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仪明 《开封大学学报》1997,11(1):100-104,123
古代称医学为"仁术"的年代已不可确考,从现有材料来看,当在宋明时期。明显是理学向医学进一步渗透下的产物。然而,理学的"仁"范畴的形成,亦吸取了医学的有关论述,使之从先在儒学单纯的伦理范时而变为形而上的本体范畴。"仁"作为宋明时期医懦关系的重要内容,值得去做一番较为详细的探讨。如果从医学方面考竟源流,(内经)中已经有"仁"的概念和儒家人贵的思想。(灵枢·通天新云:"太阳之个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认为"太阴之人"属于贪婪淫荡的性恶者,这里的"仁"巳具有伦理道槽概念上的涵意。汉懦董仲舒亦有类似观点,如说…  相似文献   

2.
徐贤杰 《科技信息》2012,(19):494-494,45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产生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层面。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亮 《科技资讯》2014,(31):248-249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易丽萍  陈定元 《科技信息》2011,(12):266-266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要摈弃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武术人才的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通过对部分专家的访谈以及对江西高校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群众武术爱好者的调查,结合文献资料,阐述了武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武术人才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8.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文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中国的哲人心中,"仁"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中庸是终极性的实践原则。人的成圣过程是在日常人伦中践行中和之道。家庭是最初的生活,孝悌自然构成行仁的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10.
郭斌  蔡智忠  宋锋 《科技信息》2010,(34):I0037-I0037,I0039
本研究通过对墨家文化和中国武术传统道德思想的有关层面,并以侠文化为共同桥梁进行分析,通过主要对侠与信,侠与义,侠与勇的紧密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墨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道德思想的形成有着极深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认为,挖掘武术文化中精神财富的潜质,使读者更加了解我国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的传统美德,并实现由"术"至"道"的升华,对于武术的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12.
“趣味”在梁启超那里,被境界化了,其意涵超出了具体的感性嗜好的层面,是一种超越忧患疑惧而对整个生活保持乐观态度的深厚稳定的心境,梁启超以“仁者不忧”来表述,其精神特征是“无入而不自得”。作为境界的趣味,是人心主动的营构,生成于自心对人生活动的成败之忧和得失之忧的透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曲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为恢复社会秩序,"援仁入礼",将道德重建与制度建设同时并举。今天,随着时代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失德失序。审视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困惑,重建合乎理性的社会道德谱系,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5.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饭店管理的“人本意识”与儒家文化——“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世臻 《科技信息》2008,(12):191-191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即是一种人本意识,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它对现代饭店管理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而现代饭店管理中所提倡的人本意识也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中,“仁”即爱人,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社会中,“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中介和它的最理想形式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个人修身和群体和谐。我们需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翠玲 《科技信息》2008,(3):157-157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与“仁”二字。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审美理想、准则、情趣等问题,尤其是孔子审美思想的核。是注重伦理道德,即“以美导善”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中流露着强烈的生命气息,尤其是传统儒学中“仁”的观念的初始根据源于身体。这个本然地含有认知、道德与伦常意识的身体,并非现代医学科学视野下的身体。身体的仁学意义是指身体的感通性、自发而本然的回应照料能力,因而之于“仁”具有本源性、可返回性。基于身体的这个初始出发点,层层外推,逐步演化成了父子、乡党、陌生人,直到天地万物。对于道德意识结构和伦理秩序的研究与探讨,既不能重蹈西方贬抑身体抬高思维能力的老路,更不能遗忘身体之于道德伦常的本源性价值。消除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与身体都存在直接关联,这是回应、照料和关怀德性的实践理性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