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认为应将“石氏”星表的观测视为唐代早期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该文还对以往流行的用岁差原理结合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推算“石氏”星表观测年代的研究方法作了检验,并讨论了其所以不可靠的原因。文中对唐宋星表观测误差分组现象也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天官书》中称辰星有正四时的功能,并记载了辰星四仲躔宿命国的分野模式.汉晋时人基于经验认为辰星通常只在四仲出现,从而认为辰星可以“正四时”.这一观念不符合天文科学层面之事实,但具有占星学上的意义——时人将辰星在四仲以外的时间出现视作灾异.辰星四仲躔宿命国的分野模式,包含了时间(四时)、星宿、空间(国)三要素.时间(四时)与国的对应受到五行观念的影响.分野模式中以齐、楚、汉、中国作为四方之国,则是受到了汉初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而这一判断有助于推测《开元占经》所引《石氏星经》中相关内容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3.
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经也称方志,不过它是方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秦汉时候,记述地区情况的史志,增加了地图,遂有图志或图经之称。关于图经的解释,大都认为经就是地图的文字说明,此说值得商榷。最早的一部图经是汉代的《巴郡图经》,惜已亡佚。今存唐代,(沙州图经》残卷、(西州图经》残卷和《元和邵县图志》,因图均不存,无从探讨经文与地图的关系。南宋的《严州图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虽然仅存一、二、三卷,幸而所附地图都在卷首,这是探讨经文与地图关系的珍贵史料。根据这三卷经文的记述与所附地图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认为经文不是地图的文字说明,而是记述地图所绘的地区之情况。  相似文献   

4.
《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辨《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甘石星经》被错误地写入大学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课本的“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节 ,向广大青少年错误地讲授了二十余年。笔者通过对现传本所谓《甘石星经》与《史记》、《汉书》、《后汉书》所引甘德、石申原文相比较 ,通过对所谓《甘石星经》中的地名的考证 ,通过对历代古人关于《甘石星经》记载的考证 ,证明了《甘石星经》是一部唐、宋人伪托甘、石之名编写的伪书。  相似文献   

5.
汉译《阿含经》中有不少关于气象要素的描述,而学界以往对这些内容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通过较为系统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后发现,汉译《阿含经》中的风、云、雨、雷、电等,除了本身作为自然现象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外,同时还有哲学和宗教学方面的意义。佛经中对存在于自然界的诸多气象要素的描述,反映了佛教徒对南亚次大陆自然环境的认识程度。但这种对自然的认识在根本上则是服务于佛教教理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本《〈夏侯阳算经〉提要》认为传本《夏侯阳算经》成书年代在公元762—779年间。自1963年钱校本《算经十书》出版以来,论者多从此说。至1990年,陈明光《传本〈夏侯阳算经〉成书年代补证》一文认为是本成书年代在公元788—816年间。早在1929年,钱宝琮《〈夏侯阳算经〉考》一文指出是本之成书年代当在公元780年之后不久。文章认为,上述第三说近是。若将公元785年左右视为传本《夏侯阳算经》的成书年代当与事实相去不远。  相似文献   

