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Ni-Si-B系非晶合金电阻随拉应变变化特性曲线的测定,考察了B原子浓度对非晶Ni72-xSi15B13+x(x=0,2,4,6,8)合金电阻应变系数的影响,并采用Nagel推广的液态金属Ziman理论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采用DC四端电阻测试法,测试了不同退火条件下Ni74Sil0B16非晶合金223~423K温区的电阻温度特性曲线,发现:淬态与退火态非晶合金试样的电阻均随温度近线性变化,并且,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或退火温度的升高,非晶合金电阻温度系数α上升,而室温电阻率ρ0下降,基于Nagel推广的液态金属Ziman理论,本文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Arrhenius公式和Kissinger方程对非晶态Fe-B-Si合金的退火转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在低温结构弛豫阶段,Fe-B-Si合金的结构弛豫激活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大;在晶化初期,非晶态Fe-B-Si合金的表观晶化激活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DSC曲线上α-Fe转变最大速率处出现转折,温度高于转折点后,晶化激活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大。  相似文献   

4.
对Ni64Si15B21非晶合金条带在250℃不同退火时间下的结晶度进行了测定。得到了结晶与度火保温时间呈抛物线关系的实验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精密测定非晶态Ni-Si-B系合金的电阻率在不同温度下等时退火后的变化,研究了该合金的结构驰豫过程,得到其电阻率变化随退火温度而作振荡性起伏的关系曲线,并利用作者提出的结构缺陷形成机制对该振荡性曲线作出了比较合理的微观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精密测定非晶态Ni-Si-B系合金的电阻率在不同温度下等时退火后的变化,研究了该合金的结构驰豫过程,得到其电阻率变化随退火温度而作振荡性起伏的关系曲线,并利用作者提出的结构缺陷形成机制对该振荡性曲线作出了比较合理的微观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Fe78B13Si9合金纳米晶(27nm)和粗晶(250nm)试样的高温拉伸蠕变。纳米晶和粗晶试样蠕变初期阶段的应变-时间关系均符合Andrade的指数律。根据稳态蠕变激活能和应力指数的数值,认为纳米晶试样的蠕变由界面扩散机制控制,而粗晶试样的蠕变由一种复合机制控制。文中报道的Fe-B-Si合金与以前报道Ni-P合金高温蠕变的结果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非晶态Ni—P合金的再钝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化学镀Ni—B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乙二胺为络合剂,硫酸亚铊为稳定剂的化学镀Ni-B合金镀液的最佳组成和操作工艺,确定了稳定剂的最佳含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化学镀Ni-B合金镀层的结合力,孔隙率,耐烧碱腐蚀及镀层的硬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等特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Ni82B18和Ni64B36非晶态合金的原子簇构成、结构的短程有序、Ni和B之间是较强的化学作用和结构中存在B-B直接相连的实验事实,选择了Ni4B2,Ni4B3和Ni6B2原子簇模型,用DFT方法对其进行高水平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体系中B原子供给Ni原子电子,与Ni82B18和Ni64B36非晶态合金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Ni4B2,Ni4B3和Ni6B2原子簇模型能够反映Ni82B18和Ni64B36非晶态合金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用动电位极化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化学镀工艺得到的Ni-P非晶态合金镀层,在1mol/1NaOH碱性介质中的阳极极化行为,并通过XPS分析了不同极化电位下的表面膜.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体系中不存在随P增加阳极溶解电流下降的规律;尽管合金表面存在H_2PO_2~-和PO_4~-离子,但并没有有效地抑制Ni-P合金的阳极溶解。P的强烈的水化作用可能是导致非晶态Ni-P合金的阳极溶解电流比纯Ni更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Ni82B18和Ni64B36非晶态合金的原子簇构成、结构的短程有序、Ni和B之间是较强的化学作用和结构中存在B-B直接相连的实验事实,选择了Ni4B2,Ni4B3和Ni6B2原子簇模型,用DFT方法对其进行高水平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体系中B原子供给Ni原子电子,与Ni82B18和Ni64B36非晶态合金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Ni4B2,Ni4B3和Ni6B2原子簇模型能够反映Ni82B18和Ni64B36非晶态合金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B元素含量对非晶态合金Co-Ni-B体系磁学性质的影响,在已有Co-Ni原子比例基础上分别构建出单硼模型Co3NiB与双硼模型Co3NiB2.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和Multiwfn程序对各团簇模型进行相关理论计算,通过着重分析不同团簇模型s、p、d轨道上未成对电子数和态密度图发现,无论是单硼模型还是双硼模型,团簇的磁性均主要由d轨道中自旋向上的α成单电子贡献;仔细研究团簇的态密度图发现,α电子与β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且针对不同的轨道使电子自旋方向发生改变的能量值不同;从电子自旋态密度入手对团簇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构型s轨道一定会在某处发生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d轨道则无此现象,而从未被探究过的p轨道同s轨道一样,其上电子的自旋方向一定会在某处发生改变,这从理论上对Stern-Gerlach实验的结论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与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镀层厚度可达42μm.经X-ray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等离子光谱分析(ICP—AES)证实,所获得的Ni—Fe—P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主要成分Ni、Fe、P的含量分别为74%~83%、9%~24%和6%~10%,此外,还含有0.01%~0.14%B和C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是导致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产生的主要原因.文中对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工艺条件、添加剂HAT和光亮剂HAB1、HAB2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图8,表1,参14  相似文献   

16.
脉冲化学镀与化学镀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热分析(DTA)技术,研究了脉冲化学镀与化学镀非晶态Ni-P合金的原子分布函数及晶化过程,得出了两种非晶态合金铁微观结构信息(平均原子间距,相应配位原子数和短程有序畸)及各特征温度的晶化激活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量不同温度的穆斯保尔谱和热磁曲线,研究非晶态Fe76.6Si4.9B18.5合金颗粒的结构和磁性随温度的变化.从室温到673K时,颗粒基本保持非晶态结构,但有少量弛豫发生,表现为铁磁性;在723K时呈现顺磁性。得到其非晶态居里点是720K,长时间保持723K时,样品有晶化现象,但在晶化温度735K以下,主体仍为非晶态结构;773K时,颗粒已完全转变为晶态结构,主要包括Fe2B和Fe3Si及a-Fe等晶相,呈现铁磁性;在815K和873K时,铁磁性晶态相混合物中,伴有顺磁相FeSi出现;1173K时,合金颗粒已在Fe2B和a-Fe的居里温度以上,表现为顺磁性.由谱中还可看出,制备出非晶态原料中Fe2B和a-Fe相的比例与由非晶态晶化得到的晶态中的比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46个模拟非晶态合金SiC和ZrC的原子簇,在密度泛函理论(DFT)水平上,定义了原子簇的相对结合能RBE,依据RBE确定出平衡原子簇构型,并由此讨论了SiC增强剂的作用及SiC和ZrC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平衡原子簇基础上更高精度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Zr原子向C原子的电荷转移对ZrC层非晶态合金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本工作用EXAFS技术测定了非晶态合金Cu_XZr_(1-X)(X=33,50)和Cu_(80)Ti_(20)中Cu原子K吸收EXAFS谱,得出了原子间距和配位数等结构参数。本文通过对上述非(?)态合金EXAFS数据的分析,给出了Cu_XZr_(1-X)和Cu_XTi_(1-X)体系中化学短程有序的研究结果。当Cu原子含量为50%时,体系中不显示化学短程有序,Cu原子的含量增加,此类非晶态合金中异类原子趋子互相结合;Cu原子的含量低于50%时,同类原子倾向于互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