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和单相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滤床组合型系统(UBF)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两相厌氧消化用于处理本研究用的废水没有显著效果.采用单相UBF系统,当温度为35℃,水力停留时间为12h,CODCr容积负荷率为每天每立方米10kg,每天每千克VSS的CODCr污泥负荷率为0.53kg时,CODCr去除率平均为的94%,产气量4.77L·L-1·d-1.其中甲烷含量为75.8%.  相似文献   

2.
将垃圾渗滤液处理中产生的NF浓缩液进行机械蒸汽压缩蒸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蒸汽压缩蒸发装置适用于浓缩液的处理,清液回收率可以达到85%;CODCr、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对部分淡水藻类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2001年12月31日排放的渗沥液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细胞大小的影响。渗沥液影响藻类细胞的大小。渗沥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作用大于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未处理的渗沥液比处理后的渗沥液对藻类影响作用大。  相似文献   

4.
平顺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平顺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的水质和水量、处理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并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果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垃圾卫生填埋过程中,降水进入垃圾填埋层、将其中的污染物及其可降解产物溶出而产生的液体以及液体垃圾废弃物等,统称为垃圾渗沥液。本文着重阐述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处理方案,并对渗沥液再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目前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方法,并对各种处理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现有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垃圾土力学特性指标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很大的变异性。垃圾土力学特性指标主要用于填埋场边坡稳定分析中。首先,基于极限平衡原理的双楔体法获得可靠度分析的状态函数;然后,运用Monte Carlo法分析了垃圾土力学特性指标变异性对填埋场边坡稳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样本数的增加,失效概率的标准差逐渐减小,但趋势减缓;随机产生8000样本数可以满足Monte Carlo法可靠度分析的收敛要求;考虑了垃圾土变异特性的填埋场可靠度分析,安全系数的概率分布并不只有一种分布,而是在正态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之间随机发生;所提方法所得可靠度指标值相比一次二阶矩法所得偏小,且该方法的随机分布性以及可操作性,使得这种方法能更好地评估填埋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经分析比较确定了回喷和膜处理相结合作为六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处理方法,详细介绍了各阶段的工艺参数和处理效果及处理成本,并对膜生化的使用限制条件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污泥填埋处置是常用的污泥处置技术之一.针对填埋方式对填埋体的强度及其边坡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开展了不同填埋方式下的大型单剪试验,并采用OptumG2数值分析软件对不同填埋方式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强度和稳定特性.结果表明,分层填埋方式下,τf/σ在0.153~0.201之间,混合填埋方式下,τf/σ在0.3...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法处理垃圾渗沥液 ,其出水CODCr、色度、浊度和含盐量等指标往往大于排放标准 .应用亚滤技术作深度处理 ,可有效地去除剩余的污染物质 ,使出水达标 .但由于渗沥液中存在大量的胶体微粒 ,对亚滤管产生阻垢作用 ,堵塞亚滤管微孔 ,增加动力消耗 ,影响处理效果 .采用一种新型高效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硅酸铁 (PSF)用于亚滤装置的预处理 .通过与聚合硫酸铁 (PFS)混凝剂的对比研究表明 ,PSF表现出比PFS更好的除浊、脱色和去除CODCr能力 ,可有效地去除掉垃圾渗沥液中的浊度、色度、胶粒和部分CODCr.结果表明 ,在PSF的投加量为 15 0mg/L ,pH值为 5 .0和沉降时间为 6 0min的条件下 ,混凝效果最佳 ,浊度去除率可达 92 %左右 ,色度去除率可达 91%左右 ,CODCr去除率可达80 %左右 .同时探讨了该混凝剂处理垃圾渗沥液的反应机理 .图 1,表 4,参 10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回灌条件下垃圾渗滤液水头动态变化的模型,并用分离变量法对该模型进行了解析求解,对解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水头的变化趋势大致为一抛物线,在抛物线顶点处达到最大,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时间越长,其压力水头变化越明显。压力水头动态变化表明了通过填埋场回灌渗滤液水头的动态变化,可以短时间内使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其解可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复合桩基的基本理论,结合刚性基础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桩-土-刚性承台体系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编制相应程序进行计算,分析了单桩、四桩和九桩3种具有代表性的桩-土-承台体系沉降与反力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单桩、四桩、九桩承台的沉降随时间对数的变化曲线均呈“S”形;加桩承台的荷载-沉降曲线表现明显的非线性,刚性基础加桩以后“架越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13.
考虑破坏过程含损复合材料层合板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含分层损伤层合板的动力响应和破坏行为.基于层合板的一阶剪切理论采用了分项等参插值并推导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刚度阵、质量阵列式,在瑞利阻尼的基础上构造了相应的阻尼阵列式;建立了用于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动力分析的分层模型和虚拟界面连接单元,以防止低阶模态中在分层处出现的上、下子板不合理的脱离和嵌入现象;同时又采用了Tsai提出的0.44刚度退化准则和动力分析的Newmark法,对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进行了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分析.通过算例,分别讨论了外载频率、分层长度、位置以及破坏过程的刚度退化对含损伤复合材料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垃圾渗滤液传统处理方法工艺复杂、效果欠佳的缺点,采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对西安市某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进行氧化降解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及过氧量等影响氧化降解效果的4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及过氧量的增加能显著提高垃圾渗滤液中CODcr及NH3-N的去除率;在压力为26 MPa、温度为420℃、停留时间为10 min、过氧量为2.0的条件下,该水样的CODcr去除率最高可达98.43%,NH3-N去除率最高可达96.61%.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组不同蒙皮凸缘厚度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T型接头拉脱失效行为。评估了蒙皮刚度对接头承载能力、损伤起始位置、失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头承载能力随着蒙皮刚度增加而提高,但两者并不线性相关。随着蒙皮刚度的增加,损伤起始位置逐渐由凸缘前端移至填充区;起始失效模式由凸缘前端与蒙皮的剥离转变为填充区的局部开裂,腹板两子层脱粘,以及填充区与腹板及蒙皮间的剥离等。  相似文献   