7.
考释了《宿曜经》中的"宿直月"和"宿直日"系统,分析了该系统中的具体日直宿的查找方法,并最终复原出了《宿曜经》中所隐含的"宿直"纪时历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考察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提出《符天历》历元的确切日期为显庆五年庚申岁正月壬寅雨水合朔,该雨水为定气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平气,对应公元日期为660年2月16日,对应的儒略日序为1962169;解决了历来部分学者以为的《符天历》历元"气朔不合"与文献记载《符天历》历元"气朔相合"之间的矛盾;并引用了几则与《符天历》有关的传世星占文献和出土历日资料中的积日数据对结论加以讨论和验证;最后通过对《九执历》积日算法的讨论,指出使用该算法不能支持《符天历》历元为显庆五年正月三日雨水甲辰(660年2月18日)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九章算术》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难免产生不少讹误,虽经近现代众多学者的校勘整理,仍遗留一些十分棘手的疑难问题,本文通过对《九章算术校证》中若干校勘的举例分析,说明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及其刘、李注中的专门术语,是解决某些校勘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天下图》被认为是朝鲜李朝时期制作的圆形世界地图,但其制图思想来源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基于对《天下图》中"海外五岳"、昆仑山、天台山和三天子章山在道教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天下图》反映的是道教天下观,因此,其制图思想极有可能来自道教,甚至为道教所创,其"圆形结构"是道教所秉持"浑天盖地"宇宙观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汉代石氏星官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文首次利用傅里叶分析法对《石氏星经》星表的观测年代进行了研究,认为星表观测年代为公元前78年。并在此基础上复原了汉代的石氏星官,为进一步研究汉代星空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朝鲜古代星座同异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朝两国古代天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观测恒星及星座的命名与证认,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朝鲜。就文献和星图进行考查和校勘,可知中国的三家星官和《步天歌》,在隋唐间即已传入朝鲜,而中国星图的东传同样极早。因而两国的星座同出一原,同属吴晋间的陈卓体系。但经唐至宋,中国的星图除描绘之误外,大致有三十多个星座,其形位发生了变化,一直流传到明末。至传教士西来,所制星图在实质上方有着极大的变动。而朝鲜星图仍保持着固有的  相似文献   

13.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星象物修历,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文献。文章将该历按月给出的17个星象分为昏旦南中,伏见和星座指出3个部分其使用年,结论是:《夏小正》中各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该历普被用于周代,其起源可以上推至夏代,但确认后者还需要其它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数书九章》与农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农学史的角度,探讨宋秦九韶《数书九章》中天时、田域等章及其有关问题与农业的关系,指出它们在农学思想及土地利用上的意义和价值,并论及历法与农业的关系,文中还对第九章市物类“菽粟互易”一题中题到的“油麻”一物进行了考证,指出油麻即芝麻。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了张衡关于恒星数(微量之数)有11520颗粒一长期令人不解的问题,指出,11520这个数实际上是古人认为的万物之数,张衡所说的是星数与万物之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指出,“微”字在古代描述日月星象时可作“食”解,此处“微星之数”的“微”字当是“微”字之误。  相似文献   

16.
早在8世纪左右,黄道十二星座的概念就传入中国,从明代起,西方近现代星座体系陆续传入中国.近几百年来,西方星座的汉语译名从初步使用、改变到最后定名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论文为理清这一现象的历史脉络,在查找、核对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现代星座汉译名的演变过程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考订和分析.星座译名的使用和变化,与国人对西方星座体系的了解、认识和全盘接受的过程也是一致的.论文还站在现代各学科沟通、融合的高度,对某些星座现译名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五星占》看我国的干支纪年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历中的“行星与某宿晨出东方”应指“行量在某宿而与主阳相近”,而《五星占》则记载秦汉之际的天象,不是抄写历法的星岁对照表。我国古代最先是依王公即位而纪年,在《左传》时有岁星纪年的萌芽,在先秦古历时在太岁纪年,在颛顼历时开始用干支纪年,经过太初历直到四分历而干支纪年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8.
评《中国古星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陈美东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星图》一书,是最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学史重要著作。该书不但对中国古代星图的诞生、发展、品种、成就和在世界星图史上的地位作了综合论述,而且对以前很少开展专门研究的明代星图,作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而使该书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中国古星图的传世之作。过去概略研究过的明代星图有6种,这次以《天文节候躔次全图》为重点,增加了新发现的7种明代星图,比较全面展现了明代星图发展、演变的概貌。  相似文献   

19.
《崇祯历书》星表和星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介绍明末崇祯改历过程中的恒星观测工作,并对由此产生的星表和星图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对有关星表和星图本身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论证当时所参考的四方星表、星图是格林伯格星表入巴耶尔星图。  相似文献   

20.
史前岩画中天象图案的大小、范围并非毫无标准、任意刻画,而是按人类观天时的“目视天球”投影感觉到的大小、长度而作。岩画中太阳的大小总有一定的直径范围,岩画中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则表示星星的不同亮度等级。利用“尺度体系”和天象回推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军崖岩画B组的主体部分是公元前4435年一次罕见的五星聚会的连续记录,而岳阳君山岩画当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