机测控试验台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搭建的液力变矩器试验台上,对无级自动变速车辆液力变矩器进行了性能台架试验研究,建立了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设计基于液力变矩器装置自动变速汽车传动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台架试验,建立了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数学模型,分析了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性能。针对液力变矩器作起步装置的无级变速车辆,提出了从起步性能、低速爬行性能、燃油经济性及加速性等方面进行合理匹配的方案及综合控制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发设计基于液力变矩器装置下的无级变速汽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履带车辆动力传动装置摇架式隔振系统的隔振特性。应用动力学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摇架式隔振系统的试验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试验表明,摇架式单层隔振系统的传递率下降斜率为12dB/oct,双层隔振系统的传递下降斜率为24dB/oct。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目前汽车动力总成振动控制的主要方法,给出了动力总成振动主动控制的关键技术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A novel method to calculate fuel-electric conversion factor for ful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equipped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is proposed.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pivotal components,electric motor,system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models are developed.According to the target of instantaneous optimization of system efficiency,operating ranges of each mode of power-train are determined,and the corresponding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establish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proposed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vehicle fuel economy,and keep battery state of charge(SOC)change in a reasonable variation range.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动力总成悬置在低频高幅值激励下应具有大刚度大阻尼、在高频低幅值激励下小刚度小阻尼特性.针对现有磁流变液悬置的动刚度可控范围低、零场动刚度大及工作行程有限等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在全工作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大动刚度范围、较小零场动刚度和最大化工作行程的磁流变液悬置,即内旁通道阀式磁流变液悬置.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该磁流变液悬置进行了电磁场仿真分析.建立了该磁流变液悬置的可控阻尼力数学模型,并基于搭建的伺服液压作动系统进行了磁流变液悬置阻尼力可控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地分析挡位数对电动公交车能耗的影响及车辆变速箱匹配问题,建立了电动公交车动力驱动系统模型.文中使用动态规划方法对车辆变速箱分别采用4,3,2挡设计,对车辆变速箱在4种工况下进行换挡控制优化,并提取最优双参数换挡策略,得到最优能耗数据.结果表明:以4挡变速箱为参考标准,使用3挡变速箱仅增加约1%的能耗,而2挡变速箱则增加大约5%的能耗.   相似文献   

16.
针对湿式离合器在接合过程中的摩擦振颤问题,通过建立四自由度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推导由摩擦效应引起的综合导入阻尼,基于特征值分析,获得系统的稳定性条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研究了摩擦因数、控制油压历程、转动惯量和传动轴刚度等对离合器摩擦振颤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摩擦因数和控制油压历程决定的综合导入阻尼为负时,系统失去稳定性.同时,控制油压先快后慢的上升方式、增大离合器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及增加输出轴刚度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摩擦振颤.   相似文献   

17.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拓扑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支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改后,一阶固有频率明显提高,而重量有所减小.从加强筋的优化结果来看,在平行于一阶弯曲振型方向上布置加强筋,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在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采用拓扑优化方法,能给产品的详细设计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们建立了一个具有非线性终结的三分子自催化反应的普适模型,考察其中所含的二重非线性终结反应系统的稳定性,本文(Ⅰ)讨论非同种中间产物,同种中间产物在文(Ⅱ)中讨论。本文对非同种中间产物的二重非线性终结反应系统的演化的稳定性及其临界失稳点的涨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反应扩散方程及非线性主方程定态解和失稳极限的研究表明:异二重非线性终结三分子模型与线性终结的三分子模型的涨落耗散特征有所不同,其热力学分支的稳定条件也有差异,同时还发现该三分子反应系统具有多个失稳极限点。  相似文献   

19.
自适应入侵检测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传统入侵检测模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自适应入侵检测系统(AIDS)模型,阐述了系统模型的结构及主要功能.运用自适应的模型生成方法,使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并将模型分配给检测器的过程高效、自动化.该模型为开放的系统模型,具有很好的可伸缩性,可大大减少使用IDS的代价,解决IDS的环境适应性问题,降低建立模型的代价,提高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