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介绍上京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矿区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区岩层的含水性,构造带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矿井充水因素,提出该矿区是受大气降水和栖霞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影响的裂隙类,中等——复杂型的煤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相似文献   

2.
位于松花江两岸的依兰煤田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矿床水有关的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孔系含水层和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层,通过对现有矿区含水层及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资料,以及开采矿井的充水特征、充水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应做的水文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3.
8601面为查庄煤矿深部8层煤首采工作面,直接顶为四灰含水层,下距徐灰含水层32.8m,由于四灰、徐灰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含水丰富,该煤层开采受顶底板双向承压水威胁,为此对该煤层安全开采进行了技术研究,通过综合手段探查条件,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实现安全开采。该面为肥城矿区开采标高最深,受承压水威胁最严重的工作面,它的成功开采,开创了肥城矿区8层煤大采深、高水压开采的先河,为同类条件下其它煤层开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中部平原区为例,通过对123眼地下水观测井水温多年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论述了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和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温度的多年变化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地下水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计算了各含水层地下水温度与地下水埋深、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1年的20 a间,3个含水层的地下水温均呈上升趋势.各含水层水温上升的主要因素不同,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温度上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温度上升则主要是由该含水层被强烈开采、水位大幅下降、上部潜水补给作用加剧所致.  相似文献   

5.
胡建三 《科技资讯》2011,(26):115-115
淮南煤田张集矿区新生界划分为8个含隔水层,根据矿区内地面钻孔资料综合分析,第四系上含下段富水性最强,向下大幅递减。第四系含水层(组)水质类型为中性淡水;第三系含水层(组)地下水运动不畅,pH值增加,矿化度显著增大,水质类型主要为弱碱、弱矿化水。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中部平原区为例,通过对123眼地下水观测井水温多年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论述了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和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温度的多年变化特征.采用灰色父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地下水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计算了各含水层地下水温度与地下水埋深、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1年的20 a间,3个含水层的地下水温均呈上升趋势.各含水层水温上升的主要因素不同,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温度上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温度上升则主要是由该含水层被强烈开采、水位大幅下降、上部潜水补给作用加剧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有限元法的电算水位,与已有观测水位拟合情况的比较,估算了第四系承压水含水层中的可能开采量。  相似文献   

8.
刘建国 《科技信息》2011,(18):I0330-I0331
现场实测高承压水地层冻结温度场,获得冻结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基于试验和现场实测获得高承压水地层冻结壁交圈预报方法,对深厚裂隙岩体高承压水地层人工冻结法凿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庆明 《科技信息》2008,(30):314-314
平煤集团朝川矿位于汝州市小屯镇朝川矿区,由于断层的切割作用使整个矿区形成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南部为寒武纪和石炭纪石灰岩裸露的补给区,寒武纪和石炭纪灰岩承压水由于朝川矿一井的长期疏水降压,而向东北部流动,自一井以排水的方式排出。一井的防治水水源主要是采空区积水和底板灰岩承压水,一井多年来一直采用疏水降压,在正常采掘过程中,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以及底板注浆的方法,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准确测定煤层原始瓦斯压力,是瓦斯防治工作基础。煤层瓦斯压力测定重点在于解决煤层顶底板承压水对测压的影响,严密封堵好钻孔周边围岩裂隙成为下向钻孔测压能否成功的关键。采用马丽散树脂材料结合水泥浆对下向钻孔进行封孔,有效地封堵了钻孔围岩中的裂隙,排除了顶底板承压水对测压的影响,准确地测得了下向钻孔煤层实际瓦斯压力。  相似文献   

