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分析不同雷诺数流型下颗粒运动阻力系数的差异,考虑主动脉动气流流场中颗粒运动所受到的附加质量力作用,分别得出斯托克斯和牛顿2种流体的颗粒在主动脉动气流场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对直径和密度不同,但空气动力学特性相同的等沉球形颗粒,进行动力学方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并优化动力学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应用颗粒高速动态分析系统对示踪颗粒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主动脉动气流分选优于传统气流分选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示踪颗粒的实验室分选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低密度颗粒速度幅值与均值相对误差小于8%,高密度颗粒速度幅值与均值相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2.
详细地推导了回转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方程,对分离器内颗粒的运动轨迹.特别是在考虑颗粒形状对阻力影响的情况下作了一定程度的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球形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比较,并作了适当的分析.此外,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此类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占据多个流体网格的大颗粒在流场中运动的仿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耦合(computational fluid dy namics-discrete element mothod,CFD-DEM),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方法.使用黏结颗粒模型将大颗粒近似表示为多个小球形颗粒黏结而成,基于非解析CFD-DEM方法计算流体对每个小球颗粒的作用力,将所有小球颗粒运动参数的平均值用于描述整个黏结颗粒的运动状态.通过黏性流体中球形大颗粒的沉降运动模拟,比较仿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准确模拟球形大颗粒的沉降运动,而且与浸没边界法相比计算效率更高.与传统的解析CFD-DEM方法相比,此方法还可以方便且准确地模拟三维情况下非球形大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滚筒干燥器中杆状颗粒混合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杆状颗粒在滚筒干燥器中的混合运动,建立了杆状颗粒运动特性的三维数值实验平台.采用离散元法直接跟踪滚筒中的每一个颗粒,对杆状颗粒在滚筒干燥器中碰撞、摩擦的混合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把杆状颗粒和球形颗粒在滚筒中的混合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颗粒混合均匀的速度加快;滚筒内杆状颗粒和球形颗粒均在近壁区域混合程度好;杆状颗粒混合达到均匀的速度较球形颗粒快;杆状颗粒整体混合均匀程度优于球形颗粒.模拟结果还表明,杆状颗粒的混合特性与球状颗粒的混合特性存在很大区别,在以往数值模拟中将杆状颗粒假设成球形颗粒存在较大误差,对杆状颗粒所建立的模型能更好地符合杆状颗粒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球形颗粒随机排列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离散元方法模拟了均匀球形颗粒的随机排列过程,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重力,颗粒间的接触力,摩擦力以及范围华力;颗粒的运动包括平均和转动,研究表明,颗粒间的作用力对球形颗粒颗排列体的结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用Lagrange方法推导了固体小颗粒在湍流场中的无因次运动方程,给出了该方程的一个线性微分方程形式。求解了颗粒在湍流场中的湍流运动特性,包括颗粒的能量频谱、颗粒速度方均值、Lagrange相关函数及颗粒的湍流扩散,同时给出了颗粒线性微分运动方程的通解。  相似文献   

