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德国为实施新一轮的制造业创新与改革,巩固德国在世界上制造强国的地位,提出“工业4.0”的战略。2015年,我国为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该战略指出要将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引向高端制造业。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同看法。基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指导策略的目的,文章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相关文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Gephi和文本挖掘对文献进行相关分析,总结出目前众多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结论,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对中日制造业的调查和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提高竞争的途径。方法 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经营战略,新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方面对中日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和主要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分析得出中日企业在经营战略,新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方面的主要差别,并对制造业的发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祁丹萌 《科技信息》2007,(27):7-7,56
由于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品线,华为公司在通信设备市场有着相当的优势。世界通信市场的继续发展和中国3G时代的来临,都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华为也正顺应环境的变化,利用自身优势和市场机遇,积极在国际市场扩张。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利用SWOT分析的结果,验证了华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增强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能否抓住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能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巨大转变,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战略抉择,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和质量。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而自主创新又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分析了目前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产权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然而甘肃省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及应用程度还不够,在装备制造业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甘肃省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改变经济基础薄弱现状的关键。本文以天水主要装备制造企业为视角,运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分析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战略,并对甘肃装备制造业与知识产权的良好结合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研究》2015,(5):82-85
2014年,华为成为"全球百强品牌排行榜"中首次入围的中国品牌。作为一家高科技创新型的民营企业,华为之所以入选,与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息息相关。华为的成功入围,为那些欲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结合Interbrand品牌评估法,通过分析华为品牌创新发展的过程,总结出华为成功塑造品牌、引领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以期为我国更多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品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赵春明 《科技智囊》2010,(5):I0042-I0045
华为从技术创业型企业起步,发展成为有核心技术和大规模工程实施能力的世界级产业高端企业,从一种企业类型成功跃迂为另一种高级企业类型;联想试图通过收购方式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然而最后却只能战略撤退;海尔成为了世界级家电制造企业,虽离索尼、松下等还有很远距离,但却遭遇发展的天花板。华为何以成功?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后何以陷入困局?  相似文献   

8.
利用世界制造业实证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美国、日本、西欧和韩国等制造业的生产战略状况、竞争能力的偏重和所采取的策略,最终说明了生产职能在企业中地位的变化,为我国企业发展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首先总结了当前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从而导致中国制造业虽然被纳入全球价值链,却位于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是一个战略选择,更是一个需要去学的策略。※中远、华为和正泰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要想有大发展,就必须“走出去”。※专家指出,在目前阶段,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扩大销售网络,争抢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仍然是海外扩张的首要目标。※企业在迈出国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的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11.
蒲勇进 《科技智囊》2011,(7):I0012-I0017
华为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近年来,随着华为的国际化不断推进,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但是在华为的国际化进程中,特别是进入美国市场中,也遇到很多的挫折。本文就华为进入美国市场遇到的困境,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视角,对安徽省制造业进行研究,分别从整体发展状况、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分析了安徽制造业创新现状,表现为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才投入与发达地区制造业差距较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出能力不强,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安徽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薄弱的发展困境,提出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人才开发力度、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份由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公布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份颇有份量的研究报告的题目是《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报告中详细列举了2001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量排名第一的100多种产品,勾勒出中国制造业这些年突飞猛进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了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制定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既要发挥政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又要创造需求条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还要制定适宜的企业战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华为的创新令人瞩目,创新给了华为生命力.华为在全球和国内研发中心的布局,强力支撑起了华为的现在与未来.目前,华为公司在海外共建立了16个研究中心,国内有八大核心研究所.2007年,华为杭州全球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开启了华为在杭发展的新征程.十年后,华为和浙江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份框架协议中,华为和浙江合作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在浙江投资建设"华为全球培训中心",每年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的高端人才都会来杭参加培训;二是升级华为杭州研究所,打造成全球计算研发中心,加大在杭州研究所的研发投入;三是利用华为芯片、网络等核心技术,为浙江企业提供物联网开放平台.  相似文献   

16.
单纯以技术推动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IT企业原有品牌已不足以覆盖企业现有的业务及未来的战略延伸。华为换标了——5月8日,一朵饱满绽放的花儿取代了华为使用了18载之久的太阳图案。华为称,新标识表达了华为更为国际化、职业化的特点。无独有偶,自从年初开始,以英特尔、AT&T、腾讯为首的IT业老大掀起了一场“换标”热潮。而且更多的人开始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股换标风还将继续下去。这些新标识的推出,折射出全行业正面临一场战略转型,也暗示着这些企业正在利用“标识战”彰显个性,为未来市场进行重新布局。集体变脸,各…  相似文献   

17.
作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教授.高旭东长期专注于企业技术战略和竞争战略研究.他不仅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及清华大学两大名校的学习经历.还曾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在系统研究以中石油、大唐、中兴、华为、曙光、海信、长虹、TCL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学习理论”.“后来者劣势理论”,以及在国际化条件下企业竞争战略与技术战略选择的“障碍——机会”理论框架.对于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创新、能不能进行自主创新以及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一下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到底我们现在缺什么?我接触了很多企业以后,我们把中国的制造业和外国的制造业企业做了对比,我觉得缺了三个:战略、创新、文化。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方向,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根基。为什么讲战略现在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很重要的问题呢?因为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变革非常快,市场逐渐规范,我们现在的企业主要是靠暂时的优势,而不是靠战略的优势。现在企业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了,市场的竞争又都规范了,这个时候一个企业的正确的战略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所以很多领导就特别重视自己公司的战…  相似文献   

19.
结合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制造企业服务管理的战略演进及其机理,对大连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解析论证;并对大连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以期为大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各产业中,实现自主创新突破的多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规模化生产领域,在技术比较复杂的领域(如半导体、汽车)有较大差距。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却是一个例外。本文把华为作为通信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回顾华为的发展路径,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华为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自主创新国际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