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园城记》的接受从最初的一篇文章定基调(唐迪文的一篇《果园城记》的评论文章对其进行了感悟式的阐释),完成了《果园城记》最初的定位工作。但接下来三十多年的沉寂却使得原本可以拓展的期待视野一度被终止,呈现出接受视域真空化的局面,中断了进一步交流和延伸的可能。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评介,文本的重新阐释成为可能,《果园城记》的多元化接受格局迅速打开,许多尚未阐释的空间很快得到填补。但是,新时期《果园城记》的接受并没有充分展示《果园城记》的多向视野,较多受到时代风向标的影响,一些富有启迪意义的创见仅被感悟式的提及缺乏深入交流的可能,致使一些尚待展示的问题自然被搁置。  相似文献   

2.
《果园城记》是师陀的代表作,标志着师陀小说创作的成熟.对《果园城记》的研究自作品问世至今也有60余年了,本文以1990年为界对现有的《果园城记》研究成果作一个综述,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师陀四十年代创作于上海孤岛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尽管与抗战疏离,但孤岛上海的创作背景和八年抗战的创作经历,使这部作品承载了独具一格的时空感和源于怀乡的参差对照艺术。寂寞的时代和师陀多舛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果园城记》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猫城记》一直以来都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历史上对《猫城记》的评价也多从艺术上、思想上予以否定,现在的研究多着眼于重新评价上。《猫城记》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和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师陀的《果园城记》体现了战争时期特有的荒原体验与感伤色调,作家在对战争和民族进行反思后所持的启蒙立场与作者原有的情感立场产生了多重冲突,而情感、理智及其与时代之间犬牙交错的紧张与焦虑又为作品打上了浓重的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6.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 ,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 ,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 ,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7.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爽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6):103-105
狄更斯小说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他的多部小说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更以《双城记》为代表。本文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并对之加以剖析。指出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继《大卫·科波菲尔》和《老古玩店》之后,我国最近又放映了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英国电视连续剧——《双城记》。《双城记》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后期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9.
师陀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集《果园城记》是一部有着深刻象征含义的文化反思型小说,民族的灾难使师陀客观冷静地反省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完成了对于乡土中国的想象和批判:它既指向中国传统文化,更指向乡土中国进入现代后的文化生存困境。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象征上,作家都实现了此种目的。  相似文献   

10.
暴力与革命,革命者与暴徒,这些概念的涵义至今应当被人们文明地分辨开来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曾主宰过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影响了我们对《双城记》主题丰富内蕴的深刻领悟。历史的发展的确有暴力的紊乱和干扰,革命也绝不是简单的阶级地位的互换。狄更斯《双城记》留给我们的艺术真谛远不至这些。  相似文献   

11.
师陀是我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果园城记》以感伤抒情的笔调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镇世界的小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故乡既爱又憎的矛盾情感;他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田园般"美丽的中原小城;他的小说"散而不淡,沉郁感伤,舒缓自如",平静的叙述背后掩藏着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和怜悯,深刻揭示了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同时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一生作品颇丰,其创作内容最重要的特征是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其中以《双城记》最具有代表性.《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本文从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从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来讲究译文的美。依照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的美学标准,即相对性、时代性、社会性和依附性,审视《双城记》三个流行的译本,主要从耿智和萧立明教授翻译的《双城记》新译本引例,来讨论如何依照翻译的美学标准来实现译文的美。  相似文献   

14.
肖智才  蒋利 《科技信息》2011,(13):114-114,75
王度《古镜记》是一篇唐朝早期志怪小说,小说从内容到形式有着许多六朝志怪小说的遗迹,因此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而言有着很大的升华空间。从神秘性,历史性,文学性等三个方面对其加以具体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多重阐释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奈拉·拉森将"越界"作为其小说《穿越种族线》的主题,深刻的揭露了白人种族隔离制度对美国黑人的限制与压迫。克莱尔越界生活的悲惨境遇恰好与尼采悲剧理论中对日神、酒神精神的阐释相吻合——最初自我肯定以追寻"白人梦",最终自我否定复归黑人本土。  相似文献   

16.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4,(18):94-95
<正>狄更斯亲笔签名《双城记》开售英国19世纪文学大师狄更斯亲笔签名和赠言的小说《双城记》近日在伦敦上架出售,标价27.5万英镑。狄更斯在这册送给与其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珍本上的签名日期为1859年12月,由伦敦市中心专卖珍稀、古籍的彼得·哈林顿书店销售。如果这本书以书商要价售出,那就是迄今为止价格最昂贵的狄更斯作品之一。2009年,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以超过29万美元售出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付印前的书稿。艾略特1857年发表短篇小说《运气不佳的阿莫斯·巴顿牧师》,狄更斯十分欣赏作品中的"女性笔触",遂将自己的小说《双城记》赠与艾略特表达赞赏之意。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不仅包含具有神话意味的文本,还包含具有仙话意味的文本。《庄子》的境界不同于仙话的境界,讲述仙话并非《庄子》的目的。《庄子》内、外篇中的仙话属于阐释哲学观点的手段,符合庄子思想;《庄子》杂篇中的仙话则多是脱离庄子思想的,更具有仙话意义,其思想不符合庄子的主张,可能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郑燕华 《科技信息》2013,(2):247-248
奈拉.拉森将“越界”作为其小说《穿越种族线》的主题,深刻的揭露了白人种族隔离制度对美国黑人的限制与压迫。克莱尔越界生活的悲惨境遇恰好与尼采悲剧理论中对日神、酒神精神的阐释相吻合——最初自我肯定以追寻“白人梦”,最终自我否定复归黑人本土。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猫城记》中厚重的时代感、历史感,剖析了老舍不断求索国民灵魂的特质和使命感,力求探究老舍浓重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赵丽莎 《科技信息》2009,(29):I0249-I0250
《道德经》作为中国的经典著作,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进行新的阐释和翻译。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为依据,对亚瑟·威利的英译本和辜正坤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系统的分析《道德经》荚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