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野外工作的6年,正值中国社会开发西北热潮蓬勃兴起之时,考查团的工作对开发西北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地质学者对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通过对地质考察报告的解读,总结中国学者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的贡献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中国学者以及中国社会关注边疆矿产资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袁复礼是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中最重要的中国学者,科技史学者对袁复礼在考查团中工作的评述,多集中于他在古生物方面的重大发现。文章着重对其在考查团成立前的考古工作,考查团组建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在担任中方团长后发挥的作用做一简要评述。文章指出,袁复礼的西方留学背景和在考查团成立前的考古工作经历使他成为参与考查团工作的最佳人选;以他为代表的温和派为考查团最终成功组建做出了建设性贡献;自1929年代理中方团长后,他又为考查团在新疆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3.
陈鸣 《科学大观园》2011,(14):52-54
1927年5月9日注定将在中国科技史和对外交流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这一天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启程,前往广袤的中国西北去开展持续了8年之久并行程上万里的伟大考察。这次考察由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和在世界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瑞典人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方团长。  相似文献   

4.
先后有四十多人参加过西北科学考查团,他们在考察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的科学资料。为此,我们在这里对他们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个重要的科考团体。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科考团体。从合作一开始就展现了双方较高的智慧,他们围绕西北考察这一共同目标达成共识。最终瑞方达到为“开辟航线”收集气象、地理、地磁等各种资料的目的,中方达到维护主权,考察西部边陲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书写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地质调查所与斯文·赫定在中瑞西北科学考察、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论著出版、编制中国西北地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文章利用瑞典国家档案馆藏未刊斯文·赫定档案文献资料,以翁文灏与斯文·赫定的往来通信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与地质调查所相关的档案材料,论述二人20余年的交往,可揭示长期不为人所知的最早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协议全貌,以及后西北科学考察时代的中瑞科学合作与交流,为西北科学考查团、地质调查所及其中国地图史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资料汇编,对学术界了解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的活动等相关情况很有助益。因编者对这个团体缺乏了解,书中也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1927年组成的西北科学考查团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外联合科考活动,在近代科学史特别是中外科学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外双方谈判“十九条”合作协议的背后,不仅包含着科学无国界与科学家有祖国的理与利矛盾,交织着如何借中外合作以推进中国科学进步同时又无损国家主权的利与权难题,也充满着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与博弈。透过对戏剧性谈判过程的回顾与解读,辨析了近代中外科学合作中的矛盾与利益,以及双方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郝景盛在西北考查团中的植物考察和采集,是中国学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青海地区有限的几次之一。当时西方人在青藏高原的考察已经很多。都景盛后来在德国完成的博士论文《青海植物地理》,以他自己的这次考察为基础,充分利用了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青海东北部作了植物地理学研究,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0):25-26
课题着眼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的发展,结合该地区地域特点、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重点对西北旱作区农村社区规划及建设发展模式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技术、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同为我国战时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在艰苦的条件下存续和发展了诸如北洋大学等中国最早的理工农医高等教育。它不仅做出了重要的科学技术贡献,而且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以高等教育滋育西北,推进了西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西北联大传承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等的优秀科学传统,立足西北、融汇世界的办学定位和在后方拿起笔杆当刀枪、以科技学术救亡图存的抱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1927-1933年间,由中瑞两国合组的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合作科学考察中,地质学家袁复礼共发现了4个化石点,5个化石层位,以及10个古脊椎动物化石的新物种。这批材料中的绝大部分化石是由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记述的。袁复礼对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西北发现“万能之土” 1927年7月,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途经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阴山北麓、包头北约150千米处时,中国地质工作者丁道衡被一座黑色山峰吸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5):22-23
课题着眼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的发展,结合该地区地域特点、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重点对西北旱作区农村社区规划及建设发展模式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技术、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相似文献   

15.
1927年的北京。著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的第四次中国西北科学考查被北洋政府叫停了。叫停的原因既简滩却又是破天荒的一一科考队里必须有中国人。晚清时,外国人在中国的科考都是无需征得清政府的同意,或者仅仅是走个过场似的向清政府打个招呼,而且中国人对科考获得的结果是没资格问津的。  相似文献   

16.
额济纳河流域是历史上重要战略要地。位于额济纳河尾闾的居延海绿洲,曾是边疆军民良好的田园扣牧场。20世纪30年代初,西北科学考查团曾记下了这一地区的环境情况。后来因上游用水的不断增多,这里的环境不断恶化。根据80年前的调查记述,考察自从那时以来的剧烈变化,对于人们审慎地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农牧业布局,避免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继续恶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吹牛皮”在甘肃、青海、宁夏的历史上并不是什么坏事,牛皮筏子就是铁证。70年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中国西北角》一文里面就记载道:“西北水上运输皮筏子比木船更为普遍。”羊皮筏子在西北的甘、青、宁各省  相似文献   

18.
庐山有第四纪泥石流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2期发表了施雅风先生《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对李四光教授关于庐山冰蚀现象的认识提出批评。施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施文”)引起不少地质工作者的关注。对庐山冰川遗迹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不同学者的不同认识方法。如外国学者巴博尔认为当世界第四纪大冰期时,中国东部为温暖气候,没有冰川。而威斯曼、戴特拉及柯萨尔斯基等则肯定庐山冰川遗迹是确切无疑的。中国学者方面,黄培华、曹照垣、吴锡浩等对庐山冰川问题也进行了讨论。1978年中国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学会在庐山召开了现场会议,基本肯定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现在施雅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52-53
1 立项背景 豫西南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基地,随着矿产资源的强力开发,矿产资源迅速消耗。而区内原来发现的铅锌银矿主要赋存于构造裂隙中,多数专家认为是“毛毛矿”、“不成气候”,开展铅锌银找矿工作的风险和难度都很大。为解决此问题,我们通过对区内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豫西南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独特,具备形成大/超大型铅锌银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断裂构造发育,  相似文献   

20.
现代地质学创建于中国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快速变化时期。对于同一科学史事,不同时代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文章选取中国地质学史的几个代表性事例,如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人问题、对李四光所著《中国地质学》国际评价的回应、对西方学者的评价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兴起的原因。通过对不同时期史料的梳理与研究,考察各种观点的时代特色,从中探讨科学史研究的现实关怀,并希望此项研究对科学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