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990年代以来,新的“文化左派”学者们对张爱玲其人其文提出了不少有生产性的见解,并从张爱玲小说中生发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问题。最近出版的《小团圆》,其中有大量张爱玲早年小说的写作背景,更加重要的是,张爱玲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整合个人经验、“完成自我叙述”的姿态,对“左派”研究者的观点提供了补充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反思现代文学,不能忽视那些譬如张爱玲一类独具个性化地思考中国现代性的作家及作品。只有将张爱玲现象纳入都市化进程加以考察,才能真正凸现出此一现象的现代性意涵。张爱玲现象的重构者,使得我们对张爱玲现象的诠释在现代或后现代的今天成为可能。就大陆文学界来说,这一重构的实践者,便是王安忆。  相似文献   

3.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4.
试论张爱玲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的翻译作为完整的张爱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张爱玲的翻译涉及语际翻译(英汉互译、改编等)和语内翻译(从吴方言到国语)。翻译题材从小说、散文、诗歌到电影剧本等不一而足,同时亦留有佳译。特别是《海上花列传》注译,为这部中国近代小说光彩再现,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6.
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相似文献   

9.
由电影《倾城之恋》入手,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了隐藏在白流苏与范柳原真假爱情背后的张爱玲关于爱情的观点态度,即张爱玲消解了“纯爱”,重构了饮食男女的爱情,真实地写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爱情现状,体现了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探讨与剖析。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