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纯PET和PET/MW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用透射电镜分析了MWNTs在乙二醇中的分散情况.用邵氏硬度计分析仪研究了MWNTs对PET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WNTs提高了PET的邵氏硬度.用红外和透射电镜结合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WNTs与PET分子发生了反应,很好地分散在PET的基体中,增强了PET的硬度.  相似文献   

2.
使用二甲亚砜(DMSO)改性高岭土,改性的高岭土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通过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得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分析的方法验证其为纳米复合材料,再利用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该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PET的阻燃性能.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PET/AlOOH纳米复合材料.对纳米复合材料做了TEM,TGCONE和SEM的测试.结果显示:PET/AlOOH是纳米复合材料;其活化能比纯PET要高;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和生烟速率都明显的比纯PET低很多.因此,PET/AlOOH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蒙脱土(MMT)纳米复合材料,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D)、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其结构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PFT/蒙脱土纳米共混体系的可纺性、纺丝条件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共混的剪切效果和引入离子间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蒙脱土在PET基体中的插层和分散,制备出部分剥离的PFT/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纺性。  相似文献   

5.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的优异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热塑性聚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比,PEN树脂在热学、力学、化学、光学、电学等方面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PET/LCP反应性共混酯交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 HNMR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与液晶共聚酯 (LCP)在少量扩链剂双 (2 唑啉 )BOZ存在下反应性共混的酯交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设反应性共混的酯交换反应是二级可逆 ,则在 2 70、2 80、2 90℃下的酯交换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1.5 5×10 - 2 、2 .2 0× 10 - 2 、3 .0 1× 10 - 2 (min- 1 ) ,均比不含扩链剂的体系的酯交换速率快 ;取得酯交换的活化能为 84.4(kJ·mol- 1 )较一般的PET/LCP的酯交换反应活化能低 ,这些均表明BOZ的加入对于PET/LCP的酯交换反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PET/PEN共混物的热分解行为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惰性气氛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共混物的非等温热分解行为及其动力学.研究发现,不同PET/PEN共混物的热降解为一个主要的热分解过程,热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随着共混物中PEN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起始分解温度逐渐升高,共混物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而且共混物的热分解反应活化能也逐渐增加,这是由于PEN分子链中萘环的热分解温度比PET中苯环高,因此分子链的热稳定性比PET要高.共混物中萘环的化学组成含量越高,则热稳定性愈高.  相似文献   

8.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蒙脱土(MMT)复合体系为基料,采用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PE-g-MAH)、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辛烯弹性体(POE-g-MAH)以及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作为增韧剂,利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研究了不同增韧剂对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相容性和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增韧剂对PET/MMT复合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当POE-g-MAH加入量为30%时,缺口冲击强度为未加增韧剂时的2.4倍;红外表征显示,增韧改性可提高PET/MMT的相容性;XRD测试表明,增韧剂对PET/MMT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没有影响,通过熔融增韧可提高其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DSC结果显示,增韧剂的加入可使PET/MMT共混物的冷结晶温度降低;SEM结果表明,加入增韧剂可使界面之间的结合力变大,有效提高了PET/MMT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本综述了国内外PET共混改性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近年来PET共混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N_2保护下的PET固相聚合反应进行研究,在低于粘结点温度下预聚合之后再实施高温聚合,可消除切片粘结,提高反应速率及产品质量。建立了化学反应和扩散过程共同控制下的动力学模型,其计算结果表明从粒子中心到表面,固相聚合表现反应速率和分子量随副产物小分子(乙二醇和水)的浓度减小而增大,并且描述了反应温度、载气中小分子含量和预聚体切片粒径对反应的影响,为优化工艺操作,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聚丙烯腈,对聚丙烯腈进行热处理改性后,与碳纳米管共混制备复合材料.与未改性处理的复合材料相比,电导率提高了2个多数量级.用FTIR、Raman和XPS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腈经热处理改性后,部分腈基(—C=N)转变为亚胺基(-C=N),其链状结构向环状结构转化,MWNTs上的π电子与改性后聚丙烯腈的π电子之间形成强的π-π共轭,增强了改性聚丙烯腈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2.
新型储氢复合材料Mg/MWNTs的氢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催化反应球磨方法,研制成复合材料Mg-MWNTs(w=5%,20%).利用储放氢实验装置,测试了Mg/MWNTs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研究发现,复合材料Mg-MWNTs(w=5%,20%)在298 K和2.0 MPa氢压时最大储氢量都很低;在373 K、473 K和553 K温度时,Mg-5%(w)MWNTs的最大储氢量分别为5.34%、5.89% 和6.08%;而Mg-20%(w) MWNTs只有2.11%、2.68% 和2.75%.与其它储氢复合材料相比,复合材料Mg-5%(w)MWNTs在保持较好的最大储氢量基础上,具有很好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BBC)复合纤维。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复合纤维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WNTs的加入使BBC纤维变细;在280℃条件下对纤维进行热处理30 min,提高了MWNTs/BBC复合纤维的结晶度;对MWNTs含量为7‰的MWNTs/BBC纤维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得到单根MWNTs/BBC复合纤维的弹性模量达130 GPa。  相似文献   

14.
用化学氧化法和溴蒸气掺杂合成掺溴聚苯胺,通过机械共混制备MWNTs/PANI和MWNTs/掺溴PANI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能,电导率达5~10 S·m~(-1),接近纯MWNTs的电导率.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MWNTs/掺溴PANI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导电机理.研究表明,MWNTs和被掺杂的掺溴PANI通过π-π和p-π共轭作用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组成了一个个独立导电单元,在复合材料的导电体系中起主要作用,随着导电单元数量增加至相互接触,形成导电网络,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DSC研究了PMMA/PET共混体系的非等温熔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在PMMA/PET共混体系中,当PMMA的质量分数为1.0%-7.5%时,PMMA的加入提高了PET的结晶能力,其中质量分数为1%时最甚。共混体系的m值大于PET,故PMMA的加入不起成核剂的作用, 只是促进晶核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PET/ECDP/PEG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B.Schneier公式计算了PET/PEG共混体系△Hm值,推算了体系的相容性;利用调和方程和接触角的测定得到PET/PEG及PEG同PET/ECDP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17.
用Instron5565万能强力机对不同金属/PET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金属厚度、不同速度下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实验结果发现,温度对金属/PE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最大.当超过PET玻璃化温度之后金属层对复合材料的初始模量影响显著,并且厚度在6.7μm时,对PET的初始模量贡献最大.拉伸速度增加使材料初始模量和拉伸强度增大但伸长率减小.  相似文献   

18.
用溴作为掺杂剂,通过多壁碳纳米管(MWNTs,multi-walled nanotubes)吸附溴提高其电导率,用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对MWNT进行修饰改性.用透射电镜(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和扫描电镜(FESEM, field emitt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等分析研究,表明在多壁碳纳米管上接枝了高分子聚苯乙烯, PS接枝并没有降低加溴多壁碳纳米管的电导率,且在高分子基体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