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砚台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在对其形态特征总体了解和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鱼目混珠的砚台市场状况,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简便易行的鉴赏方法与评价标准,希望能够为广大歙砚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并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砚台文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塑料砚台     
日本一家文具用品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不需要磨墨的新颖文具用品——塑料砚台.它的外观模仿石质砚台,配上白色透明塑料砚盖,携带方便,每台售价700-800日元(合人民币5.30-6.20元).该砚台内装有黑、红二种颜色液体,约为100毫升.使用时,只要将砚台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汉语     
<正>砚台释义研磨的文具,多用石头制成。辨析古字典《说文解字》把"砚"解释为"石滑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对它的注释是"谓石性滑利也",意指砚是光滑的石头。"砚"因此是石字旁,后来才引申出研磨的文具的意思。我国制造砚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石砚、玉砚、陶砚等。好砚台不仅材料优质,还要经过精雕细琢,又实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于古代世界文化兴衰的比较,引出中国文化生命力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强大之道。联系当今现实,从科技和文化的关系中引出对当代中国文化重新壮大和崛起的道路及其意义的探讨。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发展壮大,必须依靠科技和文化两方面强有力的支撑。文化的地位也绝不仅仅只是科技发展的附庸或配角,她从前是现在也依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焕发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使她再次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不仅是中国科技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石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不但用于科学研究,而且有些化石被艺术家们制成精美的艺术珍品.远在东晋的《尔雅注》一书中就有用三叶虫化石制作砚台的记载,明代用三叶虫化石制成屏风,供宫廷享用.近代更发展为用各类化石制作种种的工艺品、建筑装饰品,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产自肇庆端州的端砚,唐代开始闻名于世,被列为贡品飞身入皇宫。虽然砚台的起源充满争议,但端砚成贡品有相关的历史与文物依据。根据端州贡砚起源的历史依据,在古今论述砚台的著述中探索端州贡砚的成因,分析开采与地质的关系,以及对比自唐至清端州贡砚风格形成特点,辨析各朝代的审美趋势,着重论述鼎盛时期清代的贡砚审美与装饰。  相似文献   

8.
肖志珂 《科技信息》2012,(31):118-118,153
中国近代初现现代化的版权保护制度,和西方文化的传播直接相关,但仍然摆脱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外语工作者及外语使用者是中外沟通的桥梁,是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中介。培养对内能够介绍国外情况,对外能够传播中国文化的外语工作者是高校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随着全球化程度的继续深化和中国面向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不满足于国门之外的单方向的文化输入,除了渴望了解世界,他们也迫切地想了解世界是如何看中国。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调整,在实际教学当中,除了完成单向的传授外语语言与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将中国文化的外部视角引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反思和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学会根据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合,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交际,用最佳的方式方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闫玲 《科技信息》2012,(22):147-147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英语不断丰富发展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中提高文化传输的双向性为切入点,结合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及特点,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政治经济文化;缓解中国文化的失声和失语现象;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要求并推动中国英语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服饰的文化色彩由来已久,我们每个人在选择服装、服饰的时候,都是带有各自的文化品味,服饰越来越成为一种个性、时尚乃至品味的消费,更多代表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肯定和张扬。中国服装人的肩上,有一副沉重的担子:我们从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中得以启示,寻找与世界潮流的契合点,复兴民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英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种力量的动力作用都是通过人的动力作用而实现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决定了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而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是通过先进文化的功能而起作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十五大”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概念.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概括和综述,把它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并列,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完整、丰富的内容体系。由于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能脱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又体现出当代中国社会全新的民族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因此,它是一种新型文明。建设这种新型文明,关键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与中国在纪年采用西历的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仍然延续农历行事的状况不同,日本在推行西方历法之后出现了传统节日适应于西历的现象,如新年元旦虽以西历日期为准其内涵却是农历新年的习俗。但因为国家意识、人口流动、媒体宣传以及商业资本等原因,这种被认为是"传统"的元旦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版的元旦文化其实只是各类文化元素的集合体所形成的一种抽象的形象化而已,已经不存在具有整体面貌的元旦文化了。但民众在其中选择自己喜好的文化元素,即使发生某种变化也在体验实际而具体的节日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其变化所反映的勃勃生机以及创造性正是现代日本都市社会的节日文化之传承本质和继承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战略视野,把创新、科技、文化放在国家、民族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围绕创新、科技、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阐释。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表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即文化和科技创新是一种耦合创新、系统创新、全面创新,可以激发创新领域其他方面的创新;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科技的创新也能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适应协调、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尤为显明;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可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相协调,挖掘出、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在简要回顾汉语熟语和中国文化精神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论述聚焦汉语熟语是透视中国文化精神的最佳视角,进而从汉语熟语具有显隐意义两重性的特点出发,讨论汉语熟语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阙涛 《科技信息》2010,(7):350-350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设计师如果不了解民族设计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不进行深层思考,就难以找准创新设计的出发点,难以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更加难以在激烈竞争的设计市场中立有一席之地。中国是一个具有悠长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所以有着众多的文化艺术的传承,剪纸艺术又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9.
郭燕 《科技信息》2008,(11):217-217
在20世纪初期,年轻的中国学子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到欧美和日本学习油画,把学院派油画技术传到中国,但他们并不只局限于传递油画技法,而是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及文化内涵系统地与油画技法结合到一起,开创了具有东方色彩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本文对代表人物庞薰琹的油画艺术进行了鉴赏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缺失的普遍现象,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视角,强调中国文化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并浅析加强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提高两种文化对比的意识,最后对英语教师提出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