11.
强降雨是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条件,启滑前的地下水分布特征是此类滑坡形成的关键力学因素。弄清地下水分布特征对该类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垮梁子滑坡为地质原型搭建试验模型,模拟强降雨条件下坡体内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后缘裂隙水位上升,坡体内承压水呈三角形——前低后高梯形-矩形的演化规律;2伴随承压水分布的演化,坡体变形破坏呈现出前缘隆起-牵引后退式裂隙发育-滑移-拉裂趋势三个发展阶段;3降雨条件,含水层厚度及坡脚堵水条件等是影响坡体承压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矿井水是陕北重要的可利用资源,榆神矿区矿井水主要来源于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地下水,其次有侏罗系基岩裂隙水,调查了11处煤矿的矿井涌水量,并与煤炭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与煤炭产量直接相关,吨煤富水系数介于0.93~4.23 m3/t之间,一般1.2 m3/t,矿井涌水量主要受第四系含水层富水性的影响,开采达到一定面积后,大气降水直接影响矿井涌水量.这对于未来矿井防排水设计、煤矿安全生产及能源基地供水水源解决途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含水层建造过程实质上是区域盆地演化的缩影.以新疆伊犁盆地整体和局部的沉积规律研究为基础,运用野外调查、物探钻探及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盆地内霍城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的建造历程、结构属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霍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演化是对伊犁盆地前第四纪演化的继承与发展.新构造运动对区内第四系建造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使研究区核部成为整个伊犁盆地第四系最大厚度沉积区,按沉积特征不同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此外,区域环境作用对第四系沉积的影响不可忽视.区内第四系含水层为由河流相和冰水相冲洪积物组成的松散堆积物,按埋藏条件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在区域上分布广泛且沉积稳定的“马兰黄土”,则被界定为第三系与第四系之间的隔水层,含水层的透水性、富水性以及赋存其中的地下水的运移和水化学特征均能体现伊犁盆地演化影响下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建造历程.为确定勘察精度较低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精细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海底下框架式分层充填法开采中矿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出发,采用盘区框架式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开采,矿区海下第四系与基岩接触部位有一层分布连续且遍布整个矿区的第四系底部隔水带隔断海水的渗流,若开采后沉降不均匀将破坏隔水带从而导致突水事故.根据矿区开拓方式选择矿体左翼到右翼、矿体中央到两翼、隔2采1、矿体两翼到中央4种开采顺序,分析不同开采顺序极限开采后的安全系数及矿区沉降规律,通过现场工程实践及位移监测验证该开采顺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隔2采1开采顺序为最佳开采顺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华北型煤田邯邢矿区大采深高承压水和下组煤开采条件下9起较典型的煤层底板承压突水实例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基于时空4维结构概念,首次提出了"分时段分带突破"的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即从空间上在上组煤2号主采煤层至煤系基底奥灰强含水层之间,以薄层灰岩含水层和因采动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破坏损伤及原始导升裂隙带等,按阻水能力大小划分11个阻水"分带";从时间上按煤层底板渗水及突水通道形成进程划分4个"时段"。鉴于邯邢矿区矿井深部煤层和下组煤开采受奥灰承压水威胁现状和保水开采需要,提出了奥灰岩溶水上带压开采的"区域超前治理"水害理念、"超前主动、区域治理、全面改造、带压开采"防治水指导原则和底板阻水能力评价方法;相应成功地研发了区域超前治理关键等技术体系,特别是地面多分支水平钻进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技术效果,创新了大采深矿井和开采下组煤奥灰水害治理方法与技术,为安全开采受承压水威胁的煤炭资源,保护煤系基底奥灰水环境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段佳 《科技信息》2011,(33):I0022-I0022,I0097
石嘴山西靠贺兰山,贺兰山区主要由前三叠系基岩组成,构造断裂、节理裂隙发育,为基岩裂隙水提供良好的贮水空间,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储存和运移,是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平原区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为孔隙水的赋存与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地下水是城市居民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相似文献   

17.
黄文祥 《广东科技》2011,(24):217-218
阐述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地表裂隙、塌陷治理应用三合土技术,防治矿井主要水患,减少排水费用。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的岩溶地质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灾情重的特点,它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带和第四系复盖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区,对煤矿、铁矿资源和城市建筑具有较大的威胁,秦皇岛市水源地报废,开滦范各庄煤矿和峰峰煤矿等矿区的经济效益遭受巨大损失,唐山市体育场训练中断,多座水库、坝基几乎建成就报废等等。皆因岩溶地面塌陷、岩溶陷落柱突水、岩溶裂隙渗漏所致,为此,人们应对岩溶地质灾害加深认识,提高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某矿区泥岩的渗透特性,提高底板抵抗承压水能力,对指导进一步开展泥岩的阻水抗渗特性机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应力-应变作用下泥岩试样的渗透率、应力、应变与关键点指标测试,揭示泥岩岩样泥岩试样的渗透特性以及应变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干燥状态下泥岩试样强度较高,是良好的隔水层,但遇水软化后其抗压强度大幅度降低;泥岩渗透率-应变曲线由低水平渗透段、裂隙导通渗透段和破坏后渗透段三段组成,泥岩的渗透率与应力状态关系密切,其渗透率的峰值往往滞后于应力应变峰值点,这由岩样介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泥岩渗透率-应变曲线峰值前变化规律反映了岩石的破碎程度,而峰值点后的渗透率水平反映了岩石残余应力下的渗透特性。总体上来看,为防止承压水突破泥岩隔水岩层,应加强底板泥岩采动破坏深度及承压水导升高度的现场监测,这为底板采动岩体断裂失稳和突水等灾害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石牙泉水赋存于深部断裂构造含水带(岩溶裂隙含水层),属自流承压水类型;石牙泉是目前广东省内少有的纯天然原生态自流偏弱碱性重碳酸钙型淡泉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