7.
用Lagrange方法分析颗粒在湍流场中的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Lagrange方法推导了固体小颗粒在湍流场中无因次运动方程,给出了该方程的一个线性微分方程形式。求解了颗粒在湍流场中的湍流运动特性,包括颗粒的能量频谱,颗粒速度方均值,Lagrange相关函数及颗粒的湍流扩散,同时给出了颗粒线性微分运动方程的通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电磁驱动全方位运动球形机器人驱动原理.采用几何分析的方法,推导出球形机器人低速运动时,转弯半径的表达式;利用分析力学的力平衡、力矩平衡方法,考虑到离心力、陀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球形机器人的转弯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别建立了球形机器人中速、高速运动时的转弯半径计算方程;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转弯半径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各向同性不可压缩超弹性Ogden材料组成的两种球形结构(实心球体和含有微孔的球体)在外表面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径向对称运动问题.首先给出了问题的基本控制方程和初边值条件,求得了描述球形结构运动的二阶常微分方程.通过对解的定性分析,证明了球形结构随时间的运动为非线性周期振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完善固液搅拌槽内非球形颗粒运动特性的基础数据,利用摄像法对带有圆盘桨的层流搅拌槽内柱状单颗粒的运动过程进行可视化实验,使用图像处理方法量化颗粒运动,分析了颗粒的尺寸对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直接数值模拟解析颗粒运动和槽内流场。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净重力和颗粒周围流场分布共同影响颗粒临界悬浮所需的搅拌雷诺数和黏性Shields数;颗粒偏离槽底中心运动是颗粒悬浮前的必要步骤;由颗粒周围压力梯度引起的悬浮力是颗粒上升的重要原因;颗粒在桨盘底部区域的运动轨迹、颗粒-桨盘间距和运动跟随性受颗粒长径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量离散物质的流动行为可以借用颗粒物质的流动行为来描述,这给研究多粒子复杂体系提供了一个实验研究手段.本文介绍两个典型的颗粒流实验,分析各种因素对该体系的影响,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节流装置噪音测量两相流流量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相流流过节流装置时产生的差压测量噪音是人们熟知的现象。这一噪音是由于相浓度在空间的随机分布所引起的。当流动遇有阻挡体(例如孔板)造成扰动时,噪音的临度将进一步增强。假设分散相浓度分布的方差正比于其平均相浓度,在不考虑阻挡体扰动的条件下,应用两相流分离流理论模型论证了节流装置差压方根噪音的方差近似正比于分散相流量。进而推导出利用噪音测量两相流流量的理论模型。这一论证预示了可以根据简单的理论模型用单一节流装置实现两相流流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求出节点有容量并有存储功能的网络中的最大流,提出使用改进的带有节点环流的网络模型。在改进的网络模型中,网络节点改由新的结构代替,即节点分为入点和出点,增加中转弧和节点环。提出了进出节点的配平算法,使用了改进的流量守恒约束,通过虚拟源、虚拟汇进行配平,使用最大流算法求出由节点环流调节过的最大流。在配平算法中,遇到入流容量小于出流容量,要判断节点环流量的大小;遇到入流容量大于出流容量,要判断节点环流的残容量大小。算法应用于流的分配或流的汇聚。  相似文献   

14.
冯勇 《高等职业教育》2006,15(6):38-40,43
对电子商务的内涵和走向应进行新的解析和研究。在强调电子商务的流组中,不仅应关注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同时更应把企业的业务流融入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中。业务流是电子商务的第五流,它是现代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管流与有压槽道流的力学相似性,从理论上推导出不可压缩流体有压槽道紊流的以下3个关系式;(1)紊流时均速度的对数分布模型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2)紊流光滑壁层流边层的厚度与速度计算公式.(3)阻力系数公式.以上结果已与 Dean 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在已知的实验范围内优于 Dean 本人提出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协同的探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反映生产设备与环节特性的数学模型及能量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协同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一个一般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其数学模型。通过实际系统与仿真系统结合形成闭环的信息结构,在每个时间周期根据该时刻的信息流(已知的与预测的)对物质流、能量流进行最优协调,该方法能有助于企业合理使用能量与最优安排生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装备保障信息流与业务流程关系的分析,以现行装备保障体制为背景,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流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流模型相对于实体业务流程的特点,然后围绕装备保障关键业务流程从流程的观点建立了装备保障信息流基础模型,最后围绕装备保障决策指挥过程从决策支持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了优化重构。  相似文献   

18.
涡轮流量计与旋涡流量计的流量系数随被测流体的物理性质变化而变化。基于这个原因,在流量计投入使用之前,应测取实际的流量系数。本文根据相似理论推导出涡轮流量计与旋涡流量计的流量系数表达式,其结论是:流量系数仅是雷诺数的函数。据此可绘制出流量系数图(表)。如果此结论被采用,使用流量计时,就不必测量实际的流量系数,而是直接从流量系数图上查出流量系数。这样,可保证有较好的测量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把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系统分解为相互关联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过程两部分.针对其中的物质流动过程,构造从天然铁矿石(或废钢)到钢铁产品生产过程的物质流图,并建立含铁物料流动过程的铁流模型;针对能量流动过程,构造从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产品的生产、转换和使用直至废气排放的能量流图,并建立钢铁企业能量流模型;考虑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建立两者的耦合模型.基于模型,讨论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物质流变化、能量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对企业能耗及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影响,指出了提高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才区域性流动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学中效应最大化的原理,分析了人才产生区域性流动的内在机制.通过人才个体对流动前、后的整体效应的相互比较,构建出人才区域性流动的效应模型.由模型可得,产生人才区域性流动的整体效应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差异性、环境的外部性和流动的区域效应,人才产生区域性流动是这3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