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洪昇的七夕诗与《长生殿》[日]竹村则行著清风译[按]本文译自日本东方学会《东方学》第68辑(1984年7月发行)日文版.为节省篇幅,译文行款做过调整,注释也略有合并.作者竹村则行先生,为日本著名中国学专家.九洲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助教授(副教授),...  相似文献   

2.
对于《诗经》的理解和阐释自来见仁见智,英译古诗更是各有纷呈。中外译家对《诗经·有狐》篇的理解和翻译也是各见千秋、各执己见。本文从形式与内容的传达两方面比较分析《有狐》的三种译文,以韵体译和散体译、文化译与文学译的策略选择见证各译文的风采,以不同译文的解读中多方位再现《诗经》翻译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从狩猎到献祭:希腊葬礼仪式剖析》等4篇文章,通过集中探索中西思想史的神话观念源头案例。  相似文献   

4.
1929年,弗朗索瓦·程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书香世家,1949年获得奖学金资助远赴法国,毕业后定居巴黎,成为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教授。作为学者,他出版了《中国诗语言研究》(1977年,包括法译唐诗122首、李煜词11首等),《虚与实:论中国画语言》(1979年),《梦的空间:千年中国画》,《朱耷:笔墨天才》,《石涛:生命的滋味》等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专著;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长诗《石与树》、小说《天一言》赢得过多项荣誉:作为翻译家,他把波德莱尔、马尔罗等法国大家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2002年6月,他成为法兰西学院历史上第一位亚裔院士,以“程抱一”这个中文名字广为人知。熟稔东西方文化的程抱一对中国文化之于西方的独特与局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王国运湘绮先生《论诗法》中说:“非积二、四十年.不能尽知主人之工拙.以三、四十年之工力治经学.道必有成,国道通诗,诗目工宾”。又说“若性好又采,乐于吟咏,则由诗悟人,亦自捷径,而非可强求也.”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燕玉教授的《控馆诗存》和《偶总词存》,再看他成稿的《中国历代诗选人《中国历代词选》、《中国历代文章精选》、《中国历史要籍介论》、《中国书法家传论》和已出版的《贵州明清文学家人《中国又献学综该)、《通鉴黔事辑还》和《贵州史专题考》等多部专著,这些硕果累累的成就,都是几十年沉潜于经史子集,…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曹雪芹、高鹗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无法比拟的研究价值。《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反映了清朝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折射出了服饰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的服饰英译为例,在文化层面上从服饰的色彩、质料和款式三个角度,探讨服饰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以促进曹雪芹文化艺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巫史文化嬗变提出了对《楚辞》产生的看法.认为自西周开始的史官文化时巫觋文化逐步取代与正觋文化在荆楚地区的盛行,是《楚辞》在楚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先秦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巫觋文化──史官文化──巫觋文化这条轨迹迂回发展的,以《楚辞》为‘终点”,正好走了一个圆圈.这段漫长、曲折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1904年翻译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是近代中国引进日本法律最为全面的一部,《日本法规解字》是对《大全》中有关法律专门术语作的解释。通过《日本法规解字》流行的新名词,成为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旅游文本的地道、准确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根据旅游翻译的目的和旅游文本的特点,文章探索了变译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古籍译注是保护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当今所流行的古籍译注类著作,如;《庄子译注》、《国语译注》、《先秦诸子散文译注》、《古代散文译释》、《先秦史传文译释》等,在注译中存有诸多望文生义之弊。作者仅就所见译注中较具代表性的错译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正其谬,再求共议.  相似文献   

12.
2018-2021年郝玉青和张菁合译的《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本的出版,是近些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外译的初步成功,离不开两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文章从接受美学视角,以《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全四卷)为例,对武侠小说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展开研究,以期为未来武侠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发现:译者具有原文读者与译文作者双重身份;作为原文读者,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的选择与理解上;作为译文作者,译者主要从结构、语言与文化三方面观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应对召唤结构,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的典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在东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典故的翻译应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得与原语文本读者尽可能相同的阅读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动典籍英译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也并非是件简单的事,其中牵涉到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见解及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度问题。为解决这一不可跨越的鸿沟,翻译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思考,激发了国内译者对汉学家葛浩文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的兴趣,为了帮助中国文学顺利"走出去",文章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就葛式译介模式的翻译之道和翻译策略展开深层次探讨,以期有所总结和发现。  相似文献   

15.
川菜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因其取材广泛、调味多变、技法多样、品种繁多、命名方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等原因,川菜菜名中很多地域文化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表达,增加了其英译难度,影响其发展及对外传播。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翻译角度出发,以语义切近原则、文化传播原则、简洁原则、美学原则及创新原则为指导,对比现今仅有两权威译著《美食译苑》和《中国川菜》中同一菜名英译,分析菜名中诸如食材、烹饪技法、口味、文化典故等地域文化英译适切情况,以期对菜名英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7.
文树德(Paul Ulrich Unschuld)教授,1943年生,德国人,医史学家.专攻中、欧医学及生命科学比较史,尤擅长医学思想史、伦理史研究.1969年开始研习中医药学.1984年任教授,1986年任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医学:药学史》、《中华帝国的医学伦理》、《中国医学思想史》、《什么是医学:东西方的治疗之道》.主要译著有《难经》、《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被忘却的中国古代医学传统》(即徐大椿《医学源流论》,1754年).近20年来他的医史研究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将近500年间的文物与手抄本作为重要中医史料来源,显示其非常开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下译者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它主要由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实力、译者的翻译理念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决定.《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文学外译应该以读者接受为目标,优先选择汉学家或双语作家译者模式;随着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加大,再采用中国译者与汉学家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循序渐进,保证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再论信达雅     
一、自从严复1876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先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有关的争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中国文坛和译界的大师们鲜有不参加这场论战的.遗憾的是,这场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人数上都空前的论战,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定论,仍未能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和有充分说服力的翻译理论。近年来,有关争论已逐渐松弛下来,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连一个能替代信达雅的较公允的结论都找不到。以严复本人的译品而言,有人盛赞为译界的楷模,有人认为是典型的胡译.而严复本人说:“取便发挥,实非正法”;“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