16.
垃圾填埋场中淋滤液回灌液压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垃圾填埋场中因进行淋滤液回灌而对孔隙水压力运移产生的影响,在忽略淋滤液在竖直方向上运移的前提下,在考虑填埋场淋滤液回灌的实际工况、液相本构方程、水量平衡条件和有机物生化降解的基础上,建立孔隙水压力理论方程。补充不同的边界条件,得到群井回灌和单井回灌2种情况下模型的解析解。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a)在进行单井回灌时,回灌进行到30 d后孔隙水压力基本稳定;孔隙水压力随离开回灌井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离回灌井15 m范围内回灌效果较好,20 m以外的区域回灌效果较差。(b)在进行群井回灌时,回灌前期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加,填埋单元中各处孔隙水压力最终均达到回灌水头压力;与单井相比,群井的回灌效果较好。(c)淋滤液回灌在垃圾体中会产生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确定回灌的时间和距离时应考虑孔隙水压力。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污水中分离得到了一种自养氨氧化菌富集培养物,其中的唯一的自养氨氧化菌为Nitrosomonas nitrosa SN-6,其 16S rDNA 序列和 amoA 基因序列均与 N.nitrosa Nm90高度相似(Identity达100%).该文研究了高温对该富集培养物在培养基和垃圾渗滤液中代谢与生长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18.
按传统基坑理论设计的狭窄基坑偏保守,造成较大的工程浪费.从基坑的尺寸效应入手,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半无限空间弹性体和无限空间弹性体的支护结构模型,模拟桩撑围护结构在不同基坑开挖深度H、支护桩嵌入深度D、基坑宽度B组合情况下的力学特性;根据抗倾覆稳定理论和圆弧滑移理论,深入分析了H、D及B与基坑稳定性的内在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以复合墙体剪跨比、边框柱截面尺寸及配筋率等作为变化参数,依据前期的密肋复合墙体压弯剪复合受力性能的试验及数值分析结果,对密肋复合墙体的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非线性数值分析.根据密肋复合墙体弯压破坏模式影响因素的交互性,提出了复合墙体工程设计中防止发生脆性破坏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