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当代美学的得与失皆可从本体论的阐释中彰显,陈望衡先生境界本体论美学的提出意在克服中国美学研究的偏颇并试图在当今世界语境中挖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使美学研究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作为一部奇书,它从成书至今就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更在于它在美学中的突出价值,它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海内外学者开始从伦理道德标准和文学作品价值评判等层面对它进行评析,使得它深远的美学内涵得以展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标准是以善为美,道德因素制约着《金》所获得的审美评价,而《金》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真”,就是因为以真为美,省略了过滤生活原貌的一切环节,才把一众古代小说皆避讳的性事写得龙飞凤舞。这是由它所追求的美学风貌决定的,以追求最大限度贴近现实为旨归,以日常市民生活为审美领域,以生活丑、人性恶为审美对象。以真为美,那就不必排除生活丑、只有以善为美才会把它们从审美客体中剔除。所以,就《金》所表现出的美学精神而言,是不存在古典美学意义上有关丑与恶的禁区的,也谈不什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4.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虚实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诗经》里就广泛运用。本文从"懂得源头便懂得本质"这一思想出发,对《诗经》虚实美学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评论,以期有益于《诗经》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风骚比较新论》从自然审美和生态美的角度审视《诗经》与《楚辞》的物象,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传统。现实上,它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重视生态美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当代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7.
贺贻孙在《诗筏》、《骚筏》中的美学思想,由本体创作论、文本鉴赏论和学诗价值三方面构成,揭示了诗歌创作、鉴赏的艺术规律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受到中国古典传统诗话模式的限制,缺乏严密的逻辑构架和系统的论证,并在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的旗帜下,推崇自然,尊重性灵,带有折衷主义痕迹。不过,他能汇同于当时反复古的潮流,代表了一种短暂沉暮的开新,在促进封建文化进一步烂熟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子美学通过探讨自由与审美心境、审美人生等的关系,率先实现了审美与自由的统一,从而开创了道家美学中审美的超越来探求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反思现代性美学体系的问题意识下,更多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古典美学。围绕着反思现代性、面对全球化以及构建本土化的美学等问题意识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共识。2009年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史写作范式、儒家美学价值重估以及中国生态美学智慧等论题都体现了这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文创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是以“率真自然”为基础的,“率真”为其核心,“自然”为其主旨,有选择地继承了老庄崇真尚朴的积极思想,他的诗歌寓神奇于平淡,寓丰韵于质朴,并不乏悲壮激烈、慷慨高昂之作。  相似文献   

12.
美学神秘主义的主要命题是:审美超越的形而上性,审美经验的“不可言说性”,审美经验与宗教经验的同一性。实践美学需要对这些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实践美学将美看成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将美感视为可以理解的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反对过度夸大审美的功能,把审美当成拯救人类的新宗教而加以神秘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美学进入中国担当了思想启蒙的任务,美学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人文价值就体现在为人生而艺术美育代替宗教等审美命题中。在深化中国现代美学人生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应该拓展其研究视域,对中国现代人审美经验进行现象描述,从中勾勒现代转型之际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电源定时管理的概念、应具备的功能和Windows环境下用于电源管理的Api函数的基础上,利用Delphi实现了具有较强功能的电源定时管理程序。经过实践证明,该程序在节约能源、减少软硬件的损坏几率、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管理计算机的工作强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夏夫兹博里提出,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继承了审美无关利害的思想。在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影响下,康德将"审美无利害"确立为一种美学原则。英国经验派美学提出的"审美无利害",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分化性特征。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以此改变了单纯以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其地位和作用由此得到突显。  相似文献   

16.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提出超越美学的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在后现代与现代及古典传统对峙的悖论式张力语境中展开为:(一)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二)审美的认识论化,(三)美学的伦理学化。对前者他基本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对后两者他是肯定的。审美的认识化的依据来自康德与尼采,但却建立在aesthetic这个单词的感性与审美之双义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误读与混乱之上。他所提出的直觉、隐喻、虚构、形相、多重性、无根基或悬搁都属于文学性的语言或艺术虚构现象,不足以上升为认识论审美化。韦尔施把公正地对待异质性作为伦理/美学的核心论旨,为的是突出后现代多元主义。这样一种美学超越,如韦尔施自己所说,最终导向以美学命名的这个学科的挑战,而并非指向美学的重构,而是引向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的解体。韦尔施的美学重建思路是从现实的非现实化——感觉器官的重新洗牌——非电子经验的再确认,回归自然美本身的原在性,非人化性。他近年的思想进路表现为:重申美的客观性;在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反审美抵制伪审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在他个人是一种自我超越,由此可以窥见带有普遍意义之后现代美学在悖论中的裂变。这种裂变从属于走出后现代的总体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新实践美学论》以实践—创造—自由为轴心,全面考察了美和实践的关系,在全面分析实践的结构和类型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两个对象化"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实践的建构、转化和解构的功能,进而从实践的自由、准自由、不自由和反自由四个维度解析美、美的范畴和实践的关系,为新实践美学建构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