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研究其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方法]依据2008年8月和2009年6月两航次渤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其物种多样性的辛普森优势度指数(λ)、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J′)和分类多样性的分类多样性指数(Δ)、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以及各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航次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或分类实体)270种,隶属于206属,130科,39目,19纲,12门。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λ为0.05,H′为4.80、d为7.35、J′为0.93、Δ为83.84、Δ~+为87.90、Λ~+为343.88。各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中的粉砂-粘土含量、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水深、盐度和温度等水层环境因子则对其影响较为明显。[结论]渤海海域总体动物多样性较高,其中渤海海域沿岸地区、辽东湾西部、莱州湾西北部等地受扰动和污染严重。将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多样性结合分析,可以更好地反映群落多样性结构。水深、盐度和温度等水层环境对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要大于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大型底栖动物多度对于河流生态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多度及其影响因子以渭河干流陕西段的眉县、咸阳、草滩、临潼、华县等研究点为例,进行了生物采集、野外现场实验和室内实验等.通过对河流水质的分析,结合各研究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及多度,分析渭河流域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在各研究点不仅个体数目不同,而且在各研究点总个体数中的比例和频度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研究点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其中,影响底栖生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总氮、总碱度、化学需氧量、六价铬、总溶解固体、流量、水温、渗透系数等.  相似文献   

4.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9.68 [g(AFDM)/(m2·a)],其中位于鼓浪屿附近海域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25.42 [g(AFDM)/(m2·a)],这是因为该海域出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而位于九龙江口海域的底质为砂且受疏浚的扰动,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其年次级生产力最低,为0.31 [g(AFDM)/(m2·a)].厦门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43,其中P/B值最高的出现在九龙江口海域,为2.50;最低出现在西海域,为1.26.在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夏季,达17.17 [g(AFDM)/(m2·a)],最低出现在冬季,为3.45 [g(AFDM)/(m2·a)];P/B值最高的是春季,为1.89,最低的是夏季,为1.22.通过估算得出,厦门海域每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大约为3.8×103 t去灰干质量,或是2.1×104 t鲜质量.  相似文献   

5.
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26种,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腔肠动物与环节动物各1种.潮问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79.22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93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176~2.115、0.833~1.897和0.565~0.801,平均值分别为1.490±0.429、1.223±0.465和0.654±0.104.岱山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中度的污染或者干扰.  相似文献   

6.
珠江、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和氮磷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nova。多重比较并t检验的方法来比较氮,磷因子和大型底栖动物在3个河段(流溪河,珠江西航道及前航道)的显性差异分布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主要污染物均为NH4^ -N,均高出国家地表水水质V级标准,前航道NO3^--N和NO2^--N含量最低,硝化作用和河流自净作用大大地降低,PO4^3--P也是前航道。西航道的污染因子,NH4^ -N和PO4^3--P不是生物分布的限制因子。底栖动物计数和河流底层的NO3^--N,NO2--N呈显负相关关系。必须进行氮和磷的污染控制及治理,才可能提高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柳江流域23个点位为例,研究了不同水文季节(3月和6月)水质因子(DO、CODMn、NH3-N、As、Hg、Cd、Pb)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门7纲16目54科68属(种),种类相似系数为83.76%,物种丰富度表现为枯水期略高于丰水期,底栖动物优势种在枯、丰水期分别有4种和2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 DCA和TWINSPAN分析结果显示: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枯、丰水期均有3个不同的底栖动物类群大致依次分布在该流域干流及支流的源头、中上游及下游,群落内指示物种呈现出由清洁种逐渐过渡到耐污种的变化. 指示物种分析结果(ISA)显示:在枯水期,共有8种底栖动物能作为柳江源头和大环江上游群落的指示种,分别为四节蜉属(Baetis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溪泥甲一属(Zaitzevia sp.)、短脉纹石娥属(Cheumatopsyche sp.)、蜗虫(Dugesia sp.)、朝大蚊属(Antocha)、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细蜉属(Caenis sp.),其他类群无显著指示种;在丰水期,共有5种底栖动物能作为群落划分的指示种,其中,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钉螺(Oncomelania sp.)是柳江中上游的指示种,汉森安春蜓(Amphigomphus hansoni)、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卷扁螺(Gyraulus compressus)是柳江下游的指示种. CCA分析结果显示:CODMn和DO是枯、丰水期均对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有重要影响的水质驱动因子,而重金属因子(Cd、Pb、Hg)在枯水期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NH3-N在丰水期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种类组成与分布、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水质、底质、温度、水深等理化因子和水草、底栖动物间、饵料生物、捕食动物等生物因子的影响,本文对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底栖动物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水生食物网中地位关键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在黄河口、大汶流管理站的淡水补给区(HR、DR)、潮汐区(HT、DT)和黄河故道及现行黄河区域(YR)设立28个水文节点进行定量采集,获取生物样本1 908个,共3门6纲18目38科,共计48个分类单元,以节肢动物(58.33%)为优势门类,丰度和生物量呈现潮汐区多于淡水补给区,区域各样地湿地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基于环境因子和群落组成的样地等级聚类分析发现,3个生境类型与3个群落类型虽有重叠(重合度分别为44.44%,0%,53.33%)但不完全吻合.进一步冗余分析发现pH和电导率(EC)分别与中华蜾蠃蜚(Corophium sinense)、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等优势种的分布呈显著相关.证明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物种变异系数高达80%以上,部分水文节点的底栖动物资源需要进行优先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本研究于2016年8月、11月和2017年5月、8月、11月进行拖网调查。对拖网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并称重和计数,以获取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生物量和丰度等指标数据。使用优势度计算方法和PRIMER 6.0统计软件对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9种,其中甲壳动物37种,鱼类35种,软体动物34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海葵Actiniaria sp.)1种。在该区域发现优势种19种,其中甲壳动物11种,软体动物4种,鱼类4种。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48ind./m~2、1.44g/m~2,均是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44±0.33、0.88±0.03、3.64±0.08。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在40%相似性水平上,每次调查结果可以分为3—5组,各组之间差异显著。黄河口近海大型底栖动物以小个体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低经济价值的鱼类为主,底栖物种有小型化趋势。黄河口近海底栖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总体受污染扰动情况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8年10月—2019年7月的4次大型底栖动物和水质采样结果,分析微山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识别影响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微山湖共调查到18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5种节肢动物、 10种软体动物和3种环节动物,其中以豆螺为第一优势种,其次是梨形环棱螺、直缘耳萝卜螺和红裸须摇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及生物个体面密度在时空分布方面存在差异,生物量及生物个体面密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生物量及生物个体面密度的最大值分别在微山湖南部和东北部,最小值出现在微山湖东部;与微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相关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氨氮、水温、溶解性总固体、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分别为轻污染、良好。  相似文献   

