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文化,乃中国文化之源头和渊薮,而且是纯粹本土文化。诚如吕思勉所说:“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欲知后世之学术思想者,先秦诸子之学,固不容不究心矣”。同样,先秦山文化,也为中国山文化渊源所自,它是泰山文化的辽远背景和发源。拙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先秦典籍所体现的山文化及泰山文化,作极为粗略的鸟瞰考察。在众多先秦典籍中,《山海经》以其丰富、集中的山文化内容,值得研究者予以特别注意。 一、先秦山文化泛论 古代山文化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成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关于资料收集、整理,可列出以下推动因素。一是原始部族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周期性迁移,必然会积累大量山川风物印象。二是在部落兼并、征代过程中,既可能又必要熟悉山川环境。《史记·五帝纪》就有黄帝征伐,“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及岱宗,西至于空洞”之类记述。三是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也会广涉山川草木等风物。地球很可能有个洪水泛滥期,《圣经·创世纪》和《山海经·海内经》均有载。大禹治水,或在此时。汉刘歆《上山海经疏》认为,  相似文献   

2.
国学典籍英译对于推动“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时下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而典籍翻译人才培养作为典籍外译这一系统工程最基础性的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中原文化典籍文化特色与内涵基础之上,探讨地方高校典籍英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人才队伍建设,以有效地向海外推广区域典籍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欣喜地拜读了张新民教授所著《中华典籍与学术文化》一书,应该说是近年来很少能看到的中年学者的论文集。这部著作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其一、内容广博全书分为“人物典籍篇”、“方志史学篇”、“哲学宗教篇”三大部分。其中有记述明末清初曹实庵与曹逸庵两兄弟身世及其...  相似文献   

4.
  [摘要]基于8篇明清武术典籍引用《孙子兵法》等古典兵法论武技的范例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格斗技理博大精深。它既有“武必有势、势变藏法”之“势法”技理、“审势趋危、避实击虚”之“审势”技理,亦有“示形诱敌、不致于人”之“调敌”技理、“进锐退速、势险节短”之“乘势”技理、“常山蛇势、形圆不败”之“整合”技理。其中,“势法”为基,凡武必有势而藏法,无势法则无谓武术,而“审势”重在弱点突破,“调敌”旨在造势设伏,“乘势”贵在节奏到位,“整合”要在身法统领,它们各有所侧重,亦有所交融。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法,是中国武术格斗技法理论的重要源泉,明清武术典籍堪称运用古典兵法妙论武术技理的垂范之作。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文化影响深远,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华典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利用明廷赋予的"最惠国"待遇,以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中华典籍,让朝鲜社会对中华文化有全面认知更趋认同,"慕华"之风更盛,同时也扩大了中华典籍海外译介与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体系之间的强势与弱势、边缘化与中心化差异往往导致文化交流实质上的“顺差”与“逆差”态势。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典籍的外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推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本文通过揭示文化交流的本质,探讨和阐述了文化典籍外译中文化推介这一任务和宗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录学,原来是在文献资料这一特定领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序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在文化只为少数贵族据为私有的古代,史官负责记言记事,掌握一切文化资料,积累了大量典籍。为了便于咨询、检索和使用,采取了编制目录的方法,提纲挈领、简要系统地予以揭示和报导。所以,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文化典籍不断出  相似文献   

8.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九章算术》是秦汉之际的一部伟大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以《达斡尔族乌钦叙事诗经典英译:少郎和岱夫》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等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民族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提出以“异化”为主导策略,重点探讨了“直译”和“意译”在达斡尔语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成功传递达斡尔族叙事诗的文化价值,为其他类似民族典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羊是最早为人所驯服的动物之一。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河姆渡、裴李岗文化遗址有陶羊出土,晚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遗址有羊骨出土,说明羊很早就成为家畜。至其羊、马、牛、豕、鸡、犬被统称为六畜、六牲,则于先秦典籍中屡屡见之。《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又《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  相似文献   

11.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贾思勰就是我国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重要的农学典籍。研究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中的尊法反儒思想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是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译作数量、译者队伍、、理论研究、资金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起到抛砖}l玉的作用,以唤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民族典籍翻译英译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加强,各地区.各行业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云南民族文化承裁的传统资料之厚,典籍之多,民风民俗之丰,历史文物之众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在建设时必须注重民族文化开发的整体性,从宏观着眼,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他是春秋战国之交的鲁国人,出身工匠,自称“贱人”.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熟读很多的古代典籍和史书.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强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20.
古老的中医理论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等,根据我国最著名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之记载,灵芝是排列在“上药”中最高位的“上上之药”,是即使长期大量服用,也全无副作用,且能立刻调整体质,将体质正常化,对于恶疾常有惊人之功效的养生神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