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产化学工业是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经过化学加工生产出各种有用的产品。它是森林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我国林产化学工业的现状,并指出今后发展方向,即加强创新研究,开发深加工产品;推进林产化工企业向大型化发展;发展木材制浆造纸和开发木质能源。  相似文献   

2.
《林产化学与工业》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共同主办,为全国林产化工行业的学术类期刊。报道范围是可再生的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加  相似文献   

3.
<正>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开发和利用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生物质精炼"的概念来源于石油精炼,是指将植物木质纤维加工分离成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进行高附加值利用,主要用于生产清洁能源、高附加值化学产品、生物质复合材料等.由于从木质纤维中分离上述三大组分本身的成本已经很高,再加上后续的化学/生物加工成本,因此这种意义的"生物质精炼"目前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林产品化学是以林业生物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手段,研究开发林产化学品的一门科学.林产化学品主要包括林业生物质分泌物、提取物、绿色平台化合物及精细与功能化学品等几类.随着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林产化学品正朝着高附加值、定向转化、功能化、环境友好化等方向发展.林业生物质资源高附加值成分提取及其应用研究是林产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林业生物质提取物中的生物活性功能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开发功效提取物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是在原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实验中心和植物资源化学与利用实验室基础上,于2007年9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开始建设。实验室最初可追溯到1957年9月建立的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化学实验室,依托于1963年11月创建的制浆造纸学科,于1964年1月创立了制浆工艺实验室。后来相继建立了造纸工艺、造纸化学品和纸张物性测试实验室,特种纸研究实验室,废纸回收和利用实验室,制浆造纸环境保护实验室和制浆造纸生物技术实验室,造纸机械腐蚀与防护实验室,造纸机械安装与维护实验。植物纤维环境材料实验室,造纸机械监诊实验室等,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南京林业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制浆造纸及其纤维资源生物技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在宁召开,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和韩国等国外国际制浆造纸领域的专家36人和国内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150篇,交流的主题包括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和化学、制浆和漂白化学与技术新进展、高得率制浆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源于1955年由我国林木育种奠基人叶培忠教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现由国家级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中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与生物质转化方向的研究人员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相似文献   

8.
植物纤维化学是林产化学专业的一门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制浆造纸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木质纤维原料的利用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植物纤维化学”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模式导致“植物纤维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部分.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与探索,针对“植物纤维化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将“研究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植物纤维化学”课程教学中并实施.本文也列举出两个例子对该方法进行说明.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研究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该门课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而且也能够提升教师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内外非木质生物质资源转化合成生物基材料的技术现状,新技术的开发和产品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非木质生物质资源水解转化的方法和技术瓶颈.并对其在非木质生物质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燃油的一大优势是作为替代燃料直接被应用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而不必对原有的化石燃料内燃发动机进行重大改造。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材料或农林残留物(如秸秆和木质废弃材料等)制作成生物质燃油替代化石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用户对化石能源的消费,  相似文献   

11.
<正>《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在1979~1987年期间共刊载论文515篇,引文共计3498篇。引文语种包括英文、中文、日文、俄文、德文,引文内容涉及林业、森林保护、木材机械加工与人造板、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林业机械与木材采运、园林等。  相似文献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细胞壁中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状结构是生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天然抗降解屏障。有效的预处理能打破这种屏障,提高酶水解转化效率。显微技术包括显微镜技术和显微光谱技术,能够在多尺度下展现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在预处理中细胞壁微观结构变化和组分含量等信息。笔者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等显微技术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利用显微镜技术可直接观察预处理中细胞壁表面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对酶水解可能产生的影响; 利用显微光谱技术可原位分析预处理对细胞壁组分化学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多种显微技术组合弥补了单一手段的不足,可获得木质纤维原料生物构造、组分含量及分布等方面更为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陈克复     
<正>我国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突出贡献专家制浆造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男,1942年10月出生于广东海丰,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1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材料或农林残留物(如秸秆和木质废弃材料等)制作成生物质燃油替代化石燃料,一方面可以减少用户对化石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降低温室和有害气体的排放。为此,欧委会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并通过欧盟指令的形式积极促进可再生生物质替代燃油的加速发展,旨在降低欧盟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保证欧盟的能源安全及多元化,提高欧盟能源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源于1955年由我国林木育种奠基人叶培忠教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现由国家级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中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与生物质  相似文献   

16.
2015年5月,与本领域相关的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8位专家联合向国家建议"推广先进技术模式利用农业秸秆制浆造纸",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文中通过对农业秸秆化学法制浆、农业秸秆化学浆的漂白、农业秸秆制浆黑液的处理方式等先进技术体系的论述,从资源及能源消耗、投资及运行成本、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纸浆质量及技术成熟度等来优选和评价各项先进技术,得出利用农业秸秆制浆造纸可以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模式,为上述的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套年产万吨造纸干浆的清洁爆破制浆装备在江苏徐州投入生产。据介绍,这套装备的运行类似“爆米花”,由4台1.8立方米的爆破器轮番装麦草,,并送进18公斤的压力蒸汽,随着压力突然释放,细丝条状的造纸干浆便喷进料斗,经过打浆、浓缩,生产出合格的高强瓦楞纸。在我国的造纸行业中,大部分企业主要是利用麦草等秸秆资源通过化学制浆来造纸。由于对化学制浆所产生的黑液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理技术,使得中小型造纸企业一直难以走出高污染、低产出的困境。由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清洁爆玻制浆技术,在麦…  相似文献   

18.
专家点评     
正专家点评:生物质是太阳能的转换器,是唯一可制备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草本能源植物富含木质纤维素,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环境适应性强,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植物之一.以来源广泛的草本能源植物为原料,以水为媒介,采取化学催化技术制备氢气、生物液体烃类和含氧等先进液体燃料,因具有能耗低、效率高、产物组成可调等显著优势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林产资源的生物转化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林产资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树木的主要化学组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林产资源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可以制备能源、食品、工业用酶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20世纪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制备和利用技术已日臻成熟。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结局 求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分离提纯技术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使林产资源生物转化技术的大规模、  相似文献   

20.
叶青 《广东科技》2013,(23):14-17
近年来,农林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资源用来合成生物能源、化学品和材料备受关注。目前生物质直接转化,存在转化率低、成本高、产物类型少等问题,只能利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组分。例如制浆造纸工业,只利用其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未被利用。在纤维素转化燃料乙醇过程中,只利用了纤维素组分,由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产物对酵母发酵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