12.
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底栖动物群落沿河口到湾内呈连续的梯度变化,盐度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②潮汐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并不明显,红树林环境对林底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有一定的影响;③底栖动物群落在深圳福田一侧与香港一侧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0个主要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异足类、涟虫、腹足类和有孔虫.其中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达154.05 ind/(10 cm2),占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55.98%.接下来依次为介形类58.37 ind/(10 cm2),有孔虫30.59 ind/(10 cm2),及多毛类15.09 ind/(10 cm2).而生物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和多毛类,线虫因个体干重较轻,其生物量仅列第五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19个站位的分布有所不相同.其中高丰度区主要分布在芦潮港至小洋山间的海域,而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大小洋山港附近海域,两值分布的规律性都不强.分析认为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可能将原本一体的生物分布带分隔成了若干不相连的生物分布岛.这一现象同时体现在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分布及相似生境聚类分析(UPGMA)的结果上.部分主要类群分布在不相连接的站位,同时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将相差较甚的站位聚在一起,并且其间无规律可觅.但总的来说,介形类和有孔虫的高丰度区主要分布于洋山港区附近的深水区,线虫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这符合它们大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9年8月对太湖流域3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采样.选取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物种相对丰度、敏感-耐污类群组成、功能摄食类群和多样性指数等共22个参数作为构建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的候选参数.通过对候选参数在参考点位(8个)和受损点位(19个)之间的比较,最终确定了总分类单元数(total taxa)、摇蚊科分类单元数(chironomidae taxa)、甲壳+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crustaceanmollusc taxa)、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相对丰度(top three of dominant taxa)以及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index)为构建评价体系的参数.通过比值法计算得到太湖流域各个采样点的生物完整性得分.在太湖流域监测的站点中7个为健康,7个为亚健康,6个为一般,5个为较差,3个为极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IBI得分同亚硝酸氮、氨氮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椒江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0种,夏季种类最多,为48种;加州中蚓虫在三季均为第一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为187.11ind/m2;秋季生物量最高,为69.82g/m2;不同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存在显著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差异不显著;底层水温、溶解氧与悬浮物是影响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系统聚类和MDS排序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环境空间异质性,可以划分为5个群落.  相似文献   

17.
嫩江底栖动物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生态学评价方法对“八五”期间嫩江齐齐哈尔江段底栖动物进行了评价,并与理化评价结果做了对比,同时分析了有关理化因子对生物评价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型底栖动物体长体重关系和生化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出了17种常见底栖动物的体长、体重(干、湿)关系,一般情况下,b值略小于3.0。测定了16种经济底栖动物的生化组分,蛋白质质量分数超过50%的有14种,其中背摇蚊的最高,为71.7%;脂类质量分数超过20%的有6种,其中苏氏尾鳃吲、单孔蚓的最高,为33.36%;灰分质量分数超过10%的有10种,其中克氏螯虾和溪蟹一种分别达到39.3%和58.9%;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0%。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H')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东部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1994年夏季和冬季对香港14片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作了定性和定量调查.调查期间采得的底栖动物73种,其中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52种,甲壳动物19种.环境因素如底质、盐度和潮汐的不同导致底表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别.沙头角红树林区底表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与附近丢弃许